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农事之春播 ~

黑夜有灯

<p>我居住的家乡是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春种秋收,农事繁忙。虽然不是农民,但我依然认识每一件农具——尽管不一定会使。</p><p>生长环境的烙印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所以对农事活动有一种亲切感。喜欢广阔的田野,喜欢丰收的场景,打谷场上那高高的谷堆。从骨子里对朴实勤劳的农民有一种亲近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愁,喜闻乐见村庄的袅袅炊烟,也感叹多少年来最辛劳最吃苦的依然是农民这个群体。</p><p>我见过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满身尘土在田中劳作,我见过关节粗大爬在地里锄地的老汉,见过白发苍苍跪在土中收土豆的老妪;我见过打谷场上的欢声笑语,也见过满载着丰收果实拖拉机的一路欢歌。</p><p>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p><p></p> <h3>希望的田野是绿色,是金色。黄土地就是农民的希望。</h3> <h3>平整的土地是乡亲们的工匠精神体现,这片土地倾注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h3> <h3>种谷物在把种籽播下去后同时掩埋,接着用石滚子压过以防风保墒。</h3> <h3>在一座不知年代的残破古堡下,一对夫妻在点播玉米,稍远处,杏花正浓。</h3> <h3>清晨,播下全年的希望。</h3> <h3>从古至今,这种原始的农作方式温情又亲切,有无数的诗句描写了它。这个画面我不知道和古代有什么不同。</h3> <h3>耧,播种谷黍的传统农具,西汉时发明,使用这工具进行谷黍播种称作揺耧,这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h3> <h3>多少年过去了,农民的个体农业科技水平依然原始,但在肥料和种籽方面有了很大变化。</h3> <h3>这也是种谷子,但没有用耧,而是做了一个简易的甩漏种籽的工具,一只手就可使用,但无论效率还是质量都比不上耧。</h3> <h3>南山下,春花灿灿。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h3> <h3>远处山杏花怒放,王老汉的家在山下的村庄里,这个村有个奇怪的名字叫缠道村,出产小米。</h3> <h3>播种时节,人在地里。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h3> <h3>久远的农耕文化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祖祖辈辈,乡亲们前仆后继守着这块土地繁衍生息。</h3> <h3>一个早晨。远处的烟尘是有人用小型拖拉机在耕耘,而近处一对勤劳的夫妻已经种完了一半。土地干燥,烟尘弥漫~</h3> <p>远远望去,一幅很美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从古到今已不知演绎了多少年代。。。</p> <p> ——————————</p><p>春种秋收,人类发展史上农业种植的地位无疑非常重要的。</p><p>从我们祖先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到现在现代农业的历史沿革基本涵盖了人类历史的脚步,中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尽管如今世界科技发展千奇百怪纷纷攘攘,但唯有农渔牧业是我们千万年以来融在骨子里的生存基础烙印,这种烙印从祖先那里到现在一代一代的在血液里延续,这也就使的无论社会如何变换,行业种类多么光怪陆离,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依然有着一份对农业生产的亲近。事实上,农具的发展变革正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镜子。</p><p>无论从事哪一行业,无论是什么地位,无论是什么年纪,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忽视农业生产。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也是我们的祖先都曾经从事过并且依然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如果有谁说自己的祖先往上数三代都没有做过农民,那么,往上数三十代一定做过,无论是谁。</p><p>农业,和地球上的人类性命攸关,毕竟,人们不能只吃蝙蝠什么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