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巴俊宇:重任之下的冷峻思索

巴俊宇

<p><b style="font-size: 20px;"> 重任之下的冷峻思索</b></p> <p> ——访辽宁省人大代表巴俊宇 </p> <p>  《辽宁法院工作》编辑 韩敬梅 采写</p> <p><b>  他用一双深邃的目光审视世界:所提议案均关乎民生,剑锋所到之处,顿现其理性的哲思;置身文笔描绘之境界,方觉其率真的性情。他的思考紧紧围绕两大主题:责任与热爱。这个人就是省人大代表巴俊宇。</b></p><p><b> </b></p> <p>  不久前,在省高院“明查明访”活动中,本刊编辑对巴俊宇代表进行了专访。</p> <p><b style="font-size: 20px;">真性灵魂与冷峻思索的完美统一 </b></p> <p>  巴俊宇出生在抚顺市,童年家境贫寒,生活艰辛,但成长的困苦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许多年以后他以斐然的成绩跃入人们的视线:大学教授,当代著名诗人、著名经济学家。 </p><p><br></p><p> 早在70、80年代,年轻的巴俊宇开始展露他的才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就以他的激情与才华活跃在文坛上,以巴兰笔名发表诗歌小说,出版诗集《巴兰诗选》,成为名声鹊起抑郁诗人。著名诗人艾青评价他:“在伤痕文学和朦胧诗充斥的文坛里,挺拔一枝哀哀切切又充满深邃哲思的诗的新秀……” 他经历丰富,历经磨难。做过工人、刑警、大提琴演奏员…</p><p><br></p><p> 78年他走过蹉跎岁月,在高考制度恢复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辽宁财经学院,82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大学执教。谁都会感到惊奇,这个一向感性充满激情的人却伴随共和国的改革的脚步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他跳荡的灵感却和冷峻的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多年来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各类经济著述30余部,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有了独到的建树,更因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研究、论证和策划等工作,被社会誉为一字千金的“关东大点子王”。</p><p><br></p><p> 面对这一切他却淡然一笑:“我那些算不上学术,只是用经济的术语写就的逻辑化的诗而已,我的浪漫是思索的,我的逻辑是冲动的”。 </p><p><br></p><p> 从好奇到仰视,让我顷刻间产生了急于提问的冲动:“看到您骄人的成绩,同时我也注意到您博客中有‘向前走依然是一道寂寞的旅程’这类带着伤感的诗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您骨子里有着“自古圣贤皆寂寞”的无奈?您颇具传奇的人生经历,对您到底是扭曲还是塑造?”</p><p><br></p><p> 他相视一笑:“任何经历对人生都是宝贵的财富。我这个人平时一向乐观,不过我渴望知遇却也怕被人解读,现实的严峻与理想的浪漫总是有太大的距离。我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真性灵魂,对人生的冷峻思索与哲理的阐述。人是要有灵魂的,没有灵魂即便是你富可敌国,官至极位,又与行尸走肉何异?仅此而已。” </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为地区发展献策,为百姓民生建言 </b></p> <p>  巴俊宇代表认为,在看到改革开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繁华背后隐藏的种种深层社会矛盾。他主张居安思危,实事求是的看到一些问题,扎扎实实做切实深入的工作。 </p><p><br></p><p>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始终坚持为地区发展献策,为百姓民生建言这样的基本思路,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在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的几年中,他牵头提出代表意见建议四十余件,加上与其他代表联名、附议的意见建议、议案等达百件以上。所提建议关注领域广,触及问题深。比如《关于从速建立&lt;民生净福利评价指标体系&gt;的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沈阳、大连两城市进行试点,从而促使民生工作纳入切实的公共行政管理指标考察体系。 </p><p><br></p><p> 在全省人大代表培训班上,巴俊宇作为唯一的省大大代表作了题为《思须联国脉,心应系民情》经验介绍,所思所行尽显忧国忧民,关注民生。人们说“巴代表的一颗社会责任心令人敬重啊”。</p><p><br></p><p> 他却坦然一笑,没啥呀,也许是一种情结吧,我有三个无法逾越的情结:穷人情结,家乡情结,民族情结。真的希望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真的希望普天下的人们都衣食无忧。</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封建议信感受到的温暖与力量</b></p> <p>  &nbsp;&nbsp;&nbsp;在2009年省“两会”落幕不久,省高院就收到了巴俊宇代表题为《关于提高我省法官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议》的来信。信中在肯定广大法官为保障改革开放和促进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用冷静、理性的目光审视了法官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p><p><br></p><p> 巴代表说,让我很感动的是,省高院王振华院长认真阅读了此信,并对信中重点内容均用红笔标出,还为落实这些建议召开院领导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随之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产生了极好的效果。&nbsp;&nbsp;&nbsp; </p><p><br></p><p> 从这件事情上,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省高院高效、务实、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感受到了一份温暖与力量。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两会”现场的情形:代表们对省高院的工作报告进行投票表决,当获得超过五百票时,现场代表们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nbsp;</p><p><br></p><p> &nbsp; 最终,省高院的工作报告是以空前的高票得以通过,并刷新了历史新高。可以说,这掌声不仅包含着代表们对省高院工作业绩的认可,还包含着对王振华院长扎实工作,尊重并密切联系代表,以及他自身人格魅力的肯定。把这个场景同这封建议信的前前后后联系起来,我特别想说的是,省高院的工作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肯定,确实是有其必然的理由的。&nbsp;&nbsp;&nbsp; </p><p><br></p><p> 《辽宁法院工作》</p><p> 编辑&nbsp;韩敬梅 采写于2009年12月&nbsp;&nbsp;&nbsp;</p><p><br></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巴俊宇 经济学家、诗人。现任沈阳理工大学教授,兼任辽宁省人大代表,民盟辽宁省委副主委、沈阳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巴俊宇代表如是说:“有人说我这些职务是‘官’,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官’,我只是通过这个政治平台来发挥和展示一个学者的知性作用而已,以求得自己的良心和良知不能荒废。”</span></p> <p>  以上文字转自《辽宁法院工作汇报》2009年内刊</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