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刻意…

木头

<p>  近期看了大概有近十本书,比较功利,有目的。</p><p> 想到自己嘴笨,所以看了崔永元的《有话说》~嘴依然笨、依然会闹笑话;想更好的认识自己,一窥人性究竟,所以看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讲的却是在人际交往当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先要感动别人,才能成就自己~依然抓襟见肘,自己倒是感动了,别人~未知;想到自己容易脸红,所以看了李宗吾的《厚黑学》~讲的是做人做事的心理——“心理依力学规矩而变化”(有点物理即客观),也不是教人处世脸皮要厚、心要够黑~脸依然会不自觉的红;想到自己日常易受人事左右,寻找做人处事的方法论,所以看了《墨菲定律》~一本超乎意料又逻辑严密的日常行为破解指南~依然说一二而忘三四。 </p><p> 还从女儿的书架上找来了钱钟书的《围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买了余华的《活着》、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想透过别人的目光感受另一个时代的人与事,希望能重塑内心的秩序~可从平常的行为观照中依然是很“拙”。</p><p> 专业的书也看了,国内数学大咖、苏派的代表人物贲友林的《与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讲了贲老师自己教学历程中通过学习、观察、思考、实践、提炼终成名师,“把日常当成研究”“在小学里上大学”,像国内著名的吴正宪老师、华应龙老师、储冬生等人,他们都是这么做过来的,年轻老师不妨买来看看,可以作为专业成长的指南,当然做法可以复制,关键是态度、那份坚持——因为态度是能力的沃土。</p><p> 还不自量力的看了王昌胜的《激励每一个人——未来学校治理策略及解析》~这倒是让我不自觉的拿他的做法跟我们黄校做比对,而于我~那个是我的“诗与远方”……</p><p> 看了这么多,自己变了吗?没有啊!</p><p> 这倒让我想起了“竹篮打水”故事——小和尚跑到老和尚身边,抱怨的对老和尚说:“这一年里,我静心修身性,为何收获却甚微呢?”老和尚听完后,微微一笑,却没有回答小和尚的问题,只是把他带到一个盛满黄泥的竹篮子旁边,老和尚把黄泥倒到外面出了,并对小和尚说:“用这个竹篮给我打一篮水来,就到山下的河边打水。”结果不得而知,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要白费力气呢?真的是这样吗?可人家智者观照的却是~你看一看这个竹篮子吧?原本脏兮兮的竹篮变得干干净净了…… </p><p> 为了让自己的心里能自洽~也行吧!!</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