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黄河仙子的来龙去脉<br> 现在,我们谈谈黄河仙子的来龙去脉。<br> 大家知道黄河仙子属于创世造人的神话传说,古传,上古时期洪水泛滥,人类惨遭灭绝。怎么办呢?大地需要再造繁荣创世造人。大宁黄河仙子的传说就是反映当时女娲和黄河仙子娘俩抟土造人的故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女娲造人说起吧。<br></h3> <h3>一、追根溯源说造人<br> 在我国提起创世造人的故事,影响最广的当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最早涉及女娲的文字记载据说是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zhòu]著作中曾有“娲”字,不过此书已经失传。现存最早的女娲记载是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和《楚辞》。不过二书的记载都非常模糊朦胧,没有明明白白讲女娲造人的事。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应该是《风俗通义》,它是东汉应劭所著的一部考释名物、议论时俗的书籍。原文是:“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 粗绳子)人也。”<br> 意思是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没有人类,是女娲用黄土捏成团造出了人类。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仍不够用。于是就把绳子投入泥浆中,蘸满了泥,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的活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土造的,贫贱的人是女娲用绳子沾上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一直到解放以后,有一位叫袁珂的著名神话学家。(四川人)于1950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其中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该文被收进了学生课本,文章是这样说的:<br>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br>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br>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br>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br>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br>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br> “妈妈!”<br>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br>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br>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br>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br>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br>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br>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br>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br>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br>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br>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br> 好了,女娲造人传说的前世今生就是这样。<br><br>通过这个传说当然,我们会理解民间传说都是经过从无到有,从口传到书传,从简到祥这样一个民间创作到完善的过程。即便女娲造人这个著名传说也不是一次创作完成的,从史册中只有一个娲字记载,到洋洋洒洒上千字的精彩故事,经历了多少代多少人的不懈创作啊!这方面的传说除了上述女娲造人说以外,还有兄妹造人说、诸神造人说等不同版本。特别是我县一些文化人通过长期对大宁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发现我县民间传说蕴藏着一个不同于他说的神话故事——这就是“娘们俩个造人”说。<br></h3> <h3>二、大宁传说故事殊<br> “娘们俩个造人”的传说几千年来一直口口相传在我县境内,没有文字记载。