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饰文化演变

云霄

<p class="ql-block">《回族服饰文化演变》</p> <p>粟特时代服饰(公元前--8世纪)</p><p><br></p><p> 早在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不少波斯、中亚来的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唐代流行西域地区以及波斯等国的胡服,形制为锦绣浑脱帽,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p><p><br></p><p><br></p><p><br></p><p><br></p> <p>中世纪服饰(8世纪-14世纪)</p><p><br></p><p> 随着中亚伊斯兰化,缠头+长袍,就是中世纪中亚男子的常服。也就是萨尔特人(塔吉克+回族)的服饰,这些才是真真的回回服饰,回族先民的民族服装。而粟特时代的服饰,则无疑更加多样化。</p><p> 在八世纪的中亚地区,回族先民已经开始以头饰闻名,在中国出土的各种胡俑中,粟特人的头饰是千变万化的。中国云南省博物馆在1955~1960年先后四次发掘50座古墓,其中波斯银盒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墓,年代在公元前175-118年之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的铜贮贝器顶部有滇王乐舞场面,其中有两个头戴帽子的鼓吹胡人,很可能是粟特人形象,相似的也见于云南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69号墓铜贮贝器顶也有相似粟特人形象。根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的记载,滇王是公元前四世纪楚国将领庄蹻后裔,在云南能够出土这些文物,显示了擅于经商著称的粟特人当年的活动影响声名远播。</p><p> </p><p><br></p> <p>解放后(1949年)设计的民族服饰</p><p><br></p><p> 这种“小白帽”形象,是建国后被人为设计构建出来的。一个纯东亚面孔的男子穿着坎肩带着小白帽,这是比较拙劣的形象表述。</p><p> 因为小白帽这种印象,其实就是可以被表达为汉人穆斯林 、汉人教民。在他者眼里:“你们(回族)是一群在中华大地上因宗教凝合成的一群杂合体,没有统一的来源,只有信仰没有祖宗、没有根”。这比说你是信教汉人更多了几分羞辱 ,很多回族同胞不懂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因教成族的意义。事实上,不是为了反对因教成族而反它,而是这种情况本来不符合史实,回族来源正史上写的很明白,因教成族对虚无化回族有一定阴谋。虚无化回族其实是来自于体制内的政治两面人和种族主义者!目的就是利用话语权强迫同化回族!完全违背了共产党领导下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初心!</p><p> 毫无疑问,小白帽形象,应该是对回族文化历史记忆中最该被抹去的印象,无论是对于他者还是对“我者”。拿到外面有人可能觉得这些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可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细节影响着公众对回族的通识认知与印象,也影响着回族对自己的看法。</p><p><br></p> <p>具有回族元素的民族服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