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榜圩的历史瞬间》</p><p> 作者:林庆明</p><p> 榜圩历史溯源</p><p> 榜圩镇是平果市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乡镇之一。据《平果县志》载,公元733年,即唐朝开元元年,“榜圩”被置为恩城州,州府所在地为现榜圩村竹林屯西南面钟岩山北鹿,恩城州治沿袭至明朝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清朝时期,“榜圩”开始改属思恩府(府治为现旧城镇兴宁村)管,设土司分司。因自宋朝以来,周边几个县有人科考中榜和官府榜文都在圩上张榜公布,故名榜圩,“榜圩”地名出现始于清朝。民国23年(即1934年),“榜圩”被置为平治县。1949年10月23日,黄显金(榜圩福吉人)率平治县独立团配合桂西人民解放军85团解放平治县城,榜圩成为广西历史上被解放最早的地方。1951年5月,平治县与果德县合并,从此在百色的东部产生了一个新的县名,它的名字就叫“平果县”。平治县与果德县合并以后,1952年至1958年榜圩被称为第七区公所、管委会。1958年至1984年,榜圩被称为“榜圩人民公社”。1985年撤消社队建制,榜圩改称为“榜圩镇”沿用直今。 </p><p> </p> <p> </p><p> 《榜圩镇城区发展变化的历史瞬间》</p><p> 榜圩镇在解放前夕,街道居民仅有410户,人口1860人,房屋450间,房屋结构大部分为打垒木结构的居民住房,城区面积大约为14650平方米。城区筑有四个小城门,建有东阳、新兴、荣华、永宁四条街道。</p><p> 解放以后,犹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榜圩这座曾经拥堵不堪、雨天烂泥飞溅、晴天尘土飞扬的街道发生着深刻的变化。</p><p> 1983年,县人民政府为了改变榜圩旧貌,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拔款23万元,把原街道从5米宽拓展到10米,交通中心扩大到15米。汽车站至榜圩南部1.6公里铺上混凝土和柏油路面。83年改造,可以说是榜圩历史上第一次最美丽的“装修”!</p><p> 1990年至2000年,榜圩城区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居民住房的华丽转变。1990至2000年10年间,仅榜圩新胜街就有300多户居民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前进街有60多户建起钢混结构楼房,最高的楼房达到6层,这是榜圩街道历史上最高的居民楼房!在这段历史时期,城区上的高完中——榜圩中学、初级中学——榜圩初中、榜圩中心小学、榜圩中心卫生院、镇政府、农行、信用社、邮政、派出所、法庭等等单位也纷纷建起楼房,镇直、县直单位建起的楼房多达20多栋。可以说90年代楼房林立成为榜圩城区最美丽的风景线!</p><p> 1999年,我从榜圩中学调到榜圩镇政府担任党委委员、纪检专职委员,这一年让我最不能忘记的一件事就是:那年我很荣幸能为中共榜圩镇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亲手起草了党委工作报告,时任党委书记英振同志一再交待我,一定以重篇幅书写榜圩镇镇容镇貌的整治工作,因为榜圩的脏乱差问题是当时群众反映的最强烈最为热点的问题。</p><p> 榜圩镇党的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2000年,镇人民政府通过发动街道居民集资办法,投入40万元,修建十字街至榜圩中心卫生院,长195米路面宽约9米的水泥路,该路段的成功硬化,吹响了榜圩城区街道实施硬化亮化的号角。2000年至2003年,镇人民政府再次组织发动街道居民,在取得街道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下,2003年通过群众筹资、上级拔款等办法投入200多万元,完成榜圩新胜街从原榜圩初中至榜圩中心小学1.1公里街道道路硬化;完成新胜街街道两旁316户房屋的拆割整治和统一立面工作;完成新胜街两边3米宽人行道建设2.2公里;完成前进街、新胜街街道路灯安装共80多杆100多盏灯。至此,榜圩镇城区内街道基本实现了硬化、亮化的目标。同时在2000年,镇政府引进广西驰程公司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重建榜圩汽车站,建设车站招待所楼,增加榜圩至平果出车班次,大大方便了榜圩群众出行。</p><p> 2006年至2009年,是榜圩镇城区发展变化又一次重要的历史时刻。</p><p> 2006年,榜圩镇党委按照县委县府加快推进榜圩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新农村要求,多方筹资,投入100多万元,2008年建成了榜圩镇小型文化广场、建成7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楼房和平治社区办公楼、建成榜圩文化舞台、历史上首次建起了榜圩公共厕所,这100多万投资中,其中社区办公楼、文化站楼、舞台等建设投入是“中恒一品天下”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无偿为家乡建设作出的贡献。2006年至2009年,榜圩镇党委政府通过盘活土地、多方筹资办法,融资500多万元,在原龙足小学住址建起镇政府综合办公大楼。2009年,榜圩派出所、榜圩法庭、榜圩司法所、镇政府、镇财政所等10多个县直、镇直单位从原镇府地址搬迁至龙足村坡那屯新址。