是我们三晋文化研究会的贺怀瑾老师把这个传说写成文章,全文如下:<br> 小时候,妈妈每次给我们兄弟姊妹们洗完澡,过一会,我们总能在身上搓出污垢细条(方言:恶水圪卷)来。有一回,我问妈妈,怎么刚洗完澡身上还有恶水圪卷?妈妈说:“人是泥捏的,所以什么时候都能搓出恶水圪卷来。”我说:“我们都是妈妈生的,怎么是泥捏的呢?”妈妈说:“我给你们说一个古话(方言:意思是讲故事),你们就明白了。”她说:听老辈人说,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人。天上的玉皇大帝派女娲和她的女儿仙子娘们俩个下凡来到世上,住在明窟窿山(即孔山,又称风山。郦道元《水经注》所载:风山在北屈县(大宁属北屈)境内。他们是奉玉皇大帝的旨意来世界上造人的。为了用水方便,玉皇大帝封她们为水神,主管一条天下最大的河。她们把黄土与河水和成泥,用泥捏人,母亲捏的粗糙刚劲就成了男人,女儿捏的灵巧精致就成了女人。她们捏人的时候看见什么,就让自己捏的人“姓”什么。如:看见树叶就让他们姓“叶”看见石头就让他们姓“石”,听见掉进水中的声音,就让他们姓“董”......。她们捏了许多泥人,世上就有了人,也就有了百家姓。<br> 女娲母女俩为了让人们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就把一合碨(方言,石磨)的上下两扇,各拿一扇分送到两个山头同时向一条山沟滚下,滚到沟底,两扇碨紧紧合在一起,以此示意让异姓男女结合,生育后代,世界上后来才有了么多人。<br> 这就是我儿时听妈妈讲的美好神话故事。<br> 这类传说我本人小时候也听过不少,隐隐约约记得老人们议论芝麻滩是人启地方,娘们两个就在那儿造人。有一年小河发大水,上游冲走了人,死者家属沿河寻找,村人们说:若人启地方收不住,这人就不好找了。贺明理老师则听说娘们两个一开始造的人没有性别,多亏女儿从一个人下面取出一块泥,安到另一个人身上这才分开男女。李玉山老师、王志强、张志强、张兰生等老师还有原文联的一些同志,都收集到过有关的民间传说。有人说娘们俩善变化,能老能小,能人能禽。她们有玉皇大帝给的宝贝,法力无边,无所不能。还有人说,曹娘娘就是仙子二次下凡,因与王母娘娘不合所以坐化到了马斗关。<br></h3> <h3>三、黄河仙子有出处<br> 探讨黄河仙子的来龙去脉,必须得说说黄河仙子祠保存的一通元碑,碑文记载:郝季隆奉高唐王之命出使陕西,途径大宁县马斗关,恰逢暴雨过后,黄河水涨渡河不易,因担心不安全就宿于关舍。关吏孙贵给郝讲了黄河仙子(曹仙婆)的事情:以前有位远道而来,左手提着磨破了跟的铁鞋,右手握着一根光滑如玉铁仗的老妇人(曹仙媪,黄河仙子。下称仙子),带着女孩和狗歇息在黄河岸边大柳树下,问艄公:“可以送我们过河吗?”艄公说:“你带了小孩和狗,又没有出入关卡的凭证文书,说你是佛教徒吧,当地人都不认识你,说你是远地来旅行的吧,你拖儿带口的,你须告诉我你究竟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的?”仙子说:“我从天根头来的。”艄公说:“那我可不敢渡你过河,你自己想办法吧。”仙子说:“行!”说着拉了幼女领着狗走向河中,举步踏浪如履平地,很快到了彼岸,西岸的人看呆了,大家赶快虔诚地跪下磕头,纷纷议论说神仙来了。只见仙子过河后径直走上东岸山崖的石龛。当时,岸东很多居民也都亲眼见证了仙子过黄河登石龛的过程,不少狗跟在仙子身后叫唤,随着仙子登上石龛。等人们上去看时已经杳无声响,仙子、幼女和狗全都羽化升天了,众人惊叹不已。老妇人(仙子)大概是宋时人(960),一直到金朝(1115)算是老佛爷了,她的事迹无人不赞美称颂,许多老者都说如此仙迹应该记载流传下去。于是,孙贵出面牵头找工匠塑造法身,并求郝撰文要勒石为念。郝认为她的事情能代代相传至今,肯定不是一般人,也许就是古时的黄河仙子。老百姓有眼疾来此乞药,本来明明纸是空裹着的,祈祷后里面竟然有了药,吃下去病也就马上好了。郝季隆说他是如实记载,秉笔直书。为之辞曰:<br> 奇异之人变化无常,不能以凡人之心揣度,仙子身上好像长着翅膀一样会腾云驾雾,说羽化就羽化,说飞天就飞天,说神游就神游。她的风采举世罕见,天地有定数,她的神像不动,而精神(法力)却是无所不能的,老百姓只要诚心诚意地敬她,就不愁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仙子自己隐姓埋名不事声张,但其精神在人间却是不断弘扬广大,越传越远。黄河仙子文化似高山万古常青,如大河昼夜东流。<br></h3> <h3> 粗看上面文字说的都是曹仙媪成道和扶民济世之事,好像与黄河仙子关系不大,可仔细看碑文中有一句“抑昔之水仙也”。我们可以分析:文言文中“抑”字作连词或副词时有“相当于或是、还是”和"或许"、"也许"的意思;“昔”一般指过去,以前,古时的意思;“水”指黄河;“仙”指女仙、仙子。综合考虑,作者当时的本意应该是“以前的黄河女仙”、“古时的黄河仙子”这些含意。我们知道黄河仙子祠紧靠黄河的东岸,元代碑文是专记曹仙婆过黄河的故事,结合大宁“娘们俩个造人”的传说,可以推理“娘们俩个造人”和“曹仙婆之事”两个传说有关联的基础。也许因此,著名学者张大元教授认为:黄河仙子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李琳之教授也说:这个传说特异之处在于,女娲造人不再是一个人所为......是当时幸存人类集体完成的,但女人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李教授还自信地说:尽管县志和各种典籍中都见不到相关的记载,但我反复观察后,觉得这正可能是女娲、伏羲时代人们崇天观念的一种原始文化口传遗留。