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历史承续久远、文化积淀厚重、自然景观优美的千年古县。历代先辈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挖掘和整理,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民俗等78项。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山东省级非遗项目8项;济南市级非遗项目32项;章丘区级非遗项目78项。山东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济南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项,省级生态保护区1个,各类非遗博物馆、展览馆20多处,龙山黑陶展厅10余家。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章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是一个历史承续久远、文化积淀厚重</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自然景观优美的千年古县</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有着丰厚的非遗资源</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多彩非遗就在我们身边</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为了对我们章丘区所有的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线上视频宣传;为了实现非遗爱好者们不出家门学非遗,不出家门看非遗的梦想,我们章丘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继《章丘非遗小课堂》后再推出《章丘线上非遗》。<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近日,在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的指导下,章丘区青野五音戏剧团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优势,编排新时代文明实践传统戏曲五音戏抗疫剧目《葱女郎》和《回家过年》(《葱女郎》剧本由韩海滨创作,《回家过年》由陈京波创作)。青野五音戏剧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创作形式,鼓舞人心、激发斗志,传递了正能量。通俗易懂的唱词、生动活泼的语言,唱响战“疫”最强音。<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url.cn/6HB9yYFN?sf=uri"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五音戏《回家过年》</a><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家过年》</h3> 五音戏就起源于章丘区文祖街道青野村一带。文祖位于章丘区城区以南,齐长城脚下,地处济南、淄博、莱芜三市结合部。北靠胶济铁路、济王公路,章莱公路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br>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戏(或周姑子),清康熙年间起源于文祖青野一带。五音戏来源于“章丘秧歌”与“章丘梆子”。明清时期,章丘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频繁,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民间秧歌受章丘梆子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集歌、舞、戏三结合的艺术形式,人们称其为章丘秧歌或秧歌戏。清康熙年间,文祖西王黑村的水母庵里有个姓周的尼姑,演唱技术超群,唱腔曲调抒情优美,委婉动听,受到周围群众的喜爱。大家纷纷向她学习,并将学来的唱腔运用到秧歌戏中,人们称用周姑子腔调演唱的秧歌戏为“周姑子戏”。与此同时,青野村艺人谭湘子,在青野组建了第一代周姑子戏科班。他们进一步借鉴、吸收了章丘梆子的唱腔板式、表演程式、乐队伴奏、化妆道具等表现手法,逐渐脱离了秧歌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形式。 从康熙年间到鸦片战争以前,周姑子戏得到了长足发展。传播很快,境内很多村庄均有周姑子戏班,经常到各地赶庙会、串乡巡回演出,把此戏种传播到了济南、日照、莱州等。1920年至1937年,是周姑子戏向五音戏转化时期。这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好转,青野村周姑子戏科班第五代传人靳成章、靳成花组织的戏班及他们的徒弟组织的班社,活动在济南、淄博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里。1935年,经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介绍,以靳成章的徒弟邓洪山(鲜樱桃)、冯兰亭等人组成的五人班,应上海“百代公司”之邀,去上海灌制唱片,被厂方授誉“五音泰斗”之称号,并赠送锦旗。之后,周姑子戏逐渐改称“五音戏”。 五音戏的初期有五个人即可演唱,由一人打击乐器,四人演唱,因此也称五人班或五人戏,淄博的方言“人”和“音”类似,故有了现在的名称“五音戏”。现在的五音戏比老五音戏而言,人物和角色都有了很大的丰富,一般的戏大都需要演员10人左右;乐队也有很好的配制,除了锣鼓班外,还有很多民族的吹拉弹打得乐器进入乐队。 五音戏的角色一般分为四种,依次为旦、生、净、丑;旦行占第一位。所谓“旦”行,即剧中的女性角色,各个年龄段的均有,旦角在五音戏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老五音戏的旦角台步为秧歌舞步,以手锣伴奏,而且还要有扭臀的动作,节奏明快,舞步优美。现代的五音戏中的旦角的台步有些类似于京剧旦角的台步(即小碎步)。念白也有类似于京剧的念白。旋律是从秧歌调中脱胎而来,很有山东地区的特色。旋律的节奏比较规整,这与秧歌调的节奏是相似的。旦角的唱词一般为4、5、6、7、8、9、10、13字为一句,不是每句都要押韵,这也与秧歌调曲牌联系起来。生、净、丑在五音戏剧中的戏份不如旦角多在剧中的地位也不如旦角重要。台步念白与京剧中生、净、丑的台步类似。在旋律唱腔上,是独有的山东特色。 五音戏音乐是以板腔体为主,辅以部分的曲牌腔和小曲。它的板式有:慢、中、快、散四大类。曲牌体唱腔音乐中,有[娃娃]、[逗歌]等十余种。曲牌有:[喜乐曲]、[婚乐曲]等十余种。“文场”方面,以越胡为主弦,辅以管、弦、弹拨乐。“武场”方面,有独特的锣鼓经,如[长点]、[短点]等。剧目多以二小、三小为主,生活气息强烈,地方特色浓郁。内容多为表现当地百姓的生活及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许多传统剧目中保留着的时代印记,对研究中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 五音戏做为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小小的明珠是一个发展十分完备的戏曲种类,它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尽最大地努力来保护它、发展它,使它既不失去传统还要有时代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