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业官兵与子女们》读后感及其它荟萃

姚华

<p>《转业官兵与子女们》读后感及其它荟萃</p><p>&nbsp;</p><p>前言:</p><p>&nbsp;</p><p>&nbsp;&nbsp;&nbsp; 从2020年5月16日开始运作策划,在15天的时间里,共收集到8510农场1958年转业官兵的资料(照片、简历)115幅(条);征集的转业官兵子女的资料(照片、简历)61幅(条);还有文学作品15篇。经过精心设计编辑和制作,于5月30日推出《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长篇美篇,立刻在转业官兵及其子女,亲朋好友和广大知青中引发热烈的反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仅过24小时,点击率达:4132人次;截止发此美篇时,点击率达到5931人次。</p><p>&nbsp;&nbsp;</p><p> 随着互相转发,读者思绪随着“喊一声北大荒”歌声,回到了那个久违的年代;回到了那个砥砺前行的年代;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读着,他(她)们激动和感动,甚至热泪盈眶;读着,他(她)们尽情徜徉在北大荒的怀抱中,纷纷写感想留感言,表达他(她)们的情感,缅怀父辈的光辉业绩,以及对作者的感激之情。为此,我们又编辑制作了此美篇,作为《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上下篇)的收官之作,谢谢您的参与和支持!</p><p>&nbsp;</p><p>&nbsp;&nbsp;&nbsp; 《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策划人</p><p>&nbsp; 2020年5月31日</p><p><br></p><p>读者点评荟萃:</p> <p>转业官兵许云成长女:许永芬</p><p>&nbsp;</p><p> 向前,看了美篇心情特别激动,非常震憾,感慨万千。你和你的团队真的很了不起,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么大的工程,可想而知,你们一定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你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有能力的创作团队。为弘扬北大荒精神,为纪念,发扬和传承十万转业官兵开拓建设北大荒的英雄事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你们的努力,你们的辛苦,你们的成绩,全场人们都有目共睹,都为你们叫好,为你们竖大拇指点赞。</p><p> 美篇里,看到很多我敬佩的父辈们,看到了和我一起共事的同志和朋友们,更看到了许多事业有成,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官兵二代,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永远的记忆,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感谢向前和你的团队转发我父親的照片,简历和我写的【追忆父亲许云成】一文。</p><p>&nbsp;</p><p> 许永芬</p><p> 2020年6月1日</p> <p>转业官兵迟文海长子:迟兰波</p><p><br></p><p> 《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美篇:“信息量大,资料珍贵,策划精心,一座丰碑”。</p><p>&nbsp;</p><p> 迟兰波</p><p> 2020年5月30日</p><p>&nbsp;</p> <p>转业官兵王景烈、马锡美长子:王东军</p><p><br></p><p> 我在8510农场生活学习工作了20年(1958----1978),在那里读了小学中学,在玻璃厂工作了5年,现已离开了42年,旧情难忘。每次回到农场都要去看看我的母校、工作过的玻璃厂和曾住过的老房子,去看看绕家而过的那条弯弯的小河,再去看看当年的玩伴、同学和老师、邻居、工友师傅和领导们。</p><p> 不论身在何处,萦绕在心的仍是故乡。经常回想的是大家当年对我的真情,思念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p><p> 当年开发建设农场的老一辈人让我敬仰,有的没见过面但声名如雷贯耳,很想知道他们的过去、现在和他们后代的现状。史向前、姚华、方吉贵、张增茂等几位兄长编篡的《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和诸多纪念文章,圆了我的梦,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当年的英姿,见证了他们的付出和走过的艰辛路,看到了他们的后代花开遍地,硕果累累。感谢你们的创意和辛苦付出,让他们青史留名。</p><p> 老一代的艰苦奋斗和毕生的付出,给了我们这一代美好的生活和前程,向他们致敬。也祝福他们的下一代更幸福,一代更比一代强。祝8510农场更加兴旺繁荣。</p><p><br></p><p> 王东军于大庆</p><p> 2020年6月1日</p> <p>转业官兵王位乾长子:王鲜林</p><p><br></p><p> “《纪实》很好的传承了北大荒人优秀精神文化风貌,这就是历史,值得我们永远称赞传颂”。</p><p>&nbsp;</p><p> 王鲜林</p><p> 2020年5月30日</p> <p>转业官兵于建明三子于守强深情地写道:</p><p>&nbsp; </p><p> 史兄好、辛苦了!感谢所有的编辑人员!</p><p> 这部美篇通篇看了几遍,非常感动,心潮澎湃。终于有人将散落的北大荒人历史通过美篇聚合起来。这不是普通的美篇,这是北大荒人的精神丰碑!</p><p>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总要有人把这段辉煌的历程载入史册,光照后人!十万转业官兵的拓荒史,是一篇洪荒巨著。无数的青春热血和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铸就了今天的北大仓。</p><p> 人们不应该忘却那些人的奉献、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些逝去的生命!再次感谢所有的编辑人员!</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于守强</p><p> 2020年5月30日 </p> <p>上海知青:潘建新</p><p><br></p><p> 巍巍黑背山,涓涓穆棱河&nbsp;,永远记载着八五一零农场从荒原变良田的历史发展,也同样记录下百万转业官兵、官兵二代、一代知青的奉献精神。今天看了八五一零农场官兵二代为农场发展的努力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不忘父辈们艰苦奋斗建设农场的决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农场奉献青春和力量,今天农场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他们,同样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代人。同时也让我想起我们这代知青,在屯垦戍边的那段岁月里,同样在农场的建设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我们知青留下的太多太多回忆,广阔天地磨炼了我们不屈不挠的意志,让我们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学会了坚强,今天我们都已两鬓斑白,青春已去不能复返,如果我们还能在梦中找回青春,我们一定会再一次张开双臂,继续拥抱八五一零农场,共同为农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p><p><br></p><p> 潘建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5月30日</p><p>&nbsp;</p> <p>上海知青:吴可伦</p><p><br></p><p> 真诚感谢史向前,姚华,方吉贵诸同志,是你们,把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投身北大荒建设的历史画卷又展示在我们面前,对原8510农场转业官兵生平事迹及部分子女的情况作出了较详尽的叙述,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北大荒也是我们上海知青的第二故乡,51年前,我们青春年少,从东海之滨来到黑背山下,屯垦戌边,战天斗地,在22连黑土地上,流淌着我们上海知青辛勤的汗水,王连启,关克权,廉自强,李洪业,张霁光等转业官兵都是我们22连的历届领导。此后,我到齐齐哈尔师范读书后又重返农场,到四营中学语文组任敎近10年,刘必荣,张连科,孙炳涵,王一,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如今,许多老转业官兵已经过世了,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当年执敎的学生中就有许多老同志的后代,例如朱昌荣,张晓亮,田兵,刘伟,孙庆宇,廉红等,这些人和事都永远留在记忆之中!</p><p>&nbsp;</p><p> 吴可伦</p><p> 2020年5月30日</p><p>&nbsp;</p> <p>牡丹江知青:徐靖</p><p><br></p><p> 用了两个晚间,拜读了8510纪实文章。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见到老领导煤矿矿长李恩光的简介,似乎又回到当年那段难忘的生产生活经历。