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前言:这篇文章原先登载在新浪博客上,因为新浪博客已经关闭看不见了。7659-73是铁道兵五师军务科的一位老同志的博客名称。为了记住铁道兵五师的历史功绩,所以我把这篇文章转载到美篇,让更多关心铁道兵五师的人能看到这篇文章。-太原刘林林</b></p><p class="ql-block"><b>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综述</b></p><p class="ql-block"><b>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诞生在腥风血雨的抗日战争时期,从地方武装发展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与全国解放军一起英勇杀敌,打败了日寇,推翻了蒋家王朝。用胜利的炮声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由野战部队改编为铁路工程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舍生忘死,建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从1954年至1983年的铁道兵时期,部队从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到崇山叠嶂的云贵高原,从人烟罕至的西北荒漠,到潮湿酷热的东南海岸,足迹遍及祖国山山水水,修起一条又一条钢铁运输线。30年来,为巩固国防,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1月1日,五师并入铁道部,改称为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成为国有大型企业。</b></p><p class="ql-block"><b>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支队伍体制虽几经转换,建制几经变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打江山到建祖国,从军队到企业,由军人到工人,为共和国的诞生,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为人类和平事业,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建立了不朽功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战史、中国铁道建设史、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史上浓墨重彩,写下了灿烂篇章,在神州大地上,建造了座座丰碑。</b></p><p class="ql-block"><b>铁道兵第五师部队是从战斗部队发展过来的。五师部队的前身晋绥军区独立十旅,其所辖3个团原部队组建于解放战争的初期。1946年6月,内战开始,为抵抗国民党部队向各解放区的进攻,在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动员农民子弟参军,壮大地方人民武装与国民党部队进行斗争。经过一年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扩编野战部队,开始大反攻,大批地方部队即编人野战部队随大兵团出线作战。晋绥军区独立十旅遂于1948年6月28日应运而生。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成立,十旅即编人西野七纵(七纵司令员彭绍辉,十旅旅长何辉燕)。十旅所辖原部队主要活动于山西省晋南、吕粱地区、晋、绥(原绥远省)边区。1948年7月以前,主要配属主力作战,钳制国民党胡宗南、阎锡山的部队进攻解放区。此间参加了晋西南、运城、榆林、临汾等战役,打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及地方武装,有力保护了党中央领导机关在陕北和东渡黄河转移的安全,有力保护了晋绥解放区百万农民翻身解放和完成土地改革的伟大历史任务。十旅组成后,1948年7月至1950年,听从上级的调遣,参加晋中战役并取得胜利,使晋中以南地区全部解放;参加了太原战役,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40年的反动统治,使得华北全部解放。1949年3月,十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七军十九师,6月编入第一兵团。在毛泽东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下,一野奉中央命令西进解放大西北。十九师长途跋涉急行军,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第一仗——扶眉战役。后追击胡宗南、马鸿逵、马步芳的败军至天水,接管城市、休整部队。12月,十九师随军委第十八兵团入川参加祖国大陆的最后一战西南战役。1950年上半年,在四川金堂地区执行剿匪和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的任务。在解放战争中,十九师及前身部队从华北到西北至西南,参战数百次,消灭敌人2.2万人,歼、俘匪近万人,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4.4万人。</b></p><p class="ql-block"><b>在建国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使更多的力量投入经济建设,党中央决定将部分军队转为工程建设部队。根据毛泽东主席1952年2月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五师从原野战部队转为铁路工程部队。五师在甘肃省天水一带参加天兰铁路的修建。</b></p><p class="ql-block"><b>1950年6月25日,爆发朝鲜战争。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1952年朝中两国政府商定在朝鲜北部腹地抢建一条新铁路,11月签署协定,12月中旬成立中朝联合新建铁路指挥局,负责指挥新入朝铁道工程部队执行新线抢建任务。1953年1月,五师部队奉命入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五师师,归新建铁路指挥局建制领导。在殷山至龟城铁路龟城至价川段,五师抢建23.7公里。在朝鲜半岛天寒地冻的环境下,部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克服缺技术、少机械、材料难以及时供应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冒着敌机的轰炸,在“一切为了早开工、早完工,保证备战急需”的口号下,部队和机关齐动员、齐上阵。提前1个多月完成管区抢建任务。