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地37 讨

兰若寺客

<p>90年代中期,我已调到某新闻社下属的一家经济类报社工作。</p><p>90年代一切向前看,经济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各种新产品新思维新路子,层出不穷,就是身处媒体的我们,也觉得世界一下子打开了多道窗户,射进来的影线光怪陆离,同时也是问题多多。</p> <p>那时候的媒体影响巨大,在追求发行量和广告业务量时,都会以特稿的形式报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所以,90年代的传媒,在百姓心中还有不错的口碑。</p> <p>许久没有苏北那边的消息了,因为我换了单位也换了电话号码。就这么突然,有一天一下子有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到报社来找我,我去一看,原来是我在苏北读初中时的老师,他们辗转多人,了解到我在新闻媒体工作,便来救援。</p> <p>他们是来讨薪的!</p><p>“实在没办法了,一两年沒发工资,走投无路了,只好想请报社帮忙,看看能不能帮忙疏通一下“。老师们如是说。</p><p>我立即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报社非常重视,安排特稿部的小刘等几个人,决定去苏北,去当地了解采访,回来做特稿刊登。</p> <p>实行市场化以后,企业拖欠民工工资已经不是新闻,民工爬铁塔讨薪才是新闻。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是新闻,有人出面拍胸脯担保才是新闻。结果,不良企业拖欠民工工资成了猫鼠游戏。</p> <p>更令人玩味的是,某些地方因项目建设就敢从工人工资中扣钱作为“捐款",名曰支持重点工程建设,也包括对扶贫的“捐款"。而对“百无一用“的教师,扣发挪用工资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工人领不到工资会不干活,教师领不到工资则不会不上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地位排第九,却总想干第一的事情。</p> <p>特稿组赶到苏北,与我的老师们约定的见面地点,原来是在一条废弃的灌溉渠里。时值深冬季节,北风呼啸,来的几位老教师衣裳单薄,双手拢在袖子里,或蹲或坐地朝着背风处,尽量使自己暖和一些。特稿部小刘说,曾经采访过那么多事件当事人,象这种“鬼鬼祟祟“地在沟渠里接头的,还是第一遭,有点象搞地下工作似的。估计是老师们怕在哪家聚集会引起麻烦。</p> <p>后来特稿发表了,也触动了当地有关部门,很快补发了拖欠的教师工资。消息传到报社,我们并没有欣喜,只是觉得“为什么要亏待教育?"此话题有点沉重。</p> <p>南京有一企业为无锡某机械厂做了项目,工钱几年都要不回来。正好我也要去无锡采访电缆质量问题,便陪同这家企业的领导去了这个机械厂。这个厂负责人很牛逼,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一个做记者的有什么本事从我这里把工程款拿走?!</p> <p>我说我什么本事也沒有,只是了解了一下你们两边的情况,然后我去你们市政府汇报一下。</p><p>这个厂领导听了我的话,沉默了几分钟,最后给了几台机械,算是把款结了。</p><p>媒体,原本是关注社会舆情的,却帮人讨起了薪,这是不是“狗逮耗子"的勾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