可惜的是,没有他的照片可供瞻仰。还有四营李营长,印象他标准的军人姿态,很威严。</p><p>&nbsp;&nbsp; &nbsp; 我的名字叫徐靖,1968年11月由牡丹江下乡到8510农场(44团),分配到工业三连(煤矿)。第二年五月调到团部,当时就我和刘汉利两人通讯员。之后先后成立警通班(排),我是一班班长。还在团后勤部供应股学习不到一个月,就调到兵团警通连了。</p><p>&nbsp;&nbsp; 非常感谢史向前几位编导的辛勤付出,留存了无比珍贵的史料,功德无量! </p><p><br></p><p> 徐靖</p><p> 2020年5月30日</p> <p>转业官兵胡忠柏三子:胡友宏</p><p><br></p><p> 在美篇中留言:“他们是北大荒事业的先驱者,是第一代农垦人。他们用艰苦劳作、辛勤汗水铸就的辉煌业绩和北大荒精神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向他们(转业官兵)致敬!向制作者(策划人)表示感谢!”</p><p><br></p><p> 胡友宏</p><p> 2020年5月30日</p><p><br></p> <p>转业官兵李洪业长女:李华</p><p>&nbsp;</p><p> 我58年出生20连,马架子是我落生地,没有医生找当地接生婆,我的到来,妈妈丢掉了半条命!想象到父母建设北大荒付出的艰辛,甚至是生命,他们是创造北大荒血气方刚的英雄,王君臣老师文章还原了历史,向前辈致敬!踏着老辈足迹,让我们永远根系家乡北大荒。感谢策划人,你们用心血宣传十万转业官兵,让更多人关注父母,含着热泪说声谢谢,九泉下的父母会更自豪地,他(她)们没有被遗忘,永远传承。</p><p>&nbsp;</p><p> 李洪业女儿李华(于江苏镇江)</p><p> 2020年5月31曰</p> <p>农场机关:轩春安</p><p><br></p><p> 向前发来的两篇文章很好,这些老转业官兵,大部分是都认识,前年去河南还看到了侯传月一家人,他们为农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开辟北大荒献出了生命,六四年我参加工作时,象赵孝先,王进胡,鸟俊义,张德福,张秀兰,谷云寿,张世奎,孟宪宝等在基建队都是我的直接领导,有的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nbsp;</p><p> 《战友情深》群:轩春安</p><p> 2020年5月30日</p> <p>北京知青:王媛尊、李建军</p><p><br></p><p> 廖华你好,我俩都是廖师傅的徒弟,昨天晚上看了《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美篇,然后又看了一遍《8510农场十八年》,看到了你的爸爸,我们的师傅,让我俩再一次陷入那段难忘的岁月,带着酸甜苦辣回忆,让我们心情很难平静……,</p><p> 把我们又带到了那段青春的蹉跎岁月里,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师生情,让我们在一次陷入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里,是你的父亲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和精益求精的技术,思念故人让我难眠……</p><p> 还看到了夏红兵一家人,李矿长,蔡矿长都是我们认识的,老一辈开垦北大荒的先人们让我们知青又与他们奋战在一个战壕里,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年代,让我们与前辈继续为改天换地建设北大荒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在那遍黑土地里也留下了我们各地知青的足迹,让我们对第二个故乡依旧很想往,因为那里有我想念的人和工作过的地方……触景生情不免总有些伤感……不说了,慢慢的回忆吧</p><p>&nbsp;</p><p> 王媛尊、李建军(原三营焦化厂)</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2020年5月31日</p><p>&nbsp;</p> <p>转业官兵裴福兴二女儿:裴丽华 </p><p><br></p><p> 读《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续篇,深深被作品感染,不知不觉的让我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p><p> 1958年父亲从部队转业,未满周岁的我,在父母襁褓中,顶风冒雪来到北大荒,从此,我在那里读书、生活、工作、成长,直到退休,一步步见证了北大荒,在五六十年代那个艰苦的环境下,父亲总是严传身教,严格要求子女,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一言一行,铭记在心……有困难不怕,要面对困难,要自立自强,勇敢面对,父亲的勤俭节约,正直善良,为人和气,无私奉献,深深激励了我的一生……记得父亲经常对我们子女讲,人要知足感恩,不要总想着父亲手中的权利去享受,自己要生存的能力,做人要善良有爱心,干一行爱一行。所以,我75年参加工作,积极努力,78年便光荣入党,无论是在工程连还是在农场机关工作,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上进,为此,曾多次受农场表彰嘉奖。多少年来,我们的父一辈及子女们在黑土地上,留下不可磨灭足迹,我们要把父一辈的优良传统继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女,一代代能受到熏陶和教育。策划,编辑,制作人辛苦啦!</p><p>&nbsp;</p><p> 裴丽华(于北京)</p><p> 2020年5月31日</p><p>&nbsp;</p> <p>转业官兵白德亮二女儿:白密华</p><p><br></p><p> 白密华:当我看到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的巜纪实文学》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让我想起我的爸爸。爸爸就是58年开发北大荒,随十万转业官兵来到了北大荒密山县。也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因此爸爸给我启的名字叫密华。今天能看到这精美的纪实文学。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有上辈子的艰苦创业。有我的兄弟姐妹,我的老师,同学,战友印象。真的好怀念啊。在这里真心的要感谢史向前,姚华,方吉贵。</p><p><br></p><p> 白密华</p><p> 2020年6日1日</p> <p>转业官兵罗剑彬长子:罗学锋</p><p><br></p><p> 看到这些,回想起在农场的那个久远的年代,想起了那些人和事。我85年离开农场到绥芬河,好多后来的一些人和事尤其是转业官兵二代的情况还是在这里知道的。这篇文章很重要,组织策划的人一定很辛苦,有些资料十分珍贵也来之不易。好多前辈都已过世,子女们也都天各一方,正是你们多方联系沟通才有了这篇大作的出炉,真心的感谢姐夫等几位策划组织者,年纪也都不小了,还这么辛勤耕耘,为农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留下了既朴实又浓重的史料。!</p><p><br></p><p> 罗学锋</p><p> 2020年6月7日</p> <p>《红星文苑》文友感言:</p> <p>致:亲爱的战友,读者,家乡:</p><p>&nbsp;</p><p>黑背山,</p><p>万宝山,</p><p>锅盔山,</p><p>山山矗立,</p><p>巍巍壮观,</p><p>穆棱河,</p><p>白棱河,</p><p>黄泥河,</p><p>涓涓细流,</p><p>生生不息。</p><p>&nbsp;</p><p> 朋友,您可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雄鸡版图颈下,镶嵌着一颗闪闪的红星吗?这就是前世今生几代北大荒人繁衍生息的八五一零农场。身为大荒人的后代,虽远离他乡,但每次浮想,都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p><p> 兴凯湖不是海,但他在世代家乡人眼里就是大海,她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王震老将军带领的十万大军,开天辟地,创造辉煌,而今她的精魂永存,天地回荡,她是矗立那片远久荒蛮神奇土地上傲然挺拨的历史雕像,万古流芳。这里埋藏着无价的传世财富,是家乡人永恒的精神殿堂。"生于斯,长于斯,必将奉献于斯!"传承是我们的责任,弘扬是我们的愿望,北大荒精神万岁,让一代代后人薪火相传,阔步前方。</p><p>致敬,先辈!</p><p>致敬,大荒!</p><p>致敬,家乡!</p><p><br></p><p> 方吉贵拙笔</p><p> 2020年5月30日</p> <p>制作《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有感</p><p>&nbsp;&nbsp;&nbsp; </p><p> 数日来制作《八五一零十八年》续篇《转业官兵与子女们》上、下篇和《转业官兵与子女们读后感及其它荟萃》,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偶尔热泪盈眶。</p><p> 我好像又回到了他们的身边,好像在聆听他们讲当年,英勇杀敌;好像他们继续带领着我们一起开荒、种地、秋收;一起盖房;干得热火朝天。</p><p> 《学大寨、学大庆,备战备荒为人民》,有讲不完的故事,使不完的力量。</p><p> 一晃,时间很快,我已经六十了,看到父辈们亲手开垦建设的北大荒,早以成为了祖国的大粮仓,而感到骄傲和自豪。</p><p>从《北大荒人的歌》到《喊一声北大荒》再到《热血颂》,每首歌声中唱出了北大荒人的英雄气概。</p><p> 一张张已经发旧的照片,但还能看得出当年父辈们身上哪种威风凛凛、飒爽英姿、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从挂满胸前的军功章上体现出了父辈们冒着枪林弹雨、英勇杀敌,赴汤蹈火、冲锋陷阵的光荣历史。