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娒娒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炖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从小就会念童谣《吃馄饨》的温州人,心中都装着一碗最美味的馄饨。因这馄饨有“皮薄、肉香、料足”的特点,是温州人最爱的家乡美食之一……</p> <p>馄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过去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p> <p>温州人吃馄饨,不得不提传统的“馄饨担”。“馄饨担”是竹制的,一前一后两只櫉柜,中间一根扁担,卖馄饨的人挑在肩上穿梭于大街小巷。一头是食柜,装着皮馅、包好的馄饨、佐料和碗盅;一头是锅灶木柴和汤水。这样简单,却成就了一个完整的灶间。一边走,一边敲着梆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和馄饨汤的香气一起弥漫于空中,成为很多温州人最温暖的记忆。</p> <p>馄饨全国到处都有,但各地叫法不同,四川人叫抄手,广东一带叫云吞,福建人叫扁食,东北人却把蒸饺叫饺子把水饺叫馄饨。</p> <p>温州馄饨制作方法很讲究,馄饨皮精选上等面粉原料,用碱适当,以传统手工艺多次压制成形,力求皮薄,光滑。</p> <p>馅肉按肥瘦部位进行合理搭配,再反复细剁成肉馅;馄饨里的配料丰富讲究,有紫菜、榨菜、蛋丝、现做的生烫肉、香菇、肉松、本地的新鲜小葱和菠菜及浸酒虾米,还可另外添加水煮本地鸡蛋,清汤味鲜,柔软爽口。</p> <p>因为皮薄馅多,温州馄饨特别快熟。馄饨在翠绿菠菜的映衬下,如白玉一般白里透明,悠悠地冒着热气。</p> <p>烧馄饨,在温州是被叫做“烫馄饨”,也就是说馄饨一烫就熟,不能来煮,一煮就会糊了。温州有句老话:“脸薄得像馄饨皮一样”,是形容馄饨皮是薄得不能再薄了。</p> <p>一张张馄饨皮,打得薄薄的,拎起来看,还有点透明的感觉。以前馄饨皮,是手工打的,打的这么薄,这完全是一门技术活。</p> <p>对于温州人来说,一碗温州鲜肉馄饨,是一种儿时味道的记忆,一种对本土美食的情怀,一种对家乡的思念.......</p> <p>在很多在外漂泊的温州人记忆中,儿时的馄饨是一种奢侈,每逢家里来客人,或是过节、生病、过生日才能享受一碗。</p> <p>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的那段时光,深夜,听见“咚、咚咚”的敲梆声,就知道,馄饨来了!记忆里就是那碗飘香的馄饨,上面飘着绿绿的菠菜,点缀着葱花,黄黄的蛋丝,还有黑紫色的紫菜,形似芙蓉,鲜美爽口的馄饨,香溢整个饭桌,让人垂涎欲滴。</p> <p>食物对于人的记忆,不仅停留于舌尖上,吃食物时的附加情感更容易在回忆里发酵。</p> <p>人们怀念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份对儿时家乡的追忆。</p> <p>点一碗馄饨,摊主放下担子,就地摆摊。摊主就会熟练的馄饨放入滚水锅中,馄饨皮薄很快就煮熟了,烫好生烫肉,碗里放有紫菜撕碎,用老酒泡过的金钩海米或者直接虾皮,还有榨菜、葱花等,之后便放味精,老酒,盐和猪油。加一勺开水,把调料和辅料冲化,再将煮好的馄饨倒入碗中,这熟练的动作不过就2分钟的时间,一碗热腾腾正宗的温州馄饨已经煮好放在你手里了。</p> <p>一碗温州馄饨,是温州人记忆深处的味道!</p> <p>馄饨汤鲜不鲜,不靠味精调,全看生烫肉好不好,一碗正宗的温州馄饨,生烫肉必不可少。馄饨出锅后,放入现做的生烫肉,紫莱、菠菜、榨菜,最后撒上一些蛋皮,前后不过四五分钟,一碗正宗的温州馄饨就好了,黄色的蛋皮,绿色的菠菜,榨菜上蘸着点红色的辣椒粉,这样一碗温州馄饨,确实也是色香味俱全……</p> <p>温州馄饨以长人馄饨最为出名,它源于1930年左右,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经营馄饨担,沿街叫卖。抗战胜利后,市区解放北路五马街口形成金纱市场。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馄饨担便固定下来,摆在铁井栏口经营。由于他家馄饨制作精细,用料考究,汤清味鲜,形似花朵,美味爽口深受人喜爱。在温州可谓老少皆知,并荣获了“中华名小吃”、温州名小吃”等称号。</p> <p>对于温州人来说,一碗温州鲜肉馄饨,是一种儿时味道的记忆,一种对本土美食的情怀,一种对家乡的思念.......</p> <p>随着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在温州街头已经看不到街上挑着担子叫卖和露天冒烟的摊子了,“馄饨担”这个街头美食都已经升堂入店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