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二三事

无庄随笔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常回忆起童年的时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自幼懂事起母亲就让我开始阅读《小朋友》、《儿童时代》《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和《童话故事》等等书本,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我,脑子里面收藏的故事已经有很多很多了。</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直记得母亲为我织的那几件漂亮的毛线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件苹果绿和米色毛线斜型镶嵌着织成的细绒线衫,里面穿着小圆领上绣着两朵小花的白衬衫,还有格子背带裙,在二年级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戴上红领巾的那天,就是穿着这一身"行头"上台代表新队员发言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小年高年级时可以报兴趣小组,母亲让我报了朗诵小组和缝纫小组。母亲说:“朗诵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而缝纫则是女孩子要学会的女红本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缝纫小组第一节课的作业就是制作一个针线包。在母亲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做了一个精致三折叠的小针线包,四周还滚着好看的花边(母亲的手艺),是当时小组的第一名,受到老师表扬。后来下乡,上学始终带着这个针线包,只是年代久远后来不知去向了,但那模样始终记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随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天是大年三十了,不由得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很想念小时候家里的那个紫铜炭烧的火锅,我们江南人称之“暖锅”的,暗红色的外壳似乎在述说着年代的久远。一到春节了,母亲便把它拿了出来洗干净,开吃前把炭先烧透,用钳子放入底层,有时候红蓝色的火苗时时从小烟囱里窜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小烟囱四边便是锅的地盘了。把黄芽菜切块垫底,上面放着蛋饺,肉圆,火腿片(那时祖父会从浙江义乌带来整只金华火腿,在那个年代有点奢侈了),冬笋片和木耳香菇粉丝(那时候这三种食品都是春节前凭票供应的),吃到最后还把冷盆里的白斩鸡或糟鸡,糟肉(母亲用酒糟糟制的糟鸡,糟肉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东西,是至今让我不能忘怀的美食),酱鸭,肚片,熏鱼放入,真的很鲜美很好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吃罢年夜饭,母亲便拿出买的精美什锦糖果统统倒在桌子上,让我们兄妹三人轮流挑选,数我最小总是让我先挑,每人二颗依次类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喜爱收集玻璃糖纸,总是挑选漂亮的。最后拿到一大棒心仪的糖果和新年礼物(学习用品和书籍),大年夜就过去了,到了年初一就又长了农历年龄的一岁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儿时的我极喜爱收集彩色玻璃糖纸,洗干净后贴在玻璃板上晾干,母亲让我夹在家里的藏书里,文革中家里的书一本也没有了,那些好看的玻璃糖纸也随同书一起去了不该去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们有没有收集玻璃糖纸的喜好了,不过现在也没有好看的玻璃糖纸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那时候家里有四只高脚印花的玻璃圆盆子,来了客气的客人,母亲一定会从饼干筒里拿出瓜子,花生,什锦糖果和一些小点心(诸如桔红糕,油枣,鸡仔饼等)。后来食品供应宽松些了,还会拿出家里收藏的一个八角型漆器果盘,盒盖上面有云彩朵朵,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图案。果盘里面则是一个个存放小点心的小木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好客,来了客人是必须要留饭的,饭桌上拿着一双公用筷子,为客人捡菜,嘴里不停地用宁波话说:"下饭(小菜)吾高,饭确饱呐"(这“饱”字要用拼音第四声的)。</span></p><p>&nbsp;&nbsp;</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60年代初期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物质供应极其匮乏,粮食按工种,年龄,性别定量配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一年夏天亲戚来上海看病住在我们家里,多一个人吃饭粮食就不够了。父亲就在单位申请买了许许多多的大南瓜,那时家住二楼,因层高较高有三段楼梯,也很宽敝,于是南瓜们就挨个摆放在楼梯每一阶的边上一直到底层那一段。于是南瓜成了家里主打粮食,从南瓜面隔瘩到南瓜饼,蒸南瓜块,炒南瓜……,吃到后来真的很不喜欢南瓜了,每次下楼恨恨的朝楼梯台阶边的南瓜,一个踢一脚,一直踢到一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和姐姐说起:现在的小南瓜很好吃呢…,姐姐脱口而出:啊!你南瓜还没有吃够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来姐姐也忘不了堆放在楼梯边的那些南瓜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难忘那一声声“爆炒米花”的吆喝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儿时外面一声"爆炒米花"的吆喝声,我会赶紧装上大米或者年糕片(后者是冬季才有的),带上长方形的大饼干筒。虽然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大米是定量供应的,年糕也是限量供应的,但是母亲总是能满足我的,因为吃炒米花是我的最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嘭"的一记巨响声,白花花的炒米花从腰鼓状的铁筒里出来了,赶紧装入饼干筒里后乐颠颠的跑回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甜甜香香脆脆的炒米花,装在茶杯里,一边看着书一边往嘴里"喝"上几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长大了还是喜欢吃炒米花,但是母亲说了:"你炒米花不要吃了,要铅中毒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后来在电视"摄界"看到一段传统饮食文化视频里说到:已经将爆炒米花铁筒的那个封口材质做了改良,不用再担心铅的摄入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是现在的小朋友们还会有喜欢吃炒米花的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童年真像是一条船,里面装满了糖果,装满了玩具,装满了欢笑,装满了快乐,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童年生活中那些难忘的故事,总是会在我记忆深处时时浮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祝福老朋友,大朋友,小朋友们一起节日快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庄 於2020年5月28日</span></p>

南瓜

母亲

炒米

糖纸

记得

装满

儿时

家里

小朋友

针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