</p><p>&nbsp;&nbsp;&nbsp; 一张张写满戎马一生的经历介绍,沉甸甸的字里行间写出了父辈们为党、为人民、为祖国事业而奋斗的一生。听党话、爱人民、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p><p>&nbsp;&nbsp;&nbsp; 父辈们这一代是“用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划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谱写了流方百世的英雄赞歌。而你们的后代,继承和发扬了革命光荣传统,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北大荒建设中贡献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业绩。</p><p>&nbsp;&nbsp;&nbsp; 这就是北大荒人,这就是1958年转业官兵们和后代。北大荒因有你们和许多像你们一样的人开发建设北大荒,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成就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p><p>&nbsp;&nbsp;&nbsp; 北大荒农垦网上这样写到: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字字铿锵有力,发人深思。北大荒人在创造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在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仓的同时,更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忠诚与坚韧为后人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创业精髓。</p><p>&nbsp;&nbsp;&nbsp; 今天我们所展现给读者们的就是北大荒创业者们的缩影:《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姚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5月30日于天津武清</p> <p>  贺《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下)问世,美篇图文并茂,精彩绝伦,并详细介绍了老一代官兵的丰功业绩和新一代子女们的工作成就。</p><p> 转业官兵在艰苦环境下战天斗地为北大荒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转业官兵子女们继承和发扬转业官兵的光荣传统在天南海北不同的岗位创下了辉煌业绩。美篇图文并茂文采奕奕,美篇记载了老一代和新一代为建设北大荒立下功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北大荒的后人前赴后继继续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而奋斗!</p><p>北大荒的精神永远传承!</p><p> 在此,为美篇制作辛勤付出的史向前,姚华,方吉贵等人和默默无闻奉献的其他人表示衷心感谢!</p><p>&nbsp;</p><p> 崔春万</p><p> 2020年5月30日</p> <p>品读《专业官兵和他们的子女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时光漫漫</p><p>黑土地啊在汗水中翻滚</p><p>悠悠岁月在笔墨中延伸</p><p>黑土翻花</p><p>大粮仓有两代人的付出</p><p>倾情铸造了北大荒精神</p><p>无穷回味</p><p>脑海翻腾六十年的过往</p><p>诗情画意中半世纪光阴</p><p>前仆后继</p><p>8510史册里岁月的芳华</p><p>父辈的足迹儿女们紧跟</p><p>不懈奋斗</p><p>多么亲切的一臻臻笑脸</p><p>秋霜浸染了你们的年轮</p><p>黑土知情</p><p>农场建设有两代人拼搏</p><p>辉光闪耀有你贡献青春</p><p>穆棱波涌</p><p>你的脚步踏遍广袤土地</p><p>你的向往也在这里成真</p><p>黑背山高</p><p>当年是你们曾穿越密林</p><p>翻滚的沃土汗水中滋润</p><p>红星大楼</p><p>你曾承载故乡光荣使命</p><p>这里鉴证了你热血情真</p><p>光荣续写</p><p>让北大荒精神这里永生</p><p>让美好回忆与日月永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nbsp; 江河(乌先玲)</p><p> 2020年5月30日于天津津南区</p> <p>  北大荒,蒼茫千里一望無际,廣阔無垠沃野千里,物華天宝稻麦飘香。</p><p> 完达山,延绵起伏群峰竞秀,萬木耸翠林海蒼茫。</p><p> 北大荒,我们心中的圣地,魂牵梦绕的故鄉。</p><p> 不论你来自哪里,不管你出身高贵,还是布衣平民;不管你辉煌得意,还是穷困潦倒,北大荒永遠是为你遮风挡雨的一方热土,是你温暖如春的家。</p><p> 感谢史向前,为軍转二代制作美篇,对北大荒充满赤子之心和满腹深情厚意。妙笔生花笔耕不辍,尽情讴歌十萬转业官兵的丰功伟绩,激情澎湃笔赋春秋,流传百世一墨千里。</p><p> 感谢姚华、方吉贵,大力协助史向前,为宏扬北大荒精神,殚精竭虑辛勤付出。</p><p> 北大荒精神萬岁!王震将军和北大荒的开拓者,彪炳史册光耀千秋,与祖国的山川大地同在,与日月同辉,萬众景仰流芳千古!</p><p> </p><p> 黄茂矩</p><p> 2020年5月30日于海林</p> <p>  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美篇《转业官兵与子女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们俊秀的脸庞,挺拔的身姿,年轻的生命,光辉的事迹。令人感动佩服!</p><p> 我仿佛看到他们:全副武装,刺刀上膛,整装待发;我好像见到他们:炮火硝烟,冲锋陷阵,英勇顽强;我好似看到他们:冲锋号响,刀出鞘弹上膛,和敌人拼搏绞杀;</p><p> 我似乎看到他们:凯歌激昂,红旗飘扬,胜利开拔!有多少战士受伤,血在流淌;有多少战士流血牺牲,血染疆场;</p><p>你们用生命谱写了血染的风采!</p><p> 为了开发北大荒,你们脱下了戎装,开山劈岭,荒山变粮仓;你们用镐头刨,铁锹挖,满手是老茧;你们披星戴月,多少不眠之夜。把宏伟蓝图规划;你们的辛勤耕耘,汗水浇灌北大荒的沃土上。</p><p> 你们的革命精神,把北大荒照亮;你们的英雄气概,化作洪荒力量;你们艰苦奋斗,把党的传统弘扬!</p><p> 你们是时代的拓荒者,你们是北大仓的缔造者,你们承载着祖国的建设重任,你们艰苦卓绝,绽放光华!</p><p>8510是部队的番号,8510是前辈的足迹,8510是光荣的象征,8510是历史的缩影。</p><p> 我们敬仰你们:革命英雄!你们的功勋万代千秋!红星文苑挥笔铸书把你们歌颂!我们和转二代风雨前行!</p><p><br></p><p> 王玉赞、高明阳</p><p> 2020年5月30日</p><p><br></p> <p>  《8510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美篇读后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读了【姚华】 制作的《8510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美篇使人心灵震撼,令人感概良深。篇中推介的转业官兵有我敬重的农场领导,有我终生难忘的恩师,有关心培养呵护我的单位领导,有待我如慈父母般的长辈,还有那许许多多我熟悉的人。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崇高英雄!他们虽没有山的高峻,却有山一般的坚强;虽没有海的汹涌澎湃,却有海一般奔腾不息的意志;虽没有天空的浩瀚无垠,却有辽阔天空的胸怀。他们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p><p>&nbsp;&nbsp;&nbsp; 转业官兵中的许多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顽强战斗,英勇杀敌,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繁华的大都市决然毅然、义无反顾来到北大荒。在开发黑土地,建设北大荒的艰难岁月中,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献给了农垦事业。他们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p><p>&nbsp;&nbsp;&nbsp; 献了青春,献子孙,薪火相传,接力前行。部分转业官兵的子女,继承和发扬父辈的光荣传统,子承父业,成为第二代农垦人。他们根植黑土地,坚守在农场,建设新垦区,在广袤的田野上绘制更新更美蓝图,建设美丽家园,为八五一O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美篇介绍得知,一些离开了农场的转业官兵子女,他们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奋斗在不同战线,从事着不同工作,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实践着人生价值,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的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有的成为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有的成长为领导干部,有的经商兴业……。