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的故事

山有乔松

<p>桌子起源于隋唐,成型于五代,普及于两宋。桌子的产生,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由古至今,桌子所产生的重要历史事迹,一直到现在国家的重要会议决定,都离不开桌子。桌子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物品,由此可见,一张桌子的选购也体现一个人的品味和内涵。</p><p>描述了桌子的起源,说一说与桌子的故事吧!</p> <p>语文课上,学习过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赵老师在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的同时,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p><p>鲁迅12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先生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p><p>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去药店给父亲抓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的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p><p>鲁迅听了听,点了点头,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p><p>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书屋,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p><p><br></p> <p>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之后,又急忙跑去书屋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p><p>这是鲁迅与桌子的故事啊!也是我在学习过中听到的关于桌子的故事。</p><p><br></p> <p>说一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吧,我的后桌有很多,给我留下印象的例如陆续,刘滨瑞,关鉴恒等等吧……</p><p>五月第三周,又窜座了,后桌是刘滨瑞和吕行。同学中,我和刘滨瑞的关系还算不错。六天中,一个前桌,一个后桌。不是前桌找后桌唠,就是后桌找前桌唠。那时中考临近,在这里我就戏称是“中考减压行动”了。六天的时光飞逝而过,在窜座时,我对他说了一声:“拜拜!他也给我回了一声:“拜拜!</p><p>他窜走了,是桌子让我们相聚到一起六天,还是桌子让我们六天后,以两句拜拜,为“中考减压行动”画上了句号。</p><p><br></p><p><br></p> <p>还有一次,英语课上我在玩圆规,老师走到我的桌旁,敲了三下。老师的深意,我迅速反应了过来,把圆规收起来了。</p><p><br></p> <p>和桌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桌子饱含了师生之间的浓厚情谊,饱含了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p><p>相信这都是对桌子的故事,而它一一刻在时间的记忆里。回想起来,令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