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 种

已注销用户

<p>  </p><p><br></p><p> 这个春天格外的长。虽然已经是小满节气,京郊却还不显燥热,每天路旁的草地上都可以看到初生的花草。夏天理当是一个慵懒而辛苦的季节。这初生的花草是春天特有的生机,经不起一场雨浇,像笋尖一样不顾一切的突发出来。这生机混着潮凉的风和从山顶漫过来的雾气将我笼罩,我虽清晰地知道已近芒种,而又深切地不愿一丝一毫生气消散。</p><p><br></p> <p>  </p><p><br></p><p> 农谚有云“芒种忙、忙着种”。芒种是立夏后的第三个节气,在小满之后。先说小满,中学上课时学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老师讲到“大寒”时,释义为天气极为寒冷,而非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还为我们引申了“小满”“小暑”“大暑”“小寒”“大寒”,我便心想,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为何却只有小满而没有大满呢?按理说小满后小麦生长成熟继而丰收就算为一种圆满。这个疑惑一直在我心上悬着,随着年龄增长,见识增多,偶或一日,在《说文解字》里读到满的解释——满,盈溢也,便联想到古语里有“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也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说,方恍然,大约这便是前人用“芒种”代替“大满”的道理所在了吧。</p><p><br></p> <p>  </p><p><br></p><p> 中国的秦岭是分隔南北方的巨人,他把粗犷的豪情向北方泼洒,将细密的柔骨植入水乡。中国的南北大地在他的左右两侧像两个茁壮成长的青年。入夏以后,秦岭北的小麦一溜溜的成熟,一浪一浪的卷着暑意从农民的手里蜕了金黄。像极了写满信文的纸张,一张一张有序的齐茬撕下来,被黝黑皮肤迸射出的喜悦收藏起来。又像一只千辛万苦跋涉的信鸽,使命漫长如黄河的曲水。</p><p> 我的家乡在泾河更北,属关中,毗邻渭南,处西安、咸阳、渭南三市交界。</p><p><br></p> <p><br></p><p><br></p><p> 机械化还未普及的时候,我的爷爷还养着牛。每到小满之后,家中大人便要平整土场。首先浸水,然后修补因积水干涸造成的裂纹,爷爷赶着牛拉着大石滚一遍遍轧实,母亲再用扫把扫去土块石子,土场便打好了。这时候金色的麦穗已深深地低下头,麦镰也准备妥当。需要挑好的天气,父亲一镰一镰将麦子割下来,其他人在后面捆成一人合抱的捆立在地里,远远看去麦地像站着好多草人。最后经由架子车一批批运送到已经打好的土场。</p><p> 我曾和奶奶一道提个粪笼在架子车后头跟着,拣拾自家的或是其他人遗落在路上的麦穗。拣拾来的不送到场上,奶奶会将其处理好后用蛇皮袋存起来,等到了入伏天气换西瓜给家人解暑。</p><p><br></p> <p><br></p><p><br></p><p> 日头很烈,成捆的麦子散乱地摊在土场上,爷爷赶着牛从边缘到中间,一圈圈用石滚子碾轧,脆干的秸杆发出哔剥的声响,父母亲在后面将躺下去的麦秸杆复又支起来,就这样反复好几遍,直到麦穗与秸秆分离开来。留下麦穗,秸秆将被三股铁叉挑堆在一边。</p><p><br></p> <p><br></p><p><br></p><p> 堆秸杆的时候需要一个人不时地在中间向四边摊分,这样子堆起来的稳固。一般情况下,母亲会是那个在堆上调整的人,爷爷和父亲一叉一叉的将秸秆送到她脚下。垒起来的秸杆堆像一个软绵绵的特厚床垫。我们几个小孩会争先恐后得往上爬,躺在上面看天上流散的云跑开。麦穗与麦子分离还有一个步骤,这个步骤需要风的参与。他们将后来的麦穗都用大扫把聚成一堆,还只能隐约看到细密的麦粒,等着风来。这时候便可以坐在树荫下休息片刻,爷爷和父亲都点上纸烟,喝着茶水。