不论在哪,不管从事何种职业,他们都不辜负父辈期望,弘扬北大荒精神,爱岗敬业,事业有成。</p><p>&nbsp;&nbsp; &nbsp; 浏览美篇,品味无穷。我心潮不已,感慨万分。十万转业官兵,这个英雄的群体,誉满三江平原,光耀祖国农垦事业!370名转业官兵,八五一O开发建设发展的有功之臣,他们人生史诗般的故事精彩纷呈,他们的丰功伟绩青史流芳!致敬,农场先辈!致敬,一O转业官兵!他们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p><p>&nbsp;&nbsp;&nbsp; 美篇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个人简介明了,制作精美,是一部难得的农场转业官兵史料大全。在短时间内,收集到了这么齐备的资料实属不易。为了美篇策划制作,向前、姚华、吉贵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奉献了爱心!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可圈可点,令人感动。为美仑美奂的美篇喝彩!为美篇策划、撰稿、制作、校对者点赞!</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邓国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5月30日于株洲</p> <p>  祝贺8510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美篇制作成功在中国地图的鸡头位置,是中国的黑龙江省,上世纪一九五八年,亘古荒原迎来了一群放下枪炮,屯垦戍边的守疆人。</p><p> 退伍转业解放军战士乘坐火车,在密山市火车站前,召开了誓师大会,铁道部部长,王震将军高声命令,挺进荒原要粮,造福后代。</p><p> 8510转业官兵是农场不可缺少的主将,是他们用战场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带领着广大农场职工家属,战风雪,斗严寒酷暑。</p><p> 全体干部职工家属白天上班,晚上会战,建设家属房,一晚上一幢平房拨地而起,那个年代,只有付出没有人要求回报。</p><p> 职工家属尽管人疲惫不堪,但每天依然快乐幸福的感觉,几十年的不断建设,带来了今天农场的小康环境和幸福的生活。</p><p> 你看排排整齐的小楼,笔直的水泥路,花树成行,鸟语花香,设施齐全的修闲广场,是退休职工家属集中活动休息区。</p><p> 穆棱河两岸,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旁,有官兵们搭建的草棚,拖拉机轰鸣声,吹响了开荒种地的号角,向荒原要粮,为国家贡献粮食。</p><p> 站在东山顶上,8510农场红星大楼依然那么庄重,它是8510农场的标志物,是多少身在祖国各地,从农场走出的游子们,梦中萦绕的地方。</p><p> 锅盔山下,野营拉练锻炼了人们坚强意志,值班三连战士练习枪炮,射击打靶的枪炮声,传的很远很远。</p><p> 黑背山边境线上,农场全副武装民兵,巡逻在边防线上,保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不受侵犯,大雪封山,挡不住他们巡逻的脚步,为了祖国边境的安危,农场民兵忠心赤胆。</p><p> 中俄界湖兴凯湖畔,农场的几个连队在这里安营扎寨,肥沃的土地,养育着勤劳的农场人,湖上泛舟,渔业丰收,兴凯湖畔渔米香。</p><p> 医疗卫生行业的转业官兵们,继续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精心为农场职工服务,受到广大职工家属的爱戴。</p><p> 转业官兵里一群有志者,白手起家创建农场学校,使农场子弟能进学堂学到知识,培养出一批有文化的农场后代,成为农场各级领导和专业骨干。</p><p> 他们带领着全场职工家属,大搞农场基本建设,老一辈农垦人,献了青春,献子孙。</p><p> 第一代农场建设者,很多人他们长眠在这片沃土上,他们依然在看着我们农场的接班人,继续发扬屯垦戍边精神,造福子孙,幸福万年长。</p><p> 让我们记住8510农场的建场元老们,他们是农场不朽的风碑,北大荒精神永存。</p><p>&nbsp;</p><p> 唐怀军</p><p> 2020年5月31日</p> <p>读《8510转业官兵与子女们》有感</p><p>------《开拓情怀》</p><p><br></p><p>开拓二代聚文朋,</p><p>谱写父辈诗意浓。</p><p>歌吟农垦山河秀,</p><p>颂罢春夏歌秋冬。</p><p>二代不忘父辈志,</p><p>继承传统效父翁。</p><p>句句事迹写不断,</p><p>向前著书皆正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高明阳</p><p> 2020年5月31日</p> <p>品读《8510转业官兵与子女们》</p><p>&nbsp;</p><p>悠悠岁月聚情真,千载大荒两代人。</p><p>汗水溶于黑土地,风霜花绽铸精神。</p><p>芳华远逝留忠骨,褶皱堆起农垦魂。</p><p>困苦凝香花永驻,艰难磨练铁肩沉。</p><p>缕缕情怀寻往事,深深敬意咏留痕。</p><p> </p><p> 江河(乌先玲)</p><p> 2020年5月31日于天津津南区</p> <p>读《8510转业官兵与子女们》</p><p> 峥嵘岁月稠……</p><p><br></p><p>人皆天地一过客</p><p>熙熙攘攘步履匆</p><p>宛若天际流星雨</p><p>瞬间落幕渺如尘</p><p>不求功名与利禄</p><p>但求一世大荒情</p><p>父辈艰辛創伟业</p><p>红旗漫卷有后人</p><p><br></p><p> 黄茂矩</p><p> 2020年5月31日于海林.</p> <p>品读史向前、姚华、方吉贵策划制作的美篇《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有感</p><p>&nbsp;&nbsp;&nbsp; 《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尽最大努力收集整理了8510农场转业官兵及子女们的生平材料,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他们在部队和农场的人生历程。透过泛黄的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转业官兵当年的英武,让我们感受到激情年代的波澜壮阔。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还有许多转业官兵及其子女没能收录其中,但这足以表达了策划制作者们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担当,足以表达后人对转业官兵们的崇敬。</p><p>&nbsp;&nbsp; &nbsp; 当年,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成就了北大荒的历史跨跃。</p><p>&nbsp;&nbsp;&nbsp; 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使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我们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在攀登,是他们开创了北大荒的新天地,为我们铺就了通向美好未来的金光大道。</p><p>&nbsp;&nbsp;&nbsp; 他们的子女,继承了父辈的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在农场、在祖国各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p><p>&nbsp;&nbsp;&nbsp; 通过细细品读,我感到,这部美篇不仅仅缅怀了转业官兵的光辉业绩,同时引领和激励我们展望未来。</p><p>&nbsp;&nbsp;&nbsp; 转业官兵的子女们,目前已陆续步入暮年,正处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他们每个人就像一粒种子,在祖国各地开花结果,把北大荒的精神带到祖国各地,让北大荒的精神发扬光大。</p><p>&nbsp;&nbsp;&nbsp; 无论是转业官兵的子女,还是支边青年的子女,或者是知识青年的子女,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吸吮着北大荒的乳汁,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由复转官兵、支边青年、下乡知识青年所构成的垦区文化,荡涤着他们的灵魂,使他们的心中始终镌刻着黑土情,无论他们走到哪了,北大荒的情结始终挥之不去。</p><p>&nbsp;&nbsp;&nbsp; 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戮力前行,为北大荒再度辉煌,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奎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5月31日</p> <p>《 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读后感</p><p>&nbsp; &nbsp; </p><p> 史向前,姚华,方吉贵等几位文友,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制作的《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美篇非常成功,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制作精美。