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浦东十八镇,第一是周浦

风雨客

<p>  按照上海滩成陆年代的推演,一千三百年前的周浦地界应该还是一片汪洋,隋唐成陆后逐渐发展。原本上海地区的主河道吴淞江因泥沙淤积而不能通海商贸,在宋末时开始启用黄浦江进行海运贸易,于是黄浦江沿岸以及黄浦江支流地区开始了兴旺发达,周浦古镇就是其中的收益者之一。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得益于距离上海城区近、交通运输便利、周浦人勇于投资实业等原因,清末民初的周浦发展尤为迅猛,不仅是浦东地区的翘楚,即使在上海地区的古镇中也属前列。因此说,周浦的光耀,亮点在近代。</p><p><br></p><p> 纪 群 2020-5-29</p><p><br></p><p><br></p><p><br></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1、隋末唐初,由于长江夹带泥沙南下,在与东海交汇时沉积下来,逐渐的形成了现浦东南汇地块,而周浦则是南汇地区最早成陆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2、“周浦”的地名在南宋时已经出现,据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永定禅院在周浦村”,应该说八百多年前的周浦还是个因禅院而被记载的村落。<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3、“周浦镇”的名称正式出现是在明弘治年间,在《弘治上海县志》的地图上,已明确标有“周浦镇”的字样。1726年南汇县正式设置时,周浦已是南汇县的重镇。到了清代,浦东地区已成漕运重要枢纽,而周浦则有了“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之美誉。<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4、周浦有不少别称,如“储里”、“华谷里”、 “七家村”、“杜浦”等,而且每个别称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5、“储里”和“华谷里”的别称与南宋诗人储泳有关。储泳,字文卿,号华谷,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隐居于周浦村。储泳的诗流传极广,尤其是他的《思归》,至今还为人传颂。“客楼高处望,独立对斜晖。负郭有田在,故山何日归?秋深杨柳薄,水阔鹭鹚飞。风景正萧索,何堪闻捣衣。” <br>  储泳死后葬于周浦的汇龙桥南,因墓形似木鱼,故称“木鱼坟”。储诗的意境比较高雅,得到了后人推崇,由此“木鱼坟”经常有骚人墨客前来凭吊,还留下了很多佳作,其墓地也一直被列为古时的“周浦八景”之首。<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6、“七家村”别称是因为周浦成村时,只有“姚、平、沈、储、冯、居”七姓,故而得名。姚姓后人姚埙,明成化年间任大常寺卿对周浦的繁荣有很大贡献,据传他组织乡邻开挖 “义井”,解决居民饮水;集资兴建了周浦第一座石桥“积庆桥”,后又建造“永兴桥”。在周浦的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先有姚家亭,后有周浦镇”。<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7、“杜浦”是元代在周浦设置的盐场巡检司的用名(官名)。另外,相传德清主簿杜元方在周浦置有房产,他的侄孙杜尧夫住在周浦时,建尧夫桥,因此有“杜浦”之名。</p><p><br></p><p><br></p><p><br></p> 8、到了清雍正四年(1726年),当时的上海县划出长人乡与下沙盐场等地建立了南汇县。首任知县考虑到收粮方便,便在周浦设立了便民仓,每年的冬春之际派县官驻守周浦征收漕粮。由此起,周浦水域大小船只连绵数里,市河两岸茶馆酒肆、戏院赌场密布,周浦一下成了“街道回复”、“民居稠密”的“通邑巨镇”。<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9、清朝中叶,周浦成了南汇的经济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已有“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之誉。同治初年,太平军在周浦一带抗击“洋枪队”,英军破镇后大肆焚烧,周浦镇元气大伤。<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0、清末民初,因上海城区近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惠及近邻市区仅20公里的周浦,周浦有了新一轮的发展。清末文人秦锡田在《周浦塘棹歌》中这样描述:“黄埔分支周浦塘,一湾一曲一村庄。九十九曲到周浦,周浦东西街路长。”<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1、近代工业革命对周浦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恢复了明清期间的商业繁荣,而且周浦的近代工业发展也相当迅猛,在上海近郊的各大古镇中名列前茅。<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2、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是米粮行业,清末民初在惠南地区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胡三省的牌子,顾恒泰的银子。” “胡三省”和“顾恒泰”正是周浦古镇的两个最老的米行字号。<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3、清道光二年(1825年)开设的“良利堂”国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创建的“万新”酱园、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办的“三阳泰”南北货商号等等的兴起,使得周浦经济名列浦东地区十八镇之首名副其实。<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4、清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南洋劝业会展览,周浦产品在大会的评选中获金奖五个、优质奖十一个,充分体现了周浦古镇手工产品的生产水平。<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5、清