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前排提醒,因为游戏《东方绀珠传》的原因,有了大量关于纯狐的插画,这里就当是纯狐的照片,大家不要认真,要是说历史上纯狐的照片,真的是一张也没有。)</h5> 上篇讲完寒浞,这篇讲述一位夷夏战争时期的重要女子——<b>纯狐</b>。 纯狐,一位来自东夷南方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该部落盛产美女)。说是叫“纯狐”,其实是来自<b>纯狐氏族</b>的一名女子。(这和图腾崇拜有着不小的关系,在后半篇讲到,如果想看可以先拉到下面看。)她是<b>后夔之妻,后羿之妻,寒浞之妻</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pid:79065589</h5> 毕竟当时社会原因,直到现在有关于纯狐的资料非常零散且有限。这里主要以古文记载为主。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可以看出纯狐还是长得蛮漂亮的。等等,玄妻是谁? 屈原在其《楚辞•天问》里写“(寒)浞娶纯狐,眩妻爰(于之)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可见她与寒浞有联系。等等,怎么又成眩妻了?答:通假字很正常的嘛,顾颉刚、童书业的《夏史三论》解释了这几个人的关系,眩妻即《左传》中玄妻;纯狐乃黑狐,亦即玄妻。可见<b>眩妻、玄妻、纯狐是同一个人</b>了。 纯狐的婚姻关系非常乱。 后夔(kuí)之妻纯狐。后夔,即乐正后夔,舜(舜,约公元前2187- 约公元前2067)时期掌乐之官(不是山海经里的怪兽)。在其娶纯狐之后,生一子——<b>伯封</b>(封豕)。一听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人吧。《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贪惏无饜(贪婪无厌),忿纇无期(且时不时就发怒),谓之封豕。”封豕为害一方,纯狐却对其宠爱有加,后来后羿为民除害,射死封豕,屈原还记道,后羿把封豕(仲康封臣)一部分鲜美的肉割下来献给仲康(想想仲康有什么心理)。由此纯狐对后羿恨之入骨。后夔早死后,后羿便强娶纯狐,这更加深了纯狐的怨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pid:77236240</h5> 后羿(详见第一篇)之妻纯狐。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重拳出击。与寒浞合谋,反手杀死后羿,与寒浞成婚。寒浞与纯狐既是夫妻,又是战友,纯狐在报仇之后无处可去,只能留在寒浞身旁;寒浞原配已死,留住纯狐,再也没娶其他人,二人幸终(并没有)。 少康杀回来(详见上一篇),寒浞投降被处死,寒浞氏族也被杀尽,而纯狐带着自己的兵跑路了(纯狐是寒浞最可信的人,给了她一小部分兵权),这一跑,纯狐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趣的是,在2015年,一个名为“上海爱丽丝幻乐团”的日本同人社团发布了一款名<b>《东方绀珠传》</b>的纵向卷轴弹幕射击游戏,里面的六面boss即为<b>纯狐</b>(笔者试玩了一把,当场卸载),虽然没通关,但有幸看到了END画面,其中确实有羿、复仇的元素存在,同时也有射日的画面存在(可能是作者搞混了吧),但这是第一次在游戏里出现了纯狐这个角色。游戏里的纯狐以华丽的外表、神秘的背景和中国古代元素自然成为了玩家的谈论对象,让纯狐小火了一把。在笔者先前搜集资料中,偶然发现了百度东方吧里的帖子,楼主为寒浞的守冢人,他的资料是血脉相传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比笔者更了解寒浞和纯狐的历史。下面一段为帖子中楼主的概述(贴吧链接在文章最后贴出): <b> 纯狐带兵逃到寒浞修建的海防堤坝,接着借原有的河道开凿运河,少康屠完有穷氏后追来,发现中原人水战敌不过纯狐带领的有穷精锐部队。之后少康统一全国,带兵围困纯狐,但是纯狐那边已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了。此时东夷起义,少康不得不放弃围困。军队劳作,村落隔绝百年,纯狐不知去向。一说回老家了,一说为寒浞修了个衣冠冢,名为寒浞冢(今山东潍坊寒亭区寒亭街道东冢子后村村南50米处),后人称守冢人。