转业官兵人物简介、事迹、照片及子女们的信息收集全面。读后令人激动不已。</p><p>&nbsp;&nbsp; &nbsp;这些官兵与他们的子女,很多人是我非常熟悉的老领导、老师及忘年之交的朋友,还有我的同事、同学、邻居、好友。美篇是一部反映农场转业官兵及子女们真实情况的史料,值得珍惜收藏。</p><p>&nbsp;&nbsp;&nbsp; 新中国成立以后,黑龙江在全省的范围内成立很多国营农场,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的到来,使黑龙江农垦开发建设进入高潮。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黑龙江垦区已经成为了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们称之为北大仓。</p><p>&nbsp;&nbsp; &nbsp; 十万转业官兵进入黑龙江国营农场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首先是把北大荒变成了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巩固了边防,构筑了国家安全防线,屯垦戍边,一举两得。中国从西汉时期就曾经在西部新疆地区屯垦,历代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更加重视屯垦事业,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全国性的农场兵团建制,这就是黑龙江、新疆等地的建设兵团。</p><p>&nbsp;&nbsp; &nbsp; 8510农场的转业官兵从五十代至七十年代,他们一直工作在农场的各级重要岗位上,农场的场级领导,机关科室,连队的指导员、连长,学校校长、教师,商贸运输,林业、畜牲业等各个岗位都有转业官兵任职。就8510东海中学而言,当时的师资队伍的构成就是如此。东海中学1959年成立时,从学校校长直到任课老师,全部是转业教官。直到1962才有少数非转业官兵加入教师队伍,但是,转业軍官教师直到文革时期,仍然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比例。</p><p> 我们十分怀念的邬嘉谟老师,自1960年上学期任我们二班初一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一直到1966年我们高中毕业,整整六年时间。邬老师是中尉軍衔,大学没有毕业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部队担任空軍教官,他作风严谨,教学认真,水平高、业务精。他写得一手好字,其钢筆书法可以和书法家庞中华媲美。我们的物理老师刘有恒,俄语老师罗剑彬是从青岛海軍转业的两名少尉,学历均是海軍大学毕业,大学课程都是苏联专家授课。后来刘老师调农垦师范任教,教授级退休。罗老师后调绥芬河市教育局,专门培养俄语翻译。我们的体育老师王君臣也是少尉軍衔,美篇中已有介绍。尤其是应该说的我们的政治老师副校长韩式来,中尉軍衔,政治教学一流,高考,统考学生成绩名前茅。为人忠厚,平易近人,教育学生总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他在教师和学生中有崇高的威信,可惜的是他老人家刚退休就早逝了,他是我们最值得尊敬和怀念的老师。</p><p>&nbsp; &nbsp;&nbsp; 在8510农场的发展历程中,转业軍官立下汗马功劳。他们为农场的建设流血流汗,奉献终身,绝大多数去世后,安葬在他们开垦的这块土地上。他们中很多人的子女还在农场工作,继承了父辈们开创的事业,踏着他们的足迹,扎根黑土地,为农垦事业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发挥光和热。在此,我由衷地向这些转业官兵及其后人表示崇高的敬意!</p><p>&nbsp; &nbsp;&nbsp; 史向前,姚华,方吉贵编辑制作的美篇可堪称中国农垦史上一部绚丽多彩的篇章,最宝贵的历史资料,应该进入中国軍史,存入中国軍事博物馆。</p><p>&nbsp;&nbsp;&nbsp; 史向前,姚华,方吉贵为美篇策划制作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非常辛苦。时间短,采集的信息量大。转业官兵中很多人已经去世,且他们子女又分布在四面八方,所以收集这些资料十分困难,但他们想方设法,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采编,终于园满完成美编制作,以图文并茂面世!谢谢你们为农场做了一件大好事!农场历史上也将留下你们的美名!</p><p><br></p><p> 李新民</p><p> 2020年5月31日</p> <p>  北大荒精神其实就是十万转业官兵的铁骨脊梁,北大荒情,就是十万转业官兵的戎马生涯,屯垦戌边的激情,在战争年代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他们吃苦耐劳开垦北大荒,在荒无人烟的黑土地上建起了农场,他们献出了青春,有的献出了生命,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共和国的建设者、保卫者、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们。今天在史向前作者的带领下,吉贵、姚华、增茂等等克服困难历经数日,把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的美篇展现给我们,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些转业官兵,认识了他们的子女们,虽说这些转业官兵大部分都已不在,但是他们功绩永留心间,千古留芳、名留千史。他们的子女们都是祖国的栋梁,在各条战线上都非常优秀,美篇里面也都呈现出来了,他们有的是我的大哥哥大姐姐、有的是我的同学、校友、学弟学妹,真的为他(她)们感到骄傲,为他(她)们自豪!在美篇里我也联系了转业官兵的子女,同学把他们加入了美篇,现在还在联系当中,我尽我的能力把转业官兵的子女、同学加进美篇,让农垦人们记住他们,了解他们的后代,尽我所能。</p><p>&nbsp;</p><p> 韩培生</p><p> 2020年5月31日</p> <p>张增茂</p> <p>清平乐(战荒原)</p><p><br></p><p>硝烟云散</p><p>弓箭藏不见</p><p>十万官兵赴北疆</p><p>开拓千年荒原</p><p>鲁冀豫齐参战</p><p>播种希望明天</p><p>老三届小青年</p><p>笑看龙江大川</p><p><br></p><p> 张增茂</p><p> 2020年6月2日</p><p>谨以此诗献给为恳区建设发展的广大垦荒者</p> <p>李玉仁</p> <p>壹零儿女多奇志</p><p>不忘初心赋大荒</p> <p>岁月悠悠:</p> <p>老红军张文军(左)与朱学义</p> <p>后排:张殿友、修德山、刘济均、黄延文</p><p>中排:贾培义、李革、刘安灏</p><p>前排:于国荣、张文忠、陈全兴、姜涛</p> <p>陆晶秋(左一)组织玻璃厂干部学习</p> <p>左一:张忠俊、中:董为民、右一:曹福友</p> <p>12班同学在孟启明(左一)许春梅(右一)家中</p> <p>12班同学在沈阳王一(左三)家中</p><p><br></p><p>以上资料由史向前提供</p> <p>曹福友后排(左二)和民警合影</p><p><br></p><p>曹福友女儿:曹丽提供</p> <p>以上照片由冯彦同提供</p> <p>邵殿峰在北京留影(邵冬朗提供)</p> <p>王景烈和马锡美在部队留影(王东军提供)</p> <p>黄万福在部队及1962年合影(黄谷成提供)</p> <p>查能明长子:查洪伟提供</p> <p>以上照片由转业官兵宋云彪长子宋向群提供</p> <p>上海知青黄物贵(提供)</p> <p>1982年在永安转运站工作时姚华与老干部赵国光合影</p> <p>这张照片是李玉仁在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落成典礼上,与王震将军夫人的合影。</p><p><br></p><p> 李玉仁提供</p> <p>军人情侣:</p> <p>田则义与陈峰岚(田兵提供)</p> <p>王景烈与马锡美(王东军提供)</p> <p>许春梅与孟启明(孟小宁提供)</p> <p>杨煜与李维周(杨威威提供)</p> <p>邓承佑和李世辑</p> <p>军中情侣还有:</p><p>姚玉琛与李爱华、张祖之与王新梅、卢维才与于瑞香、刘有煌与侯杏华、隋士英与张秀兰、王胜华与陈佩玲、……</p> <p>大荒情感:</p> <p>  </p><p> 《转业北大荒-幻梦成真》</p><p> 一个老党员的故事</p><p> 原中央警卫师老战士:王君臣&nbsp; </p><p><br></p><p> 命中注定说是一种迷信,但是在我的生活实践中,注定和幻想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使我的生活充实而又美好。</p><p> 我在北京公主坟,中央警卫师司令部时,军需科邓云清结婚之后,同爱人住在司令部。女同志很少,他爱人十七八岁,长得很娇美,特别显眼。她每次提着菜篮子去三棵树买菜,我见到他心里总是在猜想,如果他有姐妹长相会跟他一样美好。</p><p> 说来也巧,1958年我和邓云青一同转业,到了北大荒。因为他媳妇要生孩子,坐月子,他把他的小姨子也带到了连队,为他夫人伺候月子。</p><p> 那天,在北山坡上锄谷地,我们大家都不认识谷莠草和谷苗的区别。邓云青说,谷苗叶子宽发黄,古友草叶子窄发黑。我们才知道谷莠草和谷苗的区别。我们把锄头用镰刀刮的锋利飞快,松土,间苗都非常准确麻利。我们在邓云青的带领下,干起活来,个个奋勇当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又学会了劳动的技能,心中愉快而又有情趣。</p><p> 老邓领着十几个人在前面锄地,他们又说又笑,很高兴的,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事,我在后边听不到。