在不远处同样忙碌的娘时常会将熟透的桃子、杏拿一些给我们吃。母亲便会客套几句。</p><p><br></p> <p><br></p><p><br></p><p> “他娘,今年桃又成了…快叫你娘”。</p><p> 后半句是说给我的,我便叫了一声。</p><p> “娘”。</p><p> 娘边给我递桃边说:“老大这么能干,哈哈,我屋那两个都赶不到地里,给,给我娃吃桃”。</p><p> 看到母亲的示意后我便上前接了桃子,放在父亲和爷爷旁边。自己拿一个坐在一边去蹭桃子的绒毛,那绒毛蹭在身上特别的痒。母亲和娘聊了几句后,娘便去自己地里忙活了。</p><p><br></p> <p><br></p><p><br></p><p> 父亲抽完烟,指尖捻一嘬黄土测试风向,然后起身拍拍屁股上的灰尘,戴上草帽,拿上木锨招呼母亲一快去扬场。就是将麦穗扬起来,借着风将无用的麦穗壳吹到一边,深褐色的麦粒自然落下,这样就达到了脱粒的效果。适宜扬场的风不能过大,也不能偏小。过大容易将麦子吹到麦壳里,偏小吹不走麦壳,扬的高度也要适宜。大概是觉得我还未掌握这门技术,反正父亲一直也没同意我去扬场。</p><p><br></p> <p><br></p><p>  </p><p> 分离后的麦粒还要经过晾晒,才会放入粮仓。一般需要晾晒三两天。我时常担负看守的任务,拿一个蛇皮袋铺在老桦树下,有鸟过来就赶走,隔一会用木耙翻一下,拉出一道道纵横的沟壑。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可以趴在树下看蚂蚁搬家,或者学电视上的武林高手练“武功”。待到吃饭时家人就会来替换我。</p><p> 太阳将下山的时候,家人会来将麦子装起来,我不喜欢撑口袋,总认为那样太轻松,我喜欢用簸箕装,让母亲给我撑着口袋,旁边干活的娘看到总要夸我,“你老大真像他爸,能吃苦,不敢把娃劳着,后园有杏,一会给娃摘点。”父亲在旁呵呵直笑,我和母亲被灰土扑着眯着眼睛,我偏着头,母亲换袋子的时候才顾上跟我娘拉扯几句家常。</p><p><br></p> <p><br></p><p><br></p><p> 芒种即为农忙,田野间金黄一片,无数草帽下面的汗水汇聚成溪流,与艳阳交相辉映。割断的麦茬要尽快在雨来之前翻出来,好在雨后种上秋收的作物。</p><p> 我的父辈,经历一个时代的进步和改变,唯一证明他们存在过的,或许只剩下还来不及荒芜的土地了吧。突然便想起诗人艾青的那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p><p><br></p> <p><br></p><p><br></p><p> 我不以为自己失去了一些东西,我知道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东西会被改变,我们总归要学着把一些东西放在心里怀念的。这是成长必然的一种顺从却无关利害。我只是记得那时候只要收成好,大家便时常是快活的,而如今好像每个人都在为缺少的同一样东西四处奔走,也包括我。然而我却不知道这种奔走的意义是不是也像丰满的土地一样充实。尽管我也知道那个东西不可或缺。</p><p> 芒种过后,亲戚朋友会有一次小聚,我喜欢那种热闹,却在未来的十几年间疏远了那种热闹,变得不喜欢热闹。宁愿独守一方小天地,静静回望儿时记忆里那些温暖泛黄的瞬间。实际上,那样的热闹时刻应该很少再有了吧,亲友们各自忙碌,远离故土,连等来的风都感觉到了落寞……</p><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芒种芒种,麦子长着麦芒,会像针一样刺得人生疼,在某个夜里,我的心中仿佛刺入一根麦芒。</span></p><p><br></p> <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二先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历闰四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