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大院的童年记忆(上)(河南明港)

霞霞

<p>  春节回家和父母团聚,听到爸爸和老战友互相拜年的电话,那个兴奋那个激动也影响了我们姐妹,使我们不由地想到了小时候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在河南明港的部队医院出生,1975年一军三师换防到浙江金华,1976年(十一岁)随爸爸转业到甘肃武威河西堡镇(现在的金昌市河西堡镇),虽说离开部队大院近35年了,但童年的一些记忆却总是难以忘怀。</p> <p>照片</p><p> 翻看小时候的照片,大部分都是春节照的,有全家的,也有一起玩耍的姐妹们的合影。那时的春节没有电视、电脑,春节最高兴的就是穿新衣吃好吃的。那时候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没有现在丰富,但每年我们都要照一张全家照,要好的小伙伴们也会在春节时穿着新衣服到师照相馆照张合影。那时照相算是比较时尚也是奢侈的事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在照相是再普通不过的了,春节家人团聚、同学聚会、出门旅游,都会照很多照片,但洗出来的照片并不多,要看就去打开电脑或手机浏览,总享受不到那种看照片的感受。童年的伙伴们照相不为分别也不为相聚,但现在每每看到这些照片也都成了儿时最美好的回忆。</p> <p>种菜</p><p> 爸爸的部队是野战军,军营和家属区都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战士们吃菜要自己种,家属们吃菜照样要自己种。记得在河南明港,我家的房前屋后都是菜地。到了春天,家家大人孩子齐出动,在自己家的地快上挖地播种,茄子、辣子、西红柿、豆角、青笋、丝瓜、萝卜、白菜、玉米等蔬菜应有尽有。种菜容易,浇菜难。那时候一排房子一个水笼头,五户人家用水都靠它。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时水笼头没人用,到了晚上就紧张了,家家都要浇地,我们家孩子小又都是女孩子争不过那些大孩子,只有到了晚上很晚的时候才和父母端着脸盆去浇地。现在想想那既是苦也是甜,如今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就不会有这种待遇了。</p> <p class="ql-block"><b>  (这张有裂痕的老照片是2019年在西安发小家偶然发现的,也是我记忆中照过但一直没见过的照片,很是珍贵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养花</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部队的时候不仅种菜,女孩子们还种花。北方人花都养在花盆里,南方的花都种在漏天里。我们小时候种花就是在自己家门前用砖头垒个小花坛或者在破脸盆里装满土,然后种上一些指甲花、地雷花、菊花等现在看来很普通的一些花。春天我们千方百计把寻来的花种种下,然后每天都会看看发芽了没有,如果有一天看见花种顶破土壤发出小芽,那个高兴呀!我们每天都会关心它的成长,随着花苗的一天天长大,我们也多了几分警惕。那时学生作业少,晚上孩子除了看电影、玩藏猫猫就没啥事干了,再的时间干啥呢?那就是白天先侦察好谁家的花好,瞄准目标,晚上行动。就这样今天你家的花丢了,明天她家的花丢了,最后一到晚上我们都先把自己家的花藏好,然后再去揣摩别人家的花草。那个年代养的花虽没有现在的名贵,但却是我记忆中最美丽最珍贵的花了,因为她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美好的记忆。</p> <p>看电影</p><p> 我们团家属区离师操场很近,那时候的电影大部分是露天的,师里放电影都在师操场,如果有电影孩子们早早就会有消息。放电影的日子家家都会有一个孩子顾不上吃饭拿着好几个小板凳到操场去占座位,空旷的操场顿时就吵闹起来了。在操场你可以看到白石灰画得一道横线,前面是家属孩子的地盘,后面是部队战士的领地。电影开始前的拉歌是最热闹的了,战士们的歌声洪亮有力,邀歌的掌声更是热烈,还时不时会传来家长喊孩子的声音,这时被喊的孩子就立刻站起来长声回应说:在这里呢!夏天看电影时孩子多且小的家里还会卷上凉席铺在操场的草坪上,一家挨一家。有新电影大人们就看看,如果是老电影大人们就聊天,孩子们就你家凉席我家凉席的跑闹,谁家的孩子瞌睡了就睡在自家的凉席上,这样大人不累,孩子也舒服,这种看电影的乐趣你有过吗?</p> <p>冰棒 酸梅汤</p><p> 小时候夏天最爱吃最想吃的就是师服务社做的冰棒。冰棒有白色、粉色和浅黄色的,它们是装在保温暖瓶里的,每天有人提着暖瓶在部队营房里叫卖,三分钱一根,现在听来是真便宜,但在那个年代就是奢侈品了,每天能吃上一根家境就很不错了。现在的冷饮五花八门,吃过的也很多了,但还是怀念那个三分钱一根的“冰棒”。</p><p> 说了冰棒再说说麻袋厂的酸梅汤。河南的夏天很热,妈妈工作的麻袋厂福利就是免费的酸梅汤。放了学到麻袋厂的托儿所去接小妹,顺便也可以喝上那浓浓的酸梅汤。现在卖的有瓶装的酸梅汤和袋装的酸梅粉,但口味都没有那么纯正,喝起来也没有那时的感觉了!那时的酸梅汤真爽啊!</p> <p class="ql-block"> 2012年春节于兰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