</p><p> 我点了支烟,吸了两口,心里回忆着我参加全军八一体育运动会时,做单杠大回环下杠时,脱手晚了一点落地摔倒,右肩受伤,得了单杠第4名。我原是全国公安军单杠第1名。不然的话,最起码得个第3名吧,回忆起这个事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我想着心事,锄头用力过猛,只听得咔嚓一声,锄杠从锄脖子那里断了,幸好离头不远,捡一堆干草点着,把断在锄头里的木头烧着,这样就把断在里面的木头弄出来了,才把锄头又接好。</p><p> 我转业离开北京的那天,记得是3月17日,在西直门火车站,五八年西直门火车站,是个货站。一辆破旧的列车车厢里挤满了转业官兵,我同马玉春参谋,靠窗子坐下。我伸头向外看,刚好我们师长刘辉山走过来,他看到我,好似奇怪地说:“小鬼,你在车上干什么?”我说:“师长,我转业了。”刘师长有些惊讶的道:“啊?”。他穿着将军的大衣,从车头走到车尾,而后,来到我坐的那个车厢。我跟马玉春站起来,行个军礼,给师长让个座。</p><p> 他说:“小鬼你转业他们没有去告诉我,组织上决定让你转业了,走就走吧,到了北大荒别忘了开展体育工作。”</p> <p>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如果我要求师长把我留下,我猜想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我没有这样做,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党员,相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北大荒去,建设北大荒,正是我们这些革命军人的任务,刘辉山师长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到北大荒要继续开展体育工作,我一定把我的体育专长为北大荒服务。</p><p> 赵俊是我们四团的保密员,他说:“王主任,我给你说个喜事儿,邓云清两口决定,要把他妹妹介绍给你。让我当个红娘,给你说说。收工后,就去老邓家住的马架子里看看。”赵俊是北京人,对我找对象很关心,他曾经叫他爱人在北京给我找过对象。我说在北京找对象是不可能的。 </p><p> 邓颖超在全国妇联会上讲,北京姑娘在军队找对象的要求条件是,一个花太少,两个花正好,三个花不多,四个花的太老。谁来北大荒这种荒凉的地方,找一个退伍的一个花的军人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p><p> 收工回到营地,我去水房打水,看到一位姑娘长得道地也美丽,可嘴里还叼着香烟,我心里有些反感,一个大姑娘家嘴里叼着香烟,不文明,不正派。如果赵俊说的是他,我是不会同意的。</p><p> 当我就要离开水房时,又来了一个小姑娘,提着暖瓶来打水。她个头不高,身材匀称而丰满,苹果似的脸上有一对水灵灵的眼睛,比起那个叼香烟的姑娘更加娇美。我在瞎想着,赵俊突然从牛棚出来说:“淑云别走,我给你介绍一下,他指着我说,他是我们四团的体育主任,同你姐夫,我们是战友。”那姑娘微笑着没有看我一眼,提着暖瓶就走了。</p><p> 太阳落山,晚霞染红了马架子、草棚,蚊子成群结伙的飞出来,围绕着你的身体、头顶,嘤嘤的煽动着翅膀,唱着要咬人的歌。</p><p> 我和赵俊各抓了一把茅草,拍打着蚊子,大步流星的跑到邓云青住的马架子。老邓给我们倒了一碗开水。我看到她姐俩坐在炕上,姐姐才生了孩子,脸色有些苍白。她妹妹长得倒没有它那样白净,但却长得相貌靓丽。我在北京公主坟的幻想,竟然成真了。姐姐美丽妹妹长相更加靓丽,幻想成真了。老邓媳妇生了个男孩,起名叫邓燕龙,意思就是盼儿子成龙,飞黄腾达。&nbsp; 我们进屋寒暄了几句,赵俊开门见山的说:“我们今晚来的目的就是说说淑云和王主任俩人的婚事儿,君臣是青年老党员,四七年入党参军。他为人诚实正派,好学上进,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在劳动中不怕劳累,生活能力很强,如果他俩能结婚或成家,以后的生活会愉快幸福的。”</p> <p>  赵俊说完这些话,老邓和她姐都表示同意,淑云低着头不说话。</p><p> 没等他们再说什么,我说同意。但是因为他年龄小才17岁,不够结婚年龄,是否可以先送她去上小学读书,当他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后,年龄也大了,说婚事也不晚,这样会改变她的人生,这是我的强烈愿望,你们看看行不行?我在北京让我妹妹念书没有念成,我转业她回老家了,给我留下一辈子的遗憾。现在我每月工资73.50元,一切学习生活费用我来承担,供他念书是完全可以的。他们都不同意,赵俊后来说:“等到她中学毕业之后,你就30多岁了,她呢才25岁上下。长得那样美丽又有文化,她还会嫁给你吗?</p><p> 我说:“我做好事不图回报。”这事没有说成就自然的放下了。也许是命运注定,十来天之后,上级下了个命令,把邓云清调到齐齐哈尔钢铁厂工作了。他要走时,我再三要求让他把小姨子带走,但他两口子说什么都不同意,说:“我要把妹妹带走就对不起你这个战友了。”</p><p> 当他们走后,我把淑云送到清利养蚕队了。养蚕队的指导员是公安司令部一位参谋,在北京训练公安军师团体育主任时,他当队长,我当教员,在一起工作了较长时间,关系融洽,所以我说淑云是我的表妹,就调到养蚕队了。养蚕队大部分都是从北京各机关、学校、幼儿园转业的女同志。养蚕这个劳动比较轻松,适合女同志劳动。把蚕种放在裤腰温暖的身上,几天就孵化出了蚕宝宝,再把它放到柞树叶上,每天拿树条轰鸟,不要鸟把蚕宝宝吃了。当蚕结茧后,把茧搞下来放到大锅中蒸,蒸到一定程度,用小棍儿一搅蚕丝就缠绕在木棍上,这样就拉出丝来,把丝放在纺车上,就纺出了丝线,煮熟的蚕虫还可以炸着吃,整个劳动轻松愉快。</p><p> 养蚕队大多数是从北京各机关学校,幼儿园等单位转业的女人,每到星期六都在场上放着音乐跳交际舞。有一个姓侯的女人很刁钻,淑云才从农村参加劳动不到三个月,没有见过跳舞,哪会跳交际舞呢?他找来几个男人拉着淑云跳舞,专门刁难人。我出去养蚕队找过她,叫她不要刁难淑云,我说:“老侯,她不会,而且没有见过跳舞,别刁难她了。”但她不听,总想挑拨我同淑云的关系。</p><p> 没过几天,不知谁推荐我代表东北农垦局和牡丹江地区去参加全国体育运动会去。这样我把淑云带走,调到密山北大营陶瓷厂工作了。我去了牡丹江市体育馆进行体育训练,淑云又被调到了陶瓷厂工作,到牡丹江第三陶瓷厂学习制造陶瓷技术。我俩又在牡丹江巧会了,这不是命运注定吗?体操队有不少是从牡丹江各小学中学抽出,一般有点体操技能的学生,女的四五个,男的三四个,他们不会倒立,一般体操作都不会做,只有我和付祥生俩人会做,但实际上只有我一个人单杠,双杠,自由体操,吊环鞍马,能做高级动作,其他人都不行。我虽然技术全面,但因为我参加全军运动会受了伤,单杠上的高级动作也受了影响。在牡丹江体育馆训练场地,还比较宽阔,而牡丹江卫戍司令部那个小楼上练习场地很小,我在练习自由体操时打的前空翻过高,落地没有站稳,一头碰在暖气片上,把左眼眉碰出了三个大口子,在牡丹江医院缝了好几针,眼睛全都肿了,而且祸不单行同时又得了腮腺炎,脖子肿的跟头一样粗,不能吃饭了,到了牡丹江医院打了三针油脂青霉素才治好。</p><p><br></p> <p>  体操队教练,王世礼看到我同淑云没有结婚,不能名正言顺的在一起生活,在体操队要解散前两天,让我同淑云登记后,在他的组织下我俩结婚了。结婚仪式是非常简单的,放两把椅子,两人坐在一起,我唱了一首军歌,10多个人每人发了几块糖,就这样我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革命的婚礼。</p><p> 体操队解散了,都各奔其所。牡丹江农垦局作出决定,要把我和付祥生送到北京体育学院深造,当时我刚结婚十几天,我要是去了北京,爱人淑云怎么办呢?在一九五八年那个时代,北京进个人是非常容易的,如果我把爱人带到北京,我老战友也可以给我爱人找到工作,可是,我想到北大荒当时比较荒凉,这里更需要我们这些转业官兵建设奉献,所以,我还是留在了北大荒。</p><p> 我的二孙子说,爷爷你幸好没去,你要是去了就不会有现在的家庭,也不会有我,现在咱们家庭多好,你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孙子,两个外孙女,一个外孙子。我们都大学毕业,各有所长,生活美满幸福,您荣获了建设北大荒的最高荣誉。</p><p> 听我小孙子一说,我也感到非常的幸福和骄傲,我们老两口已经离退休,生活无忧无虑,老年美好幸福。</p><p> 我五九年同淑云结婚之后,其大姐夫告诉我,老岳父翟跃荣在依兰县一个四面环水的、叫做呼什哈通的地方住。没有房子,住地窖生活比较困难,我们俩人商量后去依兰县呼什哈通,给老岳父盖房子去了。呼什哈通物产丰富,树木,茅草到处都有。我俩去后,砍几棵大树,做成房架,割了不少毛草,挖个大坑,坑里拌成泥浆,绞成拉合辫,不到一个月就盖起了三间草房。砌了南北两个炕。从此他们再也不用住地窖了,有四垧地。生活得到了改变。</p><p> 我们近一个月的建房劳动中,了解到不少我岳父及其父亲翟福广,参加抗日联军的,同小日本进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p><p> 在小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时候,我岳父翟跃荣是抗日联军的情报员,他经常给抗日联军传达情报,在一次传送情报中被汉奸崔大头跟踪,他在转弯的山坡上抄起一块大石头,砸断了崔大头的腿。他也从山坡上滚了下去,腿都骨折了,甩掉汉奸崔大头,他拾起个棍子拄着走了十八里路,把情报送给了抗日联军的军长。部队转移到了山里,使小日本围攻抗日联军的计划破产,使周宝来军长领导的抗日联军安全无恙。</p> <p>  我岳父翟跃荣的父亲翟福广,是东北抗联第五军周宝来手下的一位连长。他作战勇敢,智勇双全。他在依兰县、方正通河、尚志县一带,指挥部队对小日本侵略军进行过无数次的英勇战斗,在战斗中消灭了成排成连的小日本侵略军,从敌人手中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像小钢炮,歪把子机枪等,武装了军队,壮大了队伍,加强了战斗力,指战员的战斗精神更加旺盛。在依兰县和方正通河之间,又消灭了一个连的日伪军,势力越来越大,声望越来越高。