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兒女黃河情

薛峥嵘

<h3>攝影、文字:薛峥嵘 </h3><h3>策劃:AK47攝影工作室</h3><h3>攝於陝西宜川縣壺口</h3><h3> 一个偶然的机遇,我在陕西宜川壶口瀑布景区观看了一场精采的演出~《黄河大合唱》,十分震撼。逼真的场景,道具,诗意般的叙述,栩栩如生地刻划了黄河儿女爱恋家园,守卫家乡,抵御外敌的一腔热血,让人过目不忘。《黄河大合唱》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些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陕北后生们,其表演新颖,独特,用心,用情,认真,细致。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风格,真实场景的再现,自然,简淡,质朴,绝无剧院里那些浓艳造作,花里胡哨,流光溢采的声势,一扫浮华之气。让观众在历史与回忆,过去与现实之间跳跃,切换,寓情于景,伴着抒情,扣动心弦的音乐,舞者与观众一同完成《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与审美,让心得以召唤和复苏。同时,让人也感到了黄河儿女们热爱家园,和对黄河文化深厚内涵的理解,美的追求,那俊秀,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流露出的不只是汗水,也是一种家国情怀。</h3><h3>艺术的魔法也许就在于此,那就是让人击节赞叹,产生共鸣,让人投入,让人联想,让人激动不已。</h3> <h3>《黄河大合唱》是在黄河岸边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为黄河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为陕北人民所喜爱和传唱。</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这里不得不说说《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光未然(1913年11月1日—2002年1月28日),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1938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张光年受国民政府国防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副主任兼第二厅厅长郭沫若的派遣,来到第二战区担任文化督查专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到山西第二战区司令部视察工作。他从武汉出发,途经西安,洛川,宜川,在黄河渡口坐小船到克难城,他在克难城及黄河崖畔山村曾住数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从驻地到黄河边,只需要下一道坡。张光年经常抽时间到黄河边观察奔腾湍急的河水,看船工们喊着号子与风浪搏斗的情景,有时还站在高处远眺黄河一泻千里勇往直前的雄姿,他心中灵感奔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四万万炎黄子孙处于水深火热,遭受日寇的蹂躏,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和激情。他抵达西安后,开始酝酿诗篇,几个月后,他在延安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自己创作的《黄河》组诗,组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运,展现了抗日战争的悲壮画面,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气势磅礴,在延安引起了强烈共鸣。冼星海听了这首诗后异常兴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伟大的黄河的历史了”。冼星海</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抱病创作六天,为组诗谱曲,在鲁艺学校的一孔窑洞里,完成了大型声乐名作《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这部史诗般大合唱燃烧在抗日军民的胸中,传遍整个中国,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AK47工作室声明 : 原创摄影文案,版权所有。仅以欣赏交流分享。</h3><h3>AK47摄影工作室微信号:SXTCXXX。</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