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感悟初心的圣地——友人一起游韶山

张海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山水游,也喜欢看文化景观,在我的“旅历”表上,虽说也去过一些地方,但最想看的是那韶山。</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伟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去韶山,看毛泽东故居,追寻老人家的初心,早已是我的一个梦想。</p><p class="ql-block"> 记得,还是在小时候,走进校园,第一首歌学的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后来上初中,因没课本,语文学的全是毛泽东诗词,至于学了多少首主席诗词,我想不起来了,但厚厚的一本毛泽东诗词全都读完。就是从那时起,毛泽东,韶山,就好像种在了我心中。老人家成了我一位最敬仰的伟人,而他的家乡韶山,则成了除生我养我的故乡外又一个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韶山,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让人敬仰的地方,更是一个让无数共产党人追寻初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样的一个地方,只有你亲自到一趟韶山走一走,看一看,才能情真意切地感受那山、那水带给你无限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初夏,我终于有机会与一群老同学还有乡亲们及我的亲人们走进了韶山,圆了儿时就产生的那个到韶山重温红色记忆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长沙的热闹与喧哗,乘坐起旅游大巴,我们一路向着韶山走来。</p><p class="ql-block"> 因为对韶山的向往,因为对伟人的敬仰,因为即将见到圣地的兴奋,一路上大家自发地唱起了在我们青少年时代比较火的一首叫《敬爱的毛主席》的红歌。</p><p class="ql-block"> 那动听的弦律,悠扬的歌声,伴着开怀的笑声,飘扬在车箱内外。这歌声与笑声,也让我们忘记了旅途的劳累,带着我们很快来到了要追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走进韶山,举目四望,这里,群山环绕,郁郁葱葱的苍松翠竹覆盖群山。</p><p class="ql-block"> 山下,田园俊秀,成方成块,星罗棋布,景色怡人。</p><p class="ql-block"> 韶山的毛泽东故居,在中国版图上,只是个小山村,但她在中国人民心中,在老外们眼中,因为毛泽东,成了一方圣土,从而吸引着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从各地来到这里,瞻仰伟人故居,寻访伟人足迹,接受精神洗礼。</p> <p class="ql-block">  穿过幽深林道,面前出现了两个池塘还有一处典型的湘潭特色农家庭园,那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地了。</p><p class="ql-block"> 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叫上屋场,她位于韶峰北麓,韶水南岸,她三面环山,正面是池塘,属于一处坐南朝北、型似凹字、左右对称的农家庭院。庭院东边是毛泽东故居,西边是邻家,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用。</p> <p>  此一刻,画面上见到的毛泽东故居,与实地看到的毛泽东故居,在我的视野中就这样相遇了,重叠了。不用导游介绍,出现眼前的那农家庭院,肯定就是毛泽东故居了。</p><p> 没来韶山前,我总认为韶山等于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故居就是韶山,就是升起“红太阳”的这几间小茅房。</p><p> 其实,韶山也好大。而毛泽东的故居韶山冲上屋场,就坐落在韶山那群山环绕的山坳盆地中。</p> <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山坳里,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了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是由于有了毛泽东,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才得以改变,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才得以挺直了脊梁。</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敬仰毛泽东的同时,都很想追寻毛泽东是怎样从一个农村娃娃成为亿万人民领袖的精彩一生。</p><p class="ql-block"> 其实,毛泽东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都形成于在韶山生活的17年。老人家就是从这里带着他的理想,带着他那坚定的信念与永不放弃的精神,带着所有共产党人都有的那种初心,带着这片山水赋予他的灵气走向了外部世界。</p> <p>  毛泽东就是从这条道走出山外的。</p><p> 这是韶山冲一条毛泽东小道。少年毛泽东,就从这条小道,无数次去过唐家圫的外婆家,还是从这条小道,毛泽东见识了外部世界的不一样。