殷龟线修通,朝鲜金日成首相发贺电说:“新线的修通对保证作战胜利和恢复朝鲜人民经济方面有巨大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1953年4月,五师部队转至德川至八院面铁路球场至德川段执行抢建和球场价川地区的反空降备战任务,抢建11.45公里。部队面对炎夏、雨季、寒冬气候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打隧道、架桥梁技术、器材困难,边防空边施工,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务。德八铁路于1954年5月3日举行通车典礼,金日成首相为此发贺电,盛赞“德八线新建铁路工程是朝中两国人民保卫和平和安全的斗争中又一次取得的辉煌的胜利”。五师部队于1954年3月载誉回国。</b></p><p class="ql-block"><b>五师部队在朝1年余,执行铁路抢建、复旧、防空任务中,涌现出大批英雄个人和英雄集体。立功个人617名,立功单位43个;有33名同志壮烈牺牲,光荣负伤者437人。他们将热血和汗水、青春与生命抛洒异国他乡,用血肉之躯铸造了中朝人民世代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谊。</b></p><p class="ql-block"><b>1953年,第一个5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电令在朝鲜的铁道兵团、铁道工程部队统一整编为铁道兵。1954年3月5日,铁道兵成立,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一支正规化的铁路工程技术兵种,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一支突击队。1954年4月,铁道工程第五师改编为铁道兵第五师,由3个团扩编为5个团。完成整编任务后,即投入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b></p><p class="ql-block"><b>五师部队从朝鲜回国后,五师在黑龙江省原始森林中修建汤林铁路支线。当时,逃到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断对东南沿海大陆进行骚扰,并妄图封锁海岸线。党中央发出“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号召。五师部队奉命以战斗的姿态,日夜兼程从东北奔赴东南沿海抢修铁路。</b></p><p class="ql-block"><b>五师部队参加了鹰厦铁路修建,担负铁关村至光泽段工程任务,1955年2月至年底修建39.92公里,随后转入梅水坑至南溪南坂段修建52公里。二十三团担负鹰厦线上最长的大禾山隧道的开挖任务。工程艰巨,困难重重。1955年8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率领其他兵部首长亲临大禾山隧道视察,调查研究,解决施工和生活上的困难,并与战土们一起打风枪,指战员们倍受鼓舞。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要求铁道兵再提前一年建成鹰厦铁路。全师官兵、民上积极响应军委号召,发扬“双手磨掉千层茧,汗水冲开万重山”的英雄气慨,隧道双口开挖由日平均3.67米提离到34米,提前工期118天贯通,写下了隧道建设史上光辉的一页。二十三团一连被铁道兵誉为“尖刀连”。</b></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五师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7军19师,19师参加了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p> <p class="ql-block"><b>贵昆铁路梅花山隧道</b></p><p class="ql-block"><b>五师部队于1956年至1958年参加了外福铁路铁路的施工,为抢建沿海铁路作出了贡献。沿海铁路修建之快,被新闻媒体誉为“革命速度”。</b></p><p class="ql-block"><b>修建中老、中尼国际公路。根据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需要,1961年11月铁道兵命令五师迅速组织一个加强团,突击完成中(国)老(挝)公路的修建。五师二十二团2000名官兵在云南省及老挝境内热带森林地区的高温、大雨、潮湿等恶劣的环境下施工。因劳动强度大、生活供应困难,不少同志热晕、饿晕、累倒。经过一年苦战,出色完成任务。1962年6月,五师二十四团奉命修建中国至尼泊尔的公路。施工在海拔4000至5000米以上的西藏雪山,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且地势十分险要。设备、材料、生活物资靠人力背到现场。至1963年3月,部队英勇顽强地完成任务。二十四团三营九连获铁道兵授予的“雪山铁九连”光荣称号,荣立集体二等功。</b></p><p class="ql-block"><b>执行铁路、公路战备保障任务。六十年代初,在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妄图窜犯大陆;印度也一时出现反华狂热,在中印边境多次挑起侵犯中国领土事件。为战备需要,五师二十四团抽出2个营的精干兵力在西藏高原执行抢修中印边境急造公路的任务。西藏军区领导同志在第二次对印反击战胜利总结时指出:“这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与铁道兵的同志们及时抢修战区公路是分不开的”,铁道兵部队为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b></p><p class="ql-block"><b>进军西南参加“三线”铁路建设。五师部队在战争年代,进军西南,解放了西南,建立了人民政权。在和平建设时期,这两支部队再次进军西南,投入贵昆、成昆、襄渝铁路大会战,为人民造福。五师于1958年7月凋部队参加贵昆线的修建。树舍至下马房段,至1964年完成投资8218万元。尔后五师扩编,部队达3.6万人,继续在原管段施工。贵昆铁路地质结构相当复杂,有“地质博物馆”之称。二十三团担负了该线最长的梅花山隧道的开挖。施工中征服了瓦斯及大量地下涌水造成的困难,进度双口平均月成洞213米,单口月成洞最高达400米,创当时全国隧道掘进最高纪录,受到国家建委通报表彰.称赞“这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上的一个大进步”。二十一团在云贵两省交界处的老虎嘴和狮子口架起单孔全长527米,墩高50米的中国第一座钢塔式天生特大桥,创造了建设钢塔式特大桥奇迹。</b></p><p class="ql-block"><b>1965年末,五师部队由贵昆线转入成昆线施工。在米易至三堆子段组织对桥梁、隧道快速施工,打歼灭战。广泛开展了“月百米成洞”和“双百”、“双保”、“两不超”竞赛活动,工程提前完工。1970年7月1日成昆线通车,党中央发贺电表彰参加成昆铁路建设的全体筑路大军是“对党对人民的重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开发大西北修建南疆线。