这一历史搬迁,使榜圩城区面积得到进一步扩大,城区从原来的不到1平方公里扩大到大约3平方公里。从原来的4条小街,变成2条主街14条小街。城区人口增至1000多户,人口7000多人。2007年,通过土地出让办法,拍卖旧镇府土地,吸引都安、大化等外县群众到榜圩镇购买土地建房60多户,使榜圩镇街道居民人口增加300多人。同时投入80多万元,把旧镇府原址改造成了平治街、小型步行街,城区面积得到扩大。2007年,为了实现榜圩城区的美化,镇政府还投入20多万元,对新胜街、平治街、步行街、车站至新镇府大楼道路进行绿化,榜圩街道第一出现绿树遮阴。2007年,榜圩镇在参加全区城市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中获得进步奖,荣登广西最美乡镇之一!</p><p> 2016年至今,榜圩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在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新思维新理念指导下,开拓创新,加快榜圩旧城区的改造步伐,榜圩城区展现出新时代风貌。2017年,在申请到“榜圩旧住宅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后,投入7000多万元对榜圩旧城区进行全面改造。完成了榜圩街道居民一直期待解决的排污系统建设;完成了榜圩街道水泥路转型为柏油路的改造,被改造的街道主要有:新胜街、前进街、车站至镇政府街道等,大约4公里;完成榜圩粮所至下街、榜圩旧道班至局算屯路口旧城区改造,新建了榜圩中心卫生院(旧卫生院)至下街城区道路建设约200米,榜圩旧道班至局算屯与二级路交叉路口街道路面建设约300米;重建榜圩旧圩亭,重塑榜圩作为“三县七乡”商品集散地的辉煌;完成城区周边各村屯的村容村貌整治;完成旧市场的重新改造;在镇政府东面建设榜圩镇大约占地30亩的第二文化公园、在镇政府新址内历史上首次建起榜圩室内篮球场等。另外利用扶贫政策资金,在敬老院(原701)建设两栋大楼,用以安置安坤村搬迁户45户135人;投入50多万元在原榜圩中学西面和榜圩敬老院移民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目前正在加油站对面建设榜圩镇建材市场;正投入1500万元,在原榜圩中学建设“平果县第二人民医院”;将投入1000多万元对榜圩南北水利渠道进行全面彻底维修。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而美丽的榜圩将展现在世人面前。</p><p> </p> <p><br></p><p> 《榜圩道路建设的历史变化》</p><p>1946年,即民国35年平果开始兴修都阳至榜圩(平治县城)公路,1947年通车,但由于质量太差,1948年停止通行。1952年平果县委县府组织大量民工抢修,重新恢复通车。1956年修通榜圩至黎明公路。1983年,巴马县路修通至黎明乡,至此,巴马至榜圩至南宁公路全线开通,这条公路被称为208省道,榜圩镇是208省道过境线最长的乡镇。</p><p> 1990年至2000年,县财政约投入60多万元,把榜圩至坡造镇都阳路段修整升级为三级公路,路面宽从原来的3.5米~6米增至7米~9.5米。1999年榜圩至坡造柏油路开始兴建,2003年开通。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1999年至2000年,旧城至榜圩油路建成;第二期:2000年至2001年,榜圩至巴马油路建成;2000至2003年,旧城至坡造路段建成。2013年,榜圩至坡造都阳二级路开始动工,2015年竣工。都阳至巴马二级路总造价约为11亿元。二级公路路面宽9米以上。2019年12月,平果至榜圩至巴马高速路开始动工,预计2024年竣工。总投资166.5亿元。</p><p> 1999年,随着安坤村开通四级村级路,榜圩镇全镇14个行政村实现全部通路。2000年开始,榜圩镇开始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2004年,春德村率先实现村通水泥,接下来是乐圩村于2005年实现村通水泥,2012年随着百吉村最后开通水泥路,至此,榜圩镇所有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2000年开始,榜圩镇党委政府通过实施一事一议和鼓励群众集资、投工投劳等办法,实施屯屯通水泥路建设,隆足坡朝屯率先实现屯路硬化,2018年,随着福吉村岩旺屯、弄叶屯、弄布屯、弄呈屯实现通水泥路后,全镇190个自然屯基本实现屯路硬化目标,余下安坤村的林苍、母行、龙尾、龙妹、龙能、江西,龙旺村的龙林等7个自然屯,镇政府通过移民搬迁方法把这些自然屯群众分别安置于榜圩“701”移民安置点、平果吉祥、如意小区,至此,全部解决了榜圩镇190个自然屯4万多人口出行难问题。</p><p> </p> <p><br></p><p> 《 榜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历程》</p><p> 解放前,榜圩人民在水田灌溉上主要采用人力灌溉和拦河拦溪灌溉等办法灌溉农田。人力灌溉主要是利用筒车、人力水车、戽斗提水等办法引水入农田;拦河拦溪灌溉工程主要在乐圩村等地建设了歪烈、歪觉、歪瑞水坝,灌溉面积超过了100多亩。</p><p> 解放以后,榜圩历届人民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产量。