</p><p> 这是一条见证过少年毛泽东求学、成长、抗争过程的路;这也是一条让毛泽东走出韶山、走向长沙、走向北京的路;更是一条奠基了中华民族挺起胸堂、抵御侵略、反抗压迫、掘起世界的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  驻足这片神奇的土地,走进这所普通的房屋,心境是那般地激荡,更是那样的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走进毛泽东故居,环顾室内,一张木床,一个桌子,一个长条凳,一个柜子,还有一盏桐油灯,这就是青少年毛泽东在韶山的全部家当,它们一起见证的是17岁前毛泽东刻苦学习与朴素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朴素,这也实在是太朴素了。但就是这朴朴素素,却造就了伟人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凌云。</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壮志,让老人家把“略输文采”的遗憾送给了秦皇汉武,把“稍逊风骚”留给了唐宗宋祖,用韶山激情,谱写了一出让世界都震惊的风流。</p> <p class="ql-block">  韶山的毛泽东故居,分为堂屋、退堂屋、厨房、横屋、卧室、碓屋等,每个屋的光线都较暗。</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的卧室与其父母相邻。</p><p class="ql-block"> 由毛泽东卧室往里走,是一个长约7米多的天井。天井西南角住着毛泽覃。</p><p class="ql-block"> 而毛泽民则住在整栋建筑的最后。</p> <p>  韶山毛泽东故居,是用黄泥垒的茅草屋,外部土墙黑瓦,内室互连。</p><p> 居室,厅堂,厨房,杂物房,既简简单单,又古朴凝重。竹椅,木桌,木凳,锄犁,看上去是那么亲切而自然。在这样简陋房屋内生活显得那样的寻常。</p><p> 行进在主席居所,我一直都在睹物思人:庭院前的池塘青荷,分明孕育了毛泽东一生的清廉,那屋后的青松翠竹,则锻造了毛泽东威武不屈的刚毅,巍峨的韶峰,更是赋予了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p> <p class="ql-block">  就在我们排队刚走进毛泽东故居,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带伞的撑起伞遮雨,不带伞的却被浇的衣服贴了身。</p><p class="ql-block"> 然而,雨虽大,却浇不走游人探秘毛泽东主席成长的热情,雨中的人们依然井然有序地排着长队,等着走进毛泽东诞生与栖息的这个茅屋,去一睹领袖毛泽东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毛泽东酷爱书,一生都手不释卷。这与老人家从小养成有关。</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伟人毛泽东也曾少年,他的故里有多少同他一起成长在这山乡的孩子,却一生闭锁终老在那青山绿水间。但心中装天下的毛泽东,自小就发愤读书,尤其是外婆家丰富的藏书与表兄文运昌从新式学堂带回来的新书,成了毛泽东游历书山的第一个图书馆,极大丰富了毛泽东的少年文化生活,引领着他的未来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毛泽东身上,他总是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读书与实践哺育了毛泽东,成就了他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p> <p>  毛泽东故居往西约100多米的地方,有座白墙青瓦的牌楼式建筑,那就是少年毛泽东最初读书的地方,它叫南岸私塾。</p><p> 毛泽东在此曾接受过三年启蒙教育。</p><p> 站在毛泽东就读过的这南岸私塾,我拍下了这张照片,由于阴雨天光线较暗,照片比较暗。</p><p> 停留在这南岸私塾,我似乎看到了当年毛泽东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望子成龙,是多数人都有的奢望,作为毛泽东的老父亲也不例外。但父亲更希望儿子能成为生财有道的精明人。所以,一旦发现儿子行为不合自己的标准,便用高压手段管教毛泽东。这无疑促成了毛泽东最初的反抗心理。</p><p class="ql-block"> 于是,十三四岁的毛泽东就开始了帮父亲种地。务农的毛泽东,边种地还要边看书。此时的毛泽东,对周围的劳苦农民有了更多的感知,也激发了少年毛泽东关心和思考为大多数穷苦农民谋幸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毛泽东最初形成的那个“初心”吧!</p> <p>  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所受教育、所处社会环境,让他产生了使所有穷苦中国人都能吃上饭的朴素愿望。</p><p> 1919年,他曾豪迈预言: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这不正是我们现在追求的“民族复兴”大任嘛。</p><p> 1925年,他又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解放,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幸福。老人家讲的与我们党十九大概括的初心与使命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  一路参观,一路思考,我们大家向着毛泽东铜像广场走来。</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铜像广场,原是毛家祠堂前的一片开阔地,后来才开辟为广场的。</p><p class="ql-block"> 广场挺大,修建的也庄严肃穆。凡到韶山冲的南来北往游人,都会自发地走进这个广场,去瞻仰广场上矗立的伟人毛泽东铜像。