1973年,党中央决定修建南疆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段全长476.5公里。五师奉命修建,1973年先遣部队进疆,尔后部队陆续进疆。参建部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科学施工的态度,既与天斗与地斗战胜高寒缺氧、风沙炎热等种种困难,又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改进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法,加快了工程进度。建造出著名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6154.16米长的奎先隧道。1979年11月30日18时,铺轨抵达南疆线铁路终点站的库尔勒西站,吐库段的全线贯通,实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要搞活天山”的夙愿。</b></p><p class="ql-block"><b>五师部队还出色完成了一些特殊任务。如抗洪抢险,森林灭火救灾,平叛、“三支两军”、卫星发射基地铁路专线修建及核实验场铁路专线的施工等任务。</b></p><p class="ql-block"><b>1981年初,铁道兵第五师、六师合编组成新的铁道兵第五师,全师辖5个团,共23579人。中央军委从1952年就把五师、六师从野战军序列调出排列在一起,成为铁道工程兄弟部队。至1981年30年的战斗生涯中,一起抗美援朝出国抢建,在多条铁路干线上肩并肩、手携手,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结成深厚的战斗友谊。两师合一,使部队更加精干,更具有战斗力。</b></p><p class="ql-block"><b>从部队诞生的战争年代到1983年整个军队时期,五师、六师及前身部队,在战火的洗礼下,在施工的磨炼中,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领导干部走上军内外高级领导岗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军队这所大学校里,为地方各条战线培养输送数十万复转军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有数十名全国英模;有成千上万名先烈为国捐躯,为民献身。这些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老红军、老八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及建国后人伍的前辈们,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有的已长眠在战斗的地方。后人将继承前辈们英烈们的意志,勇往直前,开拓进取去建造伟大祖国美好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六五”期间,改革开放国策逐步深入,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调整和国家、军队体制改革的决定。裁军百万,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就是其中之一。1982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82]35号《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指出:“根据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的要求,为集中统一领导铁路建设施工力量,加速我国铁路建设,党中央决定:将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并入铁道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铁道兵的历史功绩和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铁道兵党委和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完成了大量交通保障工作,为夺取战争的胜利,立下了功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我国铁路建设、特别是发展边远地区的交通事业,发挥了突击队的作用。在部队建设、教育训练、战备工作和抢险救灾等方面,也都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1983年11月25日,铁道兵第五师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传达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83]168号《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实施方案的批复》文件,研究了兵改工并入事宜。1983年12月28日,五师在洛阳召开了部队并入铁道部改编大会,宣布“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成立。铁道部派来了代表团,河南省人民政府、铁道兵指挥部分别发来贺信。遵照168号文件,铁道兵第五师机关及所属5个团、直属单位从1984年1月1日起,脱离军队序列,不再沿用军队的番号、代号,官兵不再佩戴领章帽徽,集体转业到批准的地市安家落户。12月31日,师、团及各部队满怀惜别之情举行仪式,16000余名官兵眼含热泪敬最后一个军礼,庄重地向军旗告别、用双手捧着摘下的领章帽徽放在军旗前。至此,军队生涯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翻过不平凡的一页。</b></p><p class="ql-block"><b>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第五师及团、营、连依次改称局、处、段、队,并入铁道部建制领导。五师改称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第二十一至二十五团依次改称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第一至第五工程处,其他单位也都改为相应名称。从此,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企业经营形式出现在中国建筑市场上,揭开了艰苦创业的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五师参加了修建成昆铁路的伟大工程</p><p class="ql-block">本文章转载自铁道兵7659——73新浪博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