小日本,恼羞成怒,因而调动来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同翟福广指挥的一个连的兵力进行决战。小日本像饿狼一样,从三面围攻在翟富广的一个连,虽说周军长派了近一个团的兵力去营救翟富广,但受到了小日本侵略军的顽强阻击,战斗打得十分激烈,伤亡人数很多。最后,翟福广指挥全连进行突围,打到弹尽粮绝,同小日本进行了刺刀格斗,用大刀刺刀消灭了日本百名侵略军,寡不敌众,英勇牺牲。</p><p> 我五三年外调去尚志,在山坡上立着东北抗日联军纪念碑上还刻着翟富广烈士的名字,我的岳父翟跃荣,在其父教育影响下,也成为一名知名的抗日联军的通信情报员,在1938年到1940年之间,完成了抗日联军交给他的多次任务,为抗日联军消灭小日本侵略军起到了很大作用,多次受奖。</p><p> 1953年依兰县政府在表彰抗日联军有功人员的大会上,给翟跃荣胸前戴上了大红花,立了战功。</p><p> 我在1959年下半年,同淑云的姐夫邓云青去看望岳父大人翟跃荣时,老人虽然苍老,但讲起抗联的故事,还是铮铮悦耳。</p><p>岳父大人翟耀荣,</p><p>抗日联军一英雄。</p><p>他给抗联传情报,</p><p>依兰尚志留英名。,</p><p>政府给他戴红花,</p><p>表彰抗日立战功。</p><p>人民群众都赞扬,</p><p>儿女永记心目中。</p> <p>【散文天地】(东北亚创意坊)</p><p> 《那绿绿的大葱》</p><p>&nbsp; 作者:赵明宇</p><p><br></p><p> 北大荒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大葱蘸大酱——越吃越胖。北大荒的饭桌上一年四季离不开大葱,大人小孩儿、男女老少都爱吃。它可以做炝锅的调味品,也可以单独成为一道菜:葱爆猪肉或葱爆羊肉。如果同婆婆丁、小白菜、小辣椒、黄瓜条、干豆腐一起配成手把菜,吃着小米捞饭,就更有一番滋味了。逢年过节,满桌大鱼大肉,来上一口大葱蘸大酱,清新爽口,开胃健脾,油腻之感顿消,保你的食欲大增。</p><p> 北大荒人之所以偏爱大葱,是因为他给人带来春的气息绿的希望。清明时节的北大荒,冰雪消融,乍暖还寒,朝阳的沟坡,杨柳泛青,嫩草萌绿。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菜园里越冬的大葱,已经悄悄地露出了尖尖的绿绿的芽,在春寒料峭的黑土地上是那样的夺目,那样艳丽,那样让人欣喜,用不了几天,嫩嫩的发芽葱便可以摆到餐桌佐餐了。大伙儿亲切地赞美它——北大荒饭桌上的第一绿。</p><p> 听第一任老场长讲,垦荒建点时,生土地种菜长不好,他们就栽大葱。大葱的生命力极强,在生荒地上长得又高又壮,秋天起出来挽成捆儿随便放那好保管。踏查荒原时,一走几十里,别的菜不好带,每人就揣两根大葱,打尖时,坐在雪地上,一口窝头一口大葱,吃的贼香。</p><p> 人们传说,1956年山东支边青年来场时,火车到了密山,车窗外冰天雪地,就都不下车。不知谁喊了一声:大葱!大伙看到车下的一片刚刚冒绿的发芽葱,吃惯了煎饼卷大葱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全都蹦下车奔向喜爱的大葱地,火车却开走了……这笑话尽管出奇离谱,但是足见对大葱偏爱之情。</p><p>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正在农场中学读书,同学们经常上山挖野菜以饱饥肠,野菜又苦又涩,肚里没一点油水。一次,同学们又聚餐吃野菜窝头,有个绰号“一把手”的同学突然跑出去,不到10分钟便拔来了10几棵大葱。20来个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抢着吃起来,谁都没顾得问大葱是哪来的。那顿饭就好像过年一样,吃得可香了。50多年过去了,老同学都已两鬓染霜,见面一谈起这件事都记忆犹新。</p><p> 知识青年下乡来到农场时,看到当地人吃大葱不顺眼。记得一名上海女知青因厌恶老职工吃大葱嘴有味儿,受到了路线分析会的批判。迫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阶级立场,也吃起了大葱,并渐渐品出滋味吃上了“瘾”,顿顿饭离不开大葱了。有一次她悄悄问我:“我的鼻子怎么闻不到别人吃大葱的味道了?是不是鼻子出了毛病?”我神秘地告诉她:“你现在吃大葱已经进入‘葱味相投’的境界了。”她返程后,仍忘不了北大荒的大葱,前两年,千里迢迢回到农场参加场庆活动时,应老职工之邀到家里做客,就专门点了一道“刻骨铭心”的菜:大葱蘸大酱。</p><p> 如今的北大荒,一派生机,欣欣向荣,荒漠与萧条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即使在冰封雪冻的数九隆冬,也能吃到鲜嫩的黄瓜、豆角、西红柿、青椒、茄子等蔬菜,可以四季不断绿色了。大葱也不再是北大荒春天饭桌上唯一的绿色“统治者”了。但是,大葱仍是北大荒人的宠儿:每当人们食欲不振,气血不畅,大病康复、嘴中无味儿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吃上一顿大葱蘸大酱,这大葱让人吃着想着……</p><p><br></p><p> 赵明宇</p><p> 2018年1月25日</p> <p>这片黑土地</p><p>&nbsp; ——写在8510建场五十周年之一</p><p>&nbsp; 作者:乌先玲(江河)</p><p><br></p><p>爱你,</p><p>不仅因为你那俊秀的群峦,</p><p>也不仅因为你芳香的沃野。</p><p>爱你,</p><p>更因你记录了父辈的对北大荒执着的热爱,</p><p>因为你的土地上镌刻了两代人成长的足迹。</p><p>&nbsp;</p><p>当九八年的第一声钟响扣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回忆的潮水如同山洪直泻而下。</p><p>&nbsp;&nbsp;&nbsp;&nbsp; 忘不了四十年前的六月十二日,十二岁的我随同母亲告别了那“吃顿干饭等老秋”的辽宁老家,来到了传说中的“棒打獐子瓢舀鱼的这片黑土地,国营8510农场。</p><p>&nbsp;&nbsp;&nbsp;&nbsp; 忘不了家乡的那条小路,爷爷赶着毛驴车送我们去火车站的情景:</p><p>“妈,我们去哪里?”</p><p>“我们去黑龙江,到你爸那里。”母亲说。</p><p>“哦,去黑龙江,远吗?”,“很远,我们要坐好几天火车呢。”母亲回答我。对于黑龙江,我根本没有概念,只想我们可能去住些日子还会回来。没想到这一来就是,是四十年,岁月沧桑染白了年华&nbsp; ,如今我已经52岁了。</p><p> 忘不了三十年前的8510农场场部,当时农场最高学府“木恩小学”,少年时期的我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参加农场秋收劳动捡拾谷穗,希望的田野上回荡着我们的歌声:“高粱红脸笑,谷穗迎风摇,田野里一片歌声一片欢笑!农场是我们的新学校,8510就是我们的家!”8510就是我们的家,是啊,这歌声已经留在我永远的记忆里!</p><p>&nbsp;&nbsp;&nbsp; 岁月轮回,四十年沧海桑田,我的父亲,一位58年随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十万转业官兵一份子,如今已经进入古稀之年,他们那一代人把青春热血洒在8510这片黑土地上。我的第二故乡经过了初创时期的艰难,带着十年文革带来的创伤,在8510人的北大荒精神的呵护下挺起脊梁,她发展了,壮大了,她把一个农业场变成了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大场,成为总局系统的先进农场。能说不是翻天覆地吗!我的记忆里也留下她成长的足迹。</p><p>&nbsp;&nbsp;&nbsp; 1960年2月我父亲所在的基建队随农场场部搬迁到东海,我家也从四分场搬家到东海,农场没有自己的小学,我寄读在地方的发展小学。一年后,我们办起自己的小学,初中,1962年秋办了高中班。我就在农场的学校度过了火热的中学时代。</p><p>&nbsp;&nbsp;&nbsp; 初建的小学校没有桌子,用砖头和木板搭起长条凳子我们坐着上课。初中时冬季没有太多的取暖的煤,学校组织学生捡拾煤核,艰难度过冬季。</p><p> 那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正规,纪律严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让我难忘的是校长刘化刚每周三下午下课后在操场上给全校师生讲小说《红岩》故事,校长讲江姐许云峰双枪老太婆,疯子华子良,讲叛徒蒲志高,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那是多么生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啊。更不能忘记的是1964年冬,在全校大会上校长向师生宣布,我们8510中学被评为总局先进的消息,师生们倍受鼓舞。校长进而提出提出“80分进北京”的奋斗目标。</p><p>&nbsp;&nbsp;&nbsp;&nbsp; 实在是难忘六年的学生时代的生活,学校的秩序纪律管理那么严格,耳畔仿佛还回响我们月光下出早操整齐的跑步声,眼前还闪现我们参加农场夏初劳动的情景。记忆里全校开展的每周红旗评比争先恐后的景象永不磨灭。8510中学时代美好记忆在我岁月里留下一道美丽风景。</p><p>&nbsp;&nbsp;&nbsp; 忘不了1968.8我与七位北京知青被分配到二分场档壁镇任教,当时我很发怵,口头表达能力不好,方老师能行吗。我记住老师的鼓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在二分场中学和北京知青张林老师在教室里用砖头搭炉子,炉盖都放好了,发现还没放炉毕子,我们笑得肚子痛,拆了重新砌。</p><p>&nbsp;&nbsp;&nbsp; 在档壁镇中学的十三年,记忆最深的一次经历也让我难忘。那是七十年代的一个冬季,那次我是从四营返回当壁镇,好不容易打听修师傅的小车去六连送人,下午三点到了六连后面的路口,修师傅说你边走边等吧,说不定还会有车过来。</p><p>&nbsp;&nbsp;&nbsp; 我一个人走在寂静的盘山路上,冬季的太阳三点多就落下来,天渐渐黑下来,我紧攥的手都出了汗,脚步越快,雪地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越大,心里越是害怕,生怕从树林里钻出野兽来。