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云冈石窟游记

华文看客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开凿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石窟东西延绵约一公里,是当年由北魏统治者兴建的皇家佛教建筑群。云冈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52年,政府设置云冈石窟专门保护机构,并对公众开放;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节前夕,随西安一家自助旅游团来到这里,利用半天时间进行了参观游览。</p> <h3>这里是云冈石窟景区的入口处一一昙曜广场,是为纪念云冈石窟开凿的最初推动者昙曜法师而建。昙曜法师的塑像迎面而立,瘦劲骨骼,袈裟飘逸。正是他“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h3><h3><br></h3> <h3>昙曜法师,北魏僧人,其一生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但他以大无畏的气度,投入到复兴佛教的活动,可谓北魏复佛的一代法将。在昙曜的复佛事业中,首推云冈石窟的营造最为灿烂辉煌,为西来法像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第一朵奇葩。</h3> <h3>跨过山门即进入“礼佛大道”,两侧排列整齐的石象经幢气势不凡。</h3> <h3>中华佛教始传于东汉,酝酿于魏晋,勃兴于十六国,鼎盛于南北朝。公元五世纪,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以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为中心,将佛教推向兴盛。</h3> <h3>这棵金灿灿的装饰大树不知有什么寓意,游人纷纷围观拍照。</h3> <h3>在大树的两侧各有一幅呈弧形的“帝后礼佛图”浮雕。</h3> <h3>这里的景观可称为气势恢宏了,宽敞的水面上一座石桥将游人引向“山堂水殿建筑群”,桥头两侧的铜塑神像向人们颔首致意。</h3> <h3>面前这座建筑是“灵岩寺”。</h3> <h3>寺里的僧人在做法事。</h3> <h3>位于灵岩寺后面庭院中央的石佛塔。</h3> <h3>庭院正前方的“千佛殿”。</h3> <h3>庭院两侧的佛事建筑。</h3> <h3>位于千佛殿后面的又一处庭院,此建筑为“大雄宝殿”。</h3> <h3>大殿里的僧人继续着前面的法事。</h3> <h3>庭院一侧的迴廊。</h3> <h3>迴廊下竖立着一面大鼓,鼓面上书有“福、禄、寿、禧、财”,游人可以花点小钱击鼓祈福。</h3> <h3>木柱楹联上书: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实不虚说;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霞如电应作如是观。</h3> <h3>这座桥通往云冈石窟景区的核心部分一一石窟群。回想四大石窟中曾经走过的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面对眼前即将要看到的云冈石窟已经很是期待了。</h3> <h3>一座石牌坊竖立在路口,引导游人沿着坡道缓缓而上。</h3> <h3>据介绍,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它直接比照印度的大型石窟建筑,在东方首次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云冈石窟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它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h3> <h3>走进“入佛知见”这道门,就来到了企盼已久的云冈石窟群景区。</h3> <h3>当1500年前的石窟展现在眼前时,满目质朴苍凉的感觉。整个石窟群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游人最先看到的是东部窟群,也被归为“中期石窟”。</h3><h3>按照统一编号,这里是云冈石窟的第一、二窟,为一组塔庙双窟,开凿建造于公元471一494年。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h3> <h3>这是第一窟,也称为“石鼓洞”。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的石方塔为上下两层,仿木结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h3> <h3>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h3> <h3>这是第二窟,也称为“寒泉洞”。窟内居中处为三级石方塔,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门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h3> <h3>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已风化严重。</h3> <h3>此处设有一组雕塑,称为“古道车辙”。据介绍,云冈古称武州塞,自赵武灵王以来,即是贯通西北的边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西域,中西文化交流再掀高潮,武州山大石窟寺成为平城(今大同)丝绸之路的前站。唐辽金元以降,这里仍是胡汉之间的重要通道。</h3> <h3>这里又有一道门,有指示牌说明前方是第5一45窟。</h3> <h3>面前的这两座楼阁是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建造于公元471一494年。窟前的四层木构楼阁是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h3> <h3>第五窟亦称为“大佛洞”,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h3> <h3>窟内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这尊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h3> <h3>第六窟亦称“释迦佛洞”,该窟为中心柱窟,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镌刻内容丰富,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h3> <h3>这两座楼阁建筑后面的第七、八窟,建造于公元471一494年,是云冈最早的双窟。窟内分前后堂,主屋平面呈横长方形。