武则天:功过由人说的“无字碑” ——“谁说女子不如男”杰出女性系列之七

美友31954622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br>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br> 【引子】这几年,我到西安出差去过两次乾陵,拜谒过武则天墓,也在著名的“无字碑”下胡思乱想过。乾陵是中国唯一一座埋葬着两位皇帝的陵寝,因为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是皇帝。乾陵位于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地人叫它们“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仰卧的形态,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她就是女皇武则天躺在那里。乾陵是至今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唐朝墓葬,所以没有太多的陪葬品可看,主要是看地面上的那些石碑、石人和石马。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那块无字碑了,它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高8米多,重将近100吨,立于朱雀门之东,初立时上面没有镌刻任何文字。不知道这不刻字是武则天自己的意思呢,还是大臣们的想法呢。人们多认为是武则天的意思,她也许在想,身后之事,功过是非由人评说好了。 大唐帝国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在远离都城长安的蜀利州(今四川广元)都督官邸内,一个女孩诞生了,取名武照,此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则天。武照之父追随武德皇帝李渊太原起义,立有大小不等的功勋,已做到封疆大吏,这为武照奉诏入宫提供了条件。唐初定令.人之始生至三岁为黄,四岁以上至十五岁为小.十六岁至二十岁为中,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明空的一生,“小”时候则是十一岁丧父,至十四岁人宫,“中”年在宫中度过,及至“丁”年二度入宫后,开始发迹,成为皇后。“老”年以后成为临朝太后,不久又成为皇帝。<br> (一)武则天其人<br>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br>——一个有经有权之女子。《新唐书•武后传》的陈述则比较负面,它如此描述明空青少年时的人格持质:“才人有权数,诡变不穷”;又说“后城宇深痛,柔屈不耻,以就大事”。在这样一个有矛盾冲突的大家庭里,一直承受来自部分亲属的压力,忍受他们的不礼或失礼.使她变得较为早熟和更有城府。她甚至能权变、能忍耻,具有斗争性的人格,应该是不希奇之事。贞观十一年(638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对宫中生活,晚年的武氏曾回忆为太宗驯马一事。当时,太宗有名马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武氏侍候在侧,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武氏之志。<br>——一个有谋有勇之女子。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氏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在后宫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谣言,传说: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她们想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昭仪诅咒而死亡。但这不利谣言无所证据下传到皇帝耳里后,在唐高宗大怒之下,听信并将其母柳氏赶出皇宫,而且还想把武昭仪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唐朝后宫四夫人中本来并无宸妃此封号,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额已满,唐高宗为了武氏,才创宸妃封号),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昭仪消息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也向唐高宗接连投递了请求立武昭仪为后的表章。<br>——一个有功有业之女子。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为皇后,武则天随后做出一系列举动:残忍地虐杀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让自己的儿子李弘做了太子;为高宗出谋划策,采用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罢黜了褚遂良、韩瑗、来济,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至此,高宗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显庆五年(660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皇后代理朝政。在麟德元年(664年)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皇后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弘监国。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皆施行之。 (二)武则天其位<br>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刘晓庆出演的《武则天》,最惊心动魄,有令人回味的是,她怎么搞掉王皇后。她30岁才产下长女,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掐死,并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刘晓庆把一个攻于心计,心狠手辣,兼涉文史的武则天演活了。<br>——武则天怎么当上皇帝的。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后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后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后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殿中侍御史。是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李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去旧人,进新人,两相宜。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690年)武后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后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br>——武则天怎么做皇帝的。689年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武则天上台后,首先借天说话,造舆论的功夫做得非常好。对外与异族争斗,屡败屡战,锲而不舍。对内依然清理异己,动辄杀人。武则天在处理家政上还是非常有分寸的。唯一最大的 错误就是生活上不检点。把女人“三十如狼,四十似虎,五十赛狮”的特点暴露无遗。当皇帝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妇了,估计都绝经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后。二人常傅朱粉、穿着华丽的衣服。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宫”,易之投诉于武后,武后敕李重润、永泰郡主、武延基皆赐死。<br>——武则天怎么被赶下台的。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武氏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从下台到去世不足一年,病死乎,气死乎,害死乎?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br> (三)武则天其碑<br>扮演武媚娘的刘晓庆有句名言:“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难乎其难。”借用之:“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女皇帝难乎其难。” 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br>——武则天之石碑。武则天无字碑,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在乾陵司马道东侧,北靠土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史料是有限的,史论是无限的。对于武则天为什么要给自己搞个无字碑,史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武则天认为自己功高德大,前继贞观之治,后启开元盛世,政绩斐然,彪炳千秋,功德远非文字所能表达,故立无字碑。(范文澜主此说)二是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荒淫无道,与其贻笑后世,不如只字不镌。(岑仲勉、吕思勉等史学家持此观点)三是武则天认为功过是非应当由后人去评价,这与郭沫若诗句中“权衡女帝智能全”的用意相吻合。四是武则天离世后,继位的唐中宗李显不知如何称谓这位“武周”女皇。按照传统的观念,女人是不能做皇帝的,所以《新唐书》中虽然在体例上给予武则天帝王的待遇,为她写“纪”,但称谓却是“则天顺圣武皇后”。五是唐中宗李显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对生母武则天心怀嫉妒,立无字碑是为了让她难堪。六是武则天过世后,如何撰写碑文评价她的功过,一直聚讼纷纭,争论不休。七是武则天死后恰逢政局动荡,人们无暇关注此事,而事后关于她的说法又争议很多,莫辨真伪,因此碑上刻字的事情也就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了。<br>——武则天之口碑。武则天的口碑毁誉参半,众说纷纭。任用酷吏让武则天背上了骂名,在武则天的统治稳定之后,武则天开始启用酷吏。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使用严酷手段。为掌握国家统治大权,她毒死了已立为太子的亲生儿子。称帝第二年,武则天便用两大酷吏之一的来俊臣杀了另一个酷吏周兴;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杀死来俊臣,结束了酷吏政治。在用人上,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但是武则天还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总而言之,武则天时代,历史上公认是政通人和。<br> 结语:武则天是好皇帝吗?<br>我在《女性领导者应该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文中,用“家与业,柔与刚,亲与疏,恒与变”来讲述了女性领导者的谋事之道。但看来则天同志完全不按我的思路做事,业大于家,刚大于柔,疏大于亲,变大于恒。更有甚者,杀女灭子是她干的,杀臣灭将是她干的,朝三暮四也是她干的。要说武则天做了什么好事,那就是迁都洛阳,给了洛阳繁荣之机。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此后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直至在洛阳病死。武则天年684年迁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建立武周,705年唐中宗复辟,还都京师长安。她称帝期间,除了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三年(703年)十月住在长安外,一直居住在洛阳。陈寅恪先生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如隋炀帝、武则天等兹不论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 陈寅恪先生之说很有道理,武则天定都洛阳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洛阳的地理形势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br>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从正面上看,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从反面上看,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我比较倾向清代史学家赵翼的论断:“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对领袖人物而言,政治错误、经济错误和生活错误,符合七二一法则,没有必要求全责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