当我走到北山值班二连,天已经是漆黑了,但是我看到二连的灯光心里的害怕顿时不在了,因为从二连到当壁镇中学还有十里路程,我走进二连,几个知青们热情的给我端来饭菜,我吃完他们又开车把我送回学校。第二天我准时走进课堂。然而这次经历想起来总是后怕。</p><p>&nbsp;&nbsp;&nbsp; 忘不了我和爱人点着嘎石灯深夜备课的情景,忘不了全场第一次统考取得好成绩校长表扬我的情景,忘不了党支部第一个发展我入党的激动时刻……</p><p>&nbsp;&nbsp;&nbsp;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8510农场,8510农场中学以她的辉煌迎来建场四十周年大庆。回首往事多少激动,多少感慨,这片黑土地培育了一代代建设农场人才。8510这片黑土地醉人的芳香中是两代北大荒人的汗水浇灌。</p><p>&nbsp;&nbsp;&nbsp; 在我来到8510四十年的今天我要深情说一声:我爱你,这片黑土地!</p><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文写于1998年8月(江河)</p> <p>《一个普普通通的北大荒老兵》</p><p> 一一读(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后感</p><p>&nbsp;</p><p> 当噩耗传来,眼睛湿润了,泪水夺眶而出,心中无比悲恸!一个抗美援朝的老兵,一个解放军老战士,一个屯垦戍边的兵团老功勋一一孙道俊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于2019年12月23曰离开奋斗终身的8510,享年84岁。</p><p> 孙道俊老战士早在10年前就患上老年性前列腺炎,尿急尿频排尿疼痛,排尿阻塞,一年四季腰上常挂着尿袋。得知后曾多次为他点燃祈福的心灯,愿病魔离去,身体恢复,行动自理,晚年能够多享受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安康生活!但更严重的疾病随腫而来,心脏病,年老了诸多不便,行动后气喘吁吁,呼吸困难,有时伴着一阵阵心绞痛,难受,煎熬,度日如年,弥留之际他甚至拒绝冶疗,奄奄一息绝食抗拒,他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最终因心脏器官衰竭停止跳动。</p><p> 那一刻,山河无语,草木垂泪,白皑皑的黑背山瞬间(仿佛)为此哭泣!</p><p>孙道俊老战士1935年出生江苏如皋一个农民家中,从小务农。1953年他应征入伍,穿上军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千里沃野变良田,英雄建国立家园”屯垦戍边开发北大荒。他跟随部队转业到8510农场20连,1972年他从14连调到砖瓦厂做一名泥瓦工搞基本建设。1980年后砖瓦厂歇业,全体职工归属林场,孙道俊老战士跟随到林场一直工作到退休。孙道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兵,但他一生,践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为国家为北大荒奉献了一生。(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孫)</p><p> 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失去了一位老前辈。</p><p> 安息吧!孙道俊老战士,天堂里没有病痛,没有纷争,黑土地上有您的身影…</p><p> 再此,我们上海知青们为您祈福一路走好,为您送行!</p><p>&nbsp;</p><p>&nbsp; 上海知青:周福康</p><p> 2020年6月1日</p> <p>《回 望&nbsp;》</p><p>&nbsp; 作者:迟兰波</p><p><br></p><p> 日月如梭,转眼间离开8510农场这块热土已经整整20年了。</p><p> 2000年初,我告别了农场的亲朋好友和一同工作了20多年的同事,来到了位于哈尔滨的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作为北大荒第一代垦荒人军转官兵的后代,农场是我出生成长、学习工作过的地方,走的再远也难以忘怀。多年以来涛声依旧的兴凯湖,矗立南天的黑背山,蜿蜒流淌的穆棱河,教诲我一生年迈的父亲,亲朋好友以及过去的同学同事时常浮现在眼前。起初是闲暇时分想起农场的往事;后来工作繁忙,经常在梦里又回到了农场。但20年来由于工作忙的关系,真正回农场的次数并不多,即使回到农场,也只能住上三天两日看望父亲,很难再见到和听到过去那些熟悉的面孔和声音了。</p><p> 当第一代北大荒人离我们渐行渐远,黑龙江垦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化改革的时候,向前、姚华、吉贵三位当年的战友不辞辛劳地制作了《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的纪实文学美篇(上、下),让我有机会在美篇里再次回首往事,见到农场那些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p><p> 多年不见的军转官兵父辈们的音容笑貌出现在美篇中。就是他们这一代人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从战火纷飞的销烟中来到了亘古荒原的北大荒,白手起家,建起了永安机械化农场,又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国有农场,他们是农场的脊梁。</p><p>同辈中多年不联系的军转官兵的子女们也在手机上相逢。我们作为军转官兵的子女,在父辈的熏陶下选择了苍桑正道。特别是知青返城后,这一代人成了农场建设的主力军,回报了养育自己的黑土地。20世纪末,随着全国性的人才大流动,军转官兵的子女们也是北大荒的第二代,带着北大荒精神和他们的知识技能走向了全国,走向了更需要他们的地方……</p><p> 读了这部美篇(上、下),收获颇丰。感觉到这是一部信息量大,资料珍贵,制作精心的一部难得的好作品,堪称8510农场垦荒史上的一座丰碑。</p><p> 而这部纪实文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是对第一代军转官兵们为了建设祖国的大粮仓,屯垦戍边,战天斗地,献了青春献子孙铸就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历史传承!</p><p>&nbsp;</p><p> 迟兰波</p><p> 2020年6月6日</p> <p>心中丰碑:</p> <p>农场机关部分转业官兵和田华等</p> <p>工程队部分知青</p> <p>宣传部八大员与赵明宇(前右一)</p> <p>江南水乡与夫人</p> <p>战友相逢</p> <p>转业官兵黄序光在红星大楼留影</p> <p>孙天茂</p> <p>赵明宇</p> <p>上海知青陶金久与吕培琳</p> <p>北京知青王苏元</p> <p>宋向群</p> <p>李莉</p> <p>张俊杰(左一)与张增茂</p> <p>以上照片由史向前提供</p> <p>作品介绍:</p> <p>  从2016年11月开始,史向前以8510农场开发北大荒为题材,以铁道兵特别是1958年转业到农场的370名官兵为主人公,以饱满的激情,先后创作了纪实文学作品和小说,累计有20余篇,约近10万余字,累计点击率为:90583人次,获点评文章上百篇。主要作品有:</p><p>&nbsp;&nbsp; 《8510红星大楼》、《八五一零农场十八年》、《八五一零农场十八年》续篇《8510农场转业官兵与子女们》上下篇(与姚华、方吉贵合作》、《他(她)们曾经在红星大楼》、《红星大楼小红星的诞生》(小说)、《红星大楼之缘》(小说)、《8510农场地域文化》、《8510农场基建队历程》、《8510东中轶事》、《8510农场逸事趣闻》、《8510红星大楼六十年》、《8510场部红砖房》、《8510农场小二楼》、《8510农场历尽沧桑几度更名》、《王震部长情系8510农场》(人物通讯》、《转业官兵指导员陆晶秋》(报告文学》、《阴差阳错当中尉》(小说)、《爸爸在东海》(小说)等。上述作品曾在《兴凯湖微生活》平台连载;并先后由“飞天”、姚华、张增茂、蒋南翔制作美篇,陆续在微信群转发。</p> <p>作者在八五一0农场红星大楼前留影</p> <p>附:8510农场转业官兵名单(如果有遗漏请知情者联系我们)</p> <p>前排右四:宁兰昌</p> <p>转业官兵:单景忠</p> <p>转自:(1984—1995)《八五一0农场志》</p> <p>名单来源:江南水乡(贾仲岩)《情满8510农场》</p> <p>结束语:</p><p> </p><p> 我们敬仰转业官兵这个英雄群体,他们创造了惊天地 泣鬼神的丰功伟绩,他们在北大荒铸造了历史丰碑;我们敬佩转业官兵的子女,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光荣传统,书写了薪火相传的故事。借此机会,向转业官兵们致敬!感谢转业官兵子女们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感谢大家的热情洋溢的点评!我们将继续努力宣传转业官兵的英雄事迹!</p><p><br></p><p> 三位策划人</p><p> 2020年6月2日</p> <p>黑龙江省八五一零农场《8510红星文苑》</p><p>&nbsp;</p><p> 策划人:史向前、姚华、方吉贵</p><p>&nbsp;</p><p> 汇总编辑:史向前</p><p>&nbsp;</p><p> 文字校对:李丰源</p><p>&nbsp;</p><p> 美篇制作:姚华</p><p><br></p><p> 2020年6月2日</p><p><br></p> <p>汇总编辑、策划人:史向前</p> <p>策划人:方吉贵</p> <p>美篇制作、策划人:姚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