</p><p> 提及榜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提及达洪江水库建设,因为达洪水库是榜圩、凤梧、堆圩、黎明4个乡镇16个行政村2.33万亩水田的灌溉水源,至关榜圩、黎明、凤梧、堆圩近10万人的温饱问题,所以可以说达洪江水库就是榜圩人的“命河”。</p><p> 达洪江水库修建于1958年12月,1960年1月建成,是平果县第一大水库,百色市第二大水库。灌溉系统南干水利渠道1964年建成,全长32.5公里,主要负责引灌春德、常星、榜圩、隆足、紫塘等村农田;北干渠道1967年建成、总长16.5公里,主要负责灌溉春德、乐圩、长安、永旺等村农田。达洪江水库建设,县委县府抽调上五区(榜圩、黎明、同老、凤梧、海城)近1.6万民工参加库区建设;县、乡直属机关干部职工、榜圩中学师生400人支援。在没有任何机械的帮助下,他们全靠人工操作建设起坝高43.6米、坝顶高程270.43米、坝顶长168米、宽5.2米粘土心墙砂质土坝,这是何等伟大的工程,榜圩人民为了建设达洪江水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我们永远铭记榜圩人民的伟大力量!</p><p> 60年代、70年代,在人民公社的号召下,榜圩陆陆续续在榜圩村、紫塘村、福吉村等建设起六林一库、二库、洞烈人库、福吉水坝等,有效灌溉了榜圩村、紫塘村、福吉村、乐圩村等3000多亩农田,有效解决了近2万人口的温暖问题。</p><p> 2009年至2011年,这两年可以说是榜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以来投入最大的几年。2009年至2011年,国家投入4000多万元,在榜圩的乐圩村、长安村、永旺村、百吉村、春德村、紫塘村等实施“农村园田化建设”,在田间地头修建运输道路20多条,总长30多公里以上;修建水利三面光渠道30多条,总长40多公里以上。园田化实施,大大推进了榜圩农业现代代进程,2010年以后,榜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2013年,国家投入1000多万元,对榜圩乐圩河道改造,解决了乐圩内涝的问题,有效保护乐圩福吉几千亩水田。2019年起,榜圩开始推行旱改水工程,工程分两期实施。第一期首先对乐圩的江宏、百妹、百元、刁烈、巴旦、巴肖、乐圩街上、下巴、江内、敢谷、方屯等自然屯大约716亩旱地进行改造;对长安的巴造、巴吉、巴兴、定那、塘马、刁寿、罗榜等自然屯大约920亩旱地进行改造;第二期旱改水工程将对隆足、紫塘、百吉等村进行旱改水工程改造。这次旱改水工程将进一步推进榜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榜圩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榜圩农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p> <p><br></p><p> 《榜圩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p><p> 自秦朝开始,榜圩就有了文化历史记载。唐朝时期,榜圩人开始用土俗文字记载一些史实。1914年,榜圩在当时的平果县境内创办了第一所小学,名为思林县第三区榜圩高等小学,第一任校长黄赞贤,那马定罗人。大约于民国19年,榜圩黄正爵(平治社区东城街人)应广西省办桂林诗社邀请,参加咏竹诗歌比赛。他所写的《咏竹》:午休消愁仗苍筠,引得风来暑如春;寄语莫刎当路笋,好留青影荫行人。这首诗歌写的是竹子,但字里行间始终不出现“竹”字。此诗被评为冠军,荣获白银奖。</p><p> 解决以后,榜圩文化得到充分的发展。1954年,榜圩在全县范围内第一个成立了文化站。50年代初级,榜圩街上有曾泰宏、赖天祝等人自费到广西艺术学校学习粤剧,学成回来后,组建榜圩邕剧团,团长为曾泰宏。剧团成员大多会使用小提琴、杨琴、古筝、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70年代,榜圩春德村以黄瑞坤、黄汉科等为骨干,组建刘三姐歌剧团,深受榜圩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80年代,榜圩第一个在全县范围内建起镇文化站楼房,建立榜圩电影院,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湧现出一批象韦润红(乐圩村人)这样的歌手;2000年至2010年,榜圩组队参加全县文化娱乐活动均取得较好成绩。比如2003年,由黄林(春德村人)组织的舞蹈队所表演的《七星山七壮士》荣获特等奖,榜圩镇合唱团所表演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荣获一等奖。2006年,榜圩筹资到100多万元,建设榜圩综合文化站,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建设文化舞台、文化广场。2006年开始,榜圩开始兴起广场舞热潮,目前全镇共有14个业余舞蹈队,各村各村,处处见到有人唱歌跳舞,榜圩呈展一片太平盛世花红柳绿。当前活跃在舞台并取得较好成绩的是平治舞蹈队,他们多次代表榜圩到平果参赛,获得好评。目前榜圩在外界比较有影响力的歌手有梁丹(紫塘人)、唐进峰(安坤人,广州老牌摇滚歌手)等等。</p><p> 平果已升市,榜圩应按副中心城市标准加大发展进程,榜圩的历史文化、榜圩的自然资源犹其是榜圩人的发展理念,让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重塑平治辉煌不是空想,榜圩灿烂的未来巳近在眼前,你们说我讲得有道理吗?希望各位老乡多多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