</p> <p class="ql-block">  来到毛泽东铜像前,我们集体向老人家铜像敬献了花蓝。</p> <p class="ql-block">  伫立在毛泽东铜像前,我久久凝望着气宇非凡的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仿佛,毛主席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一种敬慕不由从心底升腾。</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毛主席与其父道别时那“埋骨何许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气又一次在我耳边响起。</p><p class="ql-block"> 是的,自古英雄不问出处,走出韶山冲的毛主席引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然而,这要多么厚沉的山水,才养育了毛主席这“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信与豪气。</p> <p>  站在毛泽东老人家的铜像前,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合影。</p><p> 我们感念毛泽东,如果没有毛泽东,韶山就不会被世人关注,韶山的历史也没有今天这样的辉煌;如果没有毛泽东,旧中国的历史就不会那么快地改写,中华民族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p><p> 鞠躬毛泽东,我们从老人家“孩儿立志出乡关”的雄心,到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再到带着全国人民“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壮举,以及对建设祖国那“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赞美中,看到了毛泽东为了人民一生永不放弃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韶山大地,我们缅怀伟人,追寻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虽然伟人当年那“恰同学少年”与“挥斥方遒”的潇洒远去,但那是伟人的初心,也是老一辈革命者的初心,更是我们后来人追踪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尽管我们的“书生意气”也已到“白了少年头”,但“携来百侣曾游”的雄心还在,劲头还足。</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毛泽东铜像广场与毛泽东故居间,我用手机为老同学拍下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我赞美这些老同学,在最美的时光,握着缘份,陪伴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 我更羡慕他们能在毛泽东“别梦依惜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的诗篇前,留下的这感动与甜甜笑容。</p><p class="ql-block"> 时间仿佛带我穿越,来到了1910年,那时17岁的毛泽东,冲破家庭束缚,写下那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赠父诗》,决心与父辈那样的生活决裂,离开了韶山冲,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谁知这一走,毛泽东仅在28、32、34岁时三回韶山,铸就了足以影响中国历史的韶山精神。一回韶山只为教育亲人干革命,携妻带子二回韶山亲自组建了韶山支部,三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将韶山“泥脚杆子”斗争经验写进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此后,竟在一别32年后的1959年6月,带着几多沧桑,几多感慨,还有几多对故乡人民的赞美以及对建设新中国的期盼,再回韶山,写下了石刻上这首感天动地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走出毛泽东铜像广场与故居,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被毛泽东称之为“西方山洞”的滴水洞。</p><p class="ql-block"> 说是滴水洞,其实不是一个洞,它三面环山,入口处有一个石洞样的出入口,清清的山泉从岩石滴下,所以有了滴水洞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这里集大自然造化之秀,又萃人文盛世为一体,尤其是1966年毛泽东又五回韶山在这里隐居了11天。秀美的滴水洞景观,再加毛泽东的神秘隐居,从而更引得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  短暂的韶山之行,我们见识了韶山的奇,也感悟了伟人追求真理、四海为家、救民水火的那颗初心。</p><p class="ql-block"> 韶山,就其高度说,不算很高,但韶山在我们心中又是一座那样伟岸的山。</p><p class="ql-block"> 韶山,是一方红色的圣土,更是一方感召人的热土。这方圣土,鼓舞着每一位慕名前来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对韶山的拜访,走出韶山,我们的心却依旧留在了韶山,留在了对领袖毛泽东的热爱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