<br></h3> <h3> 2002年5月2日,杨迎琪老先生在临汾日报时代广场栏目发表了《黄河仙子传说》一文,第一次明确使用了"黄河仙子"的提法。</h3> <h3>四、黄河仙子的故事<br> 洪水泡天,生灵灭绝。女娲开始创世造人,大地派他的儿子黄山也去帮忙,二人想尽办法不能成功。玉帝着急让养女黄河仙子下凡助母一臂之力。黄河仙子、女娲以及黄山在大宁昕水河畔的芝麻滩,历尽千辛万苦终获成功。<br> 其间有乌蛇精专门捣乱破坏,黄河仙子的随身宝物“晶丝帕”被鸟蛇精偷走,黄山为保护仙子中了蛇毒,黄河仙子为救黄山上天找太上老君乞得灵药,尔后他们五战蛇精,共同战天斗地,扫除天灾人祸,一起启民济世,为人类生存和进步做了许多好事铸成大功。<br> 黄河仙子和黄山在共同的事业奋斗中结成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他们患难与共,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水土之恋故事。王母娘娘以天地有别,门户不当为由,怪罪他们触犯了天条,命令雷公电母击杀黄山,黄河仙子为救黄山,自己被雷电烧得面目全非。王母娘娘勃然大怒,下令将二人打入凡间,黄山在东岸大宁,黄河仙子在西岸延长,一条大河隔断情缘。<br> 二人在人间,历经苦难重续前情。王母娘娘获知后老羞成怒,派天兵天将捉拿黄山,令大力神把他捻成土面抛入黄河。黄山的躯体融入河水,从此,黄河由清变浊整日咆哮不止,涛浪之声直冲九霄惊动天宫。王母娘娘心慌害怕,赶紧派风神督促黄河仙子归天,黄河仙子闻知黄山遇难后悲愤欲绝,为守护黄山和人类宁肯坐化马斗关苦守黄河,也不去天庭享受神仙生活。<br></h3> <h3> 2007年李玉山老师首次把黄河仙子的传说编写成《黄河仙子传奇》2017年我也根据传说写了一本叫《大河古话》的书。因为大家的努力,黄河仙子传说终于由零碎的口口相传上升为有文字记载的,正式出版发行的文学作品。<br> 黄河仙子故事主要包括创世造人、水土之恋和惩恶扬善三大内容,是“源于传说,高于传说”的文学作品,黄河仙子是黄河儿女的化身,是以我县“娘们俩个造人”的神话传说和元代碑记“曹仙婆之事”为主要素材的民间传说集大成者。可以说黄河仙子是对我县民间传说的升华和传承。是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br></h3> <h3> 民间传说不是历史,但往往蕴含着历史的影子。大宁的许多传说和遗存比如:“风山”比如:“芝麻滩”比如:“人启地方”“石臼臼窑”“东关娘娘庙”“姚法师”“水漫县城”等等,如果把这些零碎的素材集中起来看,就能领略到上古时期大宁的辉煌。尤其是芝麻滩旧石器遗址和石臼臼窑遗址,无不佐证着母系社会这里曾是女娲部落生存活动的地方。无怪乎临汾文化名人杨迎琪先生,早年曾写了一篇《黄河仙子》的文章发表在临汾日报上,是他首次叫响了“黄河仙子”的大名。<br></h3> <h3> 五,凤在山中待时飞<br> 黄河仙子的故事产生和流传在我县,做为一个长期经济落后,资源匮乏的国家贫困县来说,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恩惠和馈赠吧,蕴含着天大的时代价值。<br> 1、是祖国神话宝库中的一朵稀有奇葩。<br>我国的创世造人传说。一是女娲抟土造人,二是女娲伏羲穿针成婚,三是诸神合力造人。若算上大宁传说就成了四种版本。“娘们两个造人”之说独树一帜,在中华神话宝库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神话宝库中的一朵奇葩。<br> 2、是黄河文化之魂的生动诠释。<br>“黄河仙子是水的化身,(黄河)生命之源,水善万物而不争。黄山是土的化身,(黄土高原)载物之基,土载千重而不却。我觉得这种精神是对黄河文化之魂的生动诠释。<br> 3、是历史研究潜在的有益辅料。<br>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有根之木,无字之书”,是镌刻在历史长河里的岁月密码,是人类未产生文字或虽有了文字却未能入书流传下来的口头文学,是研究探索真实历史的有益佐证资料。黄河仙子传说在当地有不少相关遗址,(芝麻滩古石器,翠微山新石器遗址)且大致与历史契合,应该说对历史研究具备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石器遗址密集地:乡宁茭蒿滩、吉县的柿子滩,人祖山、薛关中石器、永和下滩)<br> 4、是讲好黄河故事的现成素材。<br>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讲好黄河故事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黄河仙子文化在黄河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现成的、完整的黄河故事。<br> 5、是开发黄河文化旅游的稀有资源。<br>整个黄河自然景观成千上万,而与“母亲、摇篮、创世、造人”这些厚重历史关联、契合的人文资源并不多,黄河仙子传说有力地填补了这个空缺,对开发黄河旅游旗舰提供了绝好支持,其潜力和前景无可限量。<br> 6、是打造地方名片,促进经济发展的难得抓手。临汾市西山是贫困地区,大宁南有壶口,北有乾坤湾,若抓住全国唯一的黄河之主这个优势,占领根祖文化高地,集中力量打造黄河文化旅游航母,得天独厚。<br> 大宁人一定要认识和十分珍惜这个无形的宝藏,挖掘她,开发她,保护她,让她古为今用,尽快放射出绚丽的光华来!</h3> <h3> 欢迎批评指导<br> 再 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