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h3> <h3>这是第七窟窟顶摹仿木结构建筑中的平棊藻井,24对飞天围绕盛开的莲花飘然曼舞。</h3> <h3>出于对石窟内文物古迹的保护,景区工作人员劝阻游人不得在窟内进行拍照。于是在下面的游览过程中就只记录了部分洞窟的外景。</h3> <h3>这座殿堂式的建筑里面是第九、十窟。</h3> <h3>这座楼阁式的建筑里面是第十一、十二、十三窟。</h3> <h3>前面说到的第一、二窟,第五、六窟,第七、八窟,以及隐蔽在殿堂楼阁里的第九、十窟,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均称为“中期石窟”。这一时期(471一494年)为北魏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云冈石窟是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以其国力为保证,追求造型工整华丽,雕凿出比“早期石窟”更为繁华精美的大窟大像。</h3> <h3>这座楼阁里面是第十四、十五窟,它们虽然与前面的楼阁并排相连,但却归为“晚期石窟”。</h3> <h3>前方这面山崖是云冈石窟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造,故称“昙曜五窟”,编号为第十六~二十窟。</h3><h3>这部分归为“中部窟群”,亦被称为“早期石窟”,其窟制相同,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其雕刻技术继承和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h3> <h3>石窟对面的绿地上立着《昙曜五窟记》石碑,其文字如下:</h3><h3>北齐魏收魏书释老志曰: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h3><h3>周一良云冈石佛小记云:惟昙曜于兴安二年见帝后即开窟,抑为沙门统之后始建斯议,不可晓。要之,石窟之始开也,在兴安二年至和平元年之八年间。</h3> <h3>眼前的第十六、十七窟是一组。</h3> <h3>洞窟外的雕饰。</h3> <h3>第十六窟洞口一侧,排列整齐有序的坐佛雕像。</h3> <h3>第十六窟亦称“立佛洞”,建造于公元460一470年,主像为释迦立佛,高l3.5米,波纹状发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时的服制。</h3> <h3>洞窟内的一角,除了佛龛就是遍布石壁的石佛雕像。</h3> <h3>第十七窟洞口一侧的雕饰。</h3> <h3>窟内西侧石壁上的雕饰,那密密麻麻的小石佛谁能数得清?</h3> <h3>其后的第十八、十九、二十窟为一组,第十九窟是中心窟,开凿时间最早。</h3> <h3>第十八窟亦称“立三佛洞”,建造于公元460一470年,其设计严谨,布局完整。</h3> <h3>主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脅待佛、脅待菩萨及十大弟子像。</h3> <h3>左脅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左脅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h3> <h3>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佛,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长8米的坐像。</h3> <h3>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h3> <h3>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尊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h3> <h3>在第20窟以西的“西部窟群”亦被称为“晚期石窟”。</h3> <h3>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云冈皇家的“早期石窟”和“中期石窟”工程宣告结束,石窟大规模的开采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属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为北都仍然是北魏佛教要地。</h3> <h3>晚期石窟的中、小型窟龛从东往西布满崖面,其雕饰更加精美,法像清秀脱俗,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改梵为夏的历史过程至此完结。中国由此迈向大唐。</h3> <h3>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于1977年8月参观云冈石窟的题辞。</h3> <h3>离开石窟群,在景区下方的平缓处建有“云冈博物馆”。</h3> <h3>博物馆大门处的时光隧道。</h3> <h3>迎面镶嵌着巨幅壁画。</h3> <h3>博物馆里收藏的石雕头像。</h3> <h3>这幅画面应该描绘的是当年北魏都城一一平城的建筑样式和规模。</h3> <h3>从博物馆出来,几番打听才寻到“云冈石窟”这尊标志性的招牌石刻。</h3> <h3>在这尊石刻背后,便是这座位于石窟群东部下方的云冈寺院,据介绍寺院是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得以重修。</h3> <h3>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庄严法相”匾额。</h3> <h3>从石佛寺和大佛寺这两处券门出去,便是石窟群的第1一6窟。</h3> <h3>石窟群路边的小景。</h3> <h3>在云冈寺左侧的一片绿地前,竖立的这组“梁思成与林徽因”的铜像,是著名雕塑家陈云岗先生创作,于2018年夏捐赠给云冈景区。</h3> <h3>旁边的这块石碑记录了他们的这次云冈之行。</h3><h3>民国“廾二年九月间,营造学社同人,趁着大同测绘辽金遗建华严寺、善化寺之便,决定附带到云冈去游览,考察数日。云冈灵岩石窟寺,为中国早期佛教史迹壮观。……云冈雕刻中,非中国的表现甚多,或明显承袭希腊古典宗脉,或繁富的渗杂印度佛教艺术影响,其主要各派原素多是囫囵包并,不难历历辨认出来。……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基础结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h3> <h3>游人休憩之处。</h3> <h3>云冈石窟也许抵挡不住时间的磨砺,然而其独特的文明价值和文化成果在时光轮转中会愈发闪亮,保护云冈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h3> <h3>制作:华文看客</h3><h3>画面:手机随拍</h3><h3>音乐:云水</h3><h3>时间:2019年9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