</b> 有人说纯狐逃跑时九十多岁,有人认为七十多,也有人认为五十多岁,这已经很难细考了。太多事件时间都接不上,百科甚至出现了死后即位的趣事。可能是史书编撰者迷糊,也可能是古代历法与现在不同(比如说十月太阳历等,十月太阳历传闻是伏羲所创,时间在夏朝之前),总之就是三个字:不可考。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pid:81053198</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下文太赶时间暂时没有搞图片了,以后应该会补上)</h5> Part1:重要的概念要说明一下,即<b>图腾</b>和<b>图腾崇拜</b>。 <b> 图腾,意思是记载神的灵魂的载体。是古代原始部落信仰某种自然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等,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象征。</b>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如商朝的<b>“玄鸟”</b>,周朝的<b>“凤”</b>,纯狐氏的<b>“狐”</b>。 <b> 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b> 这里主讲狐图腾及狐在后世人类眼中身份的变化。 “今谓狐狸,则必不知狐,又不知狸。非未尝见狐者,必未常见狸者。”《淮南子•说山训》中解释到,<b>狐和狸其实是两种动物</b>,但因为各方面的相似性,人们就逐渐把狐和狸合二为一,当成一种动物了。狐狸在我国分布广泛,以赤狐为多。其昼伏夜出,有着敏锐的视觉、嗅觉和听觉,擅长隐蔽,人们既渴望有狐狸的这种特性(万世以来人类因不能成为而有的想法),又渴望寻找自己的祖先(毕竟是图腾时代,一些氏族就往狐狸上找了。更早甚至有找植物当祖先的,但随着思想进步那些氏族大概就幡然醒悟了罢。) 狐狸的特性激起了原始社会一些人的渴望,那自然就会激生出关于狐狸的故事,并通过自己的幻想与脑洞来神化狐狸这一生物。顺其自然成为图腾,在宗教、信仰、文化、部落间、和自己氏族里发挥着独特的效用。 Part2:<b>九尾狐</b>,狐狸中的佼佼者,前期被认为是<b>祥瑞中的祥瑞</b>(现实中会有这种东西吗?),被认为是祥瑞的狐狸还有白狐等一些毛色异常的品种。《瑞应图谱》中说:"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焉。而《宋书•符瑞志》则说:"白狐,王者仁智则至。"《孝经•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 "。在后的《魏书• 志第十八•灵征八下》中九尾狐献了七只,白狐献了二十一只,黑狐三只(非狐狸的有三足乌,四足乌,独角兽,一茎N多穗的嘉禾,还有玉玺等等) <b> 涂山氏、有苏氏、纯狐氏</b>都把九尾狐当作图腾(这种暗示会不会让氏族人们逐渐产生狐狸的那种敏锐呢?)。其中涂山氏中的青丘,在山海经里就有九尾狐的记载,在《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中,记载了禹与其九尾狐妻子“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这可把狐狸地位抬高了一层) 《陈涉世家》中大喊“大楚兴,陈胜王”的不也是模仿狐狸吗?可见狐狸在当时是祥瑞光环,在各处扮演着神圣的形象,在人民间和政治上发挥着独特效用。在新莽王朝,王莽极大的深化了<b>“符命思想”</b>在各个阶层的影响(甚至是强加于百姓身上),九尾狐自然被符命化,<b>成为了祥瑞的神秘象征符号</b>。 随着人类走出对生物盲目崇拜的心理后,狐狸逐渐被拉下神坛。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关于“狐”的解释是“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从犬瓜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说文解字中的“狐”</h5> 中国古有<b>“老物成精”</b>的说法(日本也有付丧神的说法,其实也是中国传过去的),这为常见的狐狸提供了妖化的温床。东汉时期魅化加重,开启了惑人害人的特性。毕竟狐狸这种生物很是常见,说稀有还得是神龙凤凰麒麟的啊。但是有一点,九尾狐也是也是稀有品种,虽比不过龙凤麒麟,但<b>九尾狐依然保持自己的圣洁地位</b>,这一点在唐朝可以体现出来。在唐朝,狐狸出现神化,<b>百姓事狐成俗</b>,家家都供奉着一只狐狸,出现了“(狐)食饮与人同”的情况,一些地方还专门给狐狸建庙,狐的神性也日益提升。<b>但这种神性已不是祥瑞具备的神性了。</b> 白居易写的《古冢狐-戒艳色也》中已经有狐狸化人(虽不是九尾狐)的说法,同时也把狐狸和妲己之类的绝色而妖媚的女子联系的更加紧密。 由于狐狸被推崇到高位,妖神化后自然有着特殊妖性。北宋田况的《儒林公议》里记载记载宋真宗时期有一个叫陈彭年的人,为人狡猾,谄媚皇帝,所以“時人目為「九尾狐」,言其才可謂國祥,而媚惑多岐也。”这说明九尾狐在宋朝的时候已被妖化,神性已经极大缺失了。同年代日本《本朝继文粹》卷,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 《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b>宋朝时九尾狐的地位已经大幅度转变,其他的狐狸更不用多说。</b> 宋朝经济的发展激起人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狐狸的故事开始在民间广泛传播,新故事又在不断产生。狐开始升格,具备了更多新技能,成为了通灵修道的标杆生物,百姓想升官发财,得道飞升都要求一求狐仙。 金元时期,把狐和淫联系起来,这也影响了明清的创作模板。 明清时期,人们对狐仙的信奉达到极盛期,对狐的祭祀就很是普遍,其祠甚至设到了官府衙门。但是你可能会发现明清时期民间艺术极大发展,新生了很多像《聊斋志异》、《夜谭随录》一类鬼神小说,但是那里讲的狐狸可看不出什么好啊。其实这是刻意分化,把<b>“狐仙”和“狐妖”主观区分开</b>来,前者通灵性,是大家祭拜的仙;后者妖媚化,是大家恐惧的妖。(还记得金某梅里西门大官人的大老婆骂小老婆金莲时说的“九条尾巴的狐狸”吗?九尾狐神性再起不能。)但狐仙和狐妖并不是是个人就能区别的(毕竟民智在那摆着),书面和口头的结合,在民间传播,让狐这种生物具备两面的特色,<b>人们对其的敬畏真真正正包含着人们对狐的恐惧。</b> 在明清关于狐的创作中,深度挖掘了狐仙和狐妖,使其都具有和人一样的性格。<b>开启了人性化的狐更容易被赋予情感、性格和内涵</b>,实现了人狐合一的境界(×)。<b>狐最后在各种创作里就有了人情味</b>,有的懂礼仪,守节操,有的就榨取劳动人民的精 神,同时狐还都能在人狐两种形态转变。 在现在的<b>科学世纪</b>中,<b>狐已经真正丧失了一切神性</b>,对于狐的崇拜,也仅于宗教文化和一些地方级别神话中了。在乡村里的人们,经常把狐狸在心里供起来,出了怪事就求一求,念一念;在城市里的人虽然不信这种,但是对于狐多少有着隐藏的恐惧心理(想一想走夜路的时候,傍晚一个人走在竹林里有没有想到狐仙呢),这可要归功于明清的鬼怪小说和相关改编啊。但你要是出门问问谁信奉狐狸,怕不是对面要笑死你。 前文东方吧链接<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s://tieba.baidu.com/p/5569344075?pn=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点击传送</a> <b>1.插画图片来自pixiv。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b><br><b>2.文章如有错误,欢迎指正。</b><br><b>3.欢迎把这篇文章转给朋友观看。</b><br>4.此系列没有下一篇了<div>(就好奇阅读量能不能过50)</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美篇编辑者:</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传统书屋 射命丸•文</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提供者:</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十六夜シュヴィ</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pid:55049782</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