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龙潭山

白色

<p>  吉林市连续几天的疫情零增加,让阴霾了多日的心情大好起来,但是管控还是很严格,每天只允许出入小区一次。</p><p> 今天的阳光格外的好,和我家他商量出去透透风。出城的道路管控,不能远行,我们就选择了离家十多公里的龙潭山。</p> <p>  龙潭山正门关闭,我们开车绕到龙潭山的东北角,找了一条毛道开始登山。</p><p> 这条登山的土路是我家他儿时经常来的地方。踏着黄土路,看着眼前熟悉的一草一木,我家他给我讲起好多他儿时爬山的故事。一个个风趣的小故事,让我走进他的童年,走进那纯真的年代……</p> <p>  建于1500年前高句丽时期的“龙潭”亦称“水牢”,龙潭山因此得名。</p><p> 不知何时,龙潭被围上高高的铁栅栏,成了名副其实的“牢”。</p> <p>  “龙潭印月”,龙潭山八景之一。每当星夜晴空,一弯银月映于潭中,幽暗树林环抱龙潭,那是何等之美丽夜色啊,可是现在高高的铁栅栏还能让我看到那银月落潭的夜色了吗?</p> <p>  潭水碧绿幽静,上面漂浮着许多榆树的种子“榆树钱”,让人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坐在潭边的石阶上,凝望龙潭,我俩的思绪情不自禁的回到34年前,这是我俩第一次户外游玩的地方。</p> <p>  下面的照片拍摄于1986年的夏天,那年我23岁,还是个单身青年。</p><p> 1986年6月15日,那天,风和日丽。科室团支部书记通知我,说是在龙潭山搞一个科室共青团员都参加的户外活动,集合地点就是水牢。结果到了以后我才知道,根本不是团支部的活动,集合的只有四个人,是我家他和团支部书记串通好了的,编个谎言把我约出来,约出来的目的嘛,我不说,大家也会知道的。</p><p> 那是我第一次和男孩子出来游玩,尽管还有两位同事陪伴,但是仍有些不自在。</p> <p>  34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青葱的岁月美好无比,可如今,我们早已华发苍颜,青春,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有你温暖的手,我心,仍似娇花一朵。</p><p>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p> <p>  我家他站在龙潭山寺庙西面的广场中央,环顾四周,问我还记得母亲在世时我们在这里用花轿抬着母亲游玩的情景。</p> <p>  当然记得,记忆犹新。那是1998年的春天,外甥女临出国留学之前,我们一大家子十来口人陪母亲来到龙潭山踏青。</p><p> 当时这个广场有一台红花轿,转一圈十元钱,母亲说她出嫁的时候坐的就是这样子的花轿。看着母亲痴迷的眼神,我想让母亲重当一回新娘,于是我把母亲扶上花轿,给了轿夫二十元钱,让他们抬着母亲转两圈。两圈下来,母亲意犹未尽,为了让母亲尽兴,我又给了轿夫五十元钱,这回不用轿夫,我家他和姐夫加两个哥哥四人亲自抬轿,唱起歌,颠起来,我们女生围着花轿也跟着唱扭起来,当时那欢笑的场面引得好多人围观。至今我还清晰记得母亲在花轿里那美滋滋的笑容。</p> <p>  在广场边的木凳上小歇,看着空荡荡的广场,多想回到记忆里,叫一声妈妈……</p> <p>  木凳旁边的山坡上堆积了厚厚的一层“榆树钱”。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到春天我们都会陪母亲撸些“榆树钱”回家,炸成金黄色的榆树钱酱,或者做个勾芡的榆树钱蛋花汤,那可是多少钱买不到的美味。</p> <p>  旱牢,并不是字面意义的“没水的牢井”,而是龙潭山城高句丽时代既公元前三十七年~公园六百六十七年的建筑遗址,是储备军需物资的地方。</p> <p>  继续向山顶出发。</p> <p>  大江弯弓。</p> <p>  山脚下的这片土地,我对他爱得深沉,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退休之前珍贵的十三年,这里,有我奋斗的足迹,有我的喜怒哀乐……</p> <p>  耀眼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打到脸上,如此的灿烂,以至于脸上的皱纹都不见了踪影。</p> <p>  站在龙潭山西北边的悬崖上遥望,想起李白的诗句:“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p> <p>  此地,我和我家他热恋的时候曾在这里吃过一只符离集烧鸡,现在已修建了木栈道。那块地,那棵树,你们还记得我吗?</p> <p>  再回首。</p> <p>  蜿蜒的路,婆娑的树,记载了太多的美好故事。</p> <p>  山东坡的柏油路。</p><p> 退休之前在午休的时候经常和同事结伴徒步到这里。今天,走在这熟悉的路上,我仿佛又听到了你们的欢歌笑语、看到了你们奔走的身姿和那灿若夏花般的笑容。</p> <p>  下山了,灼日当空。</p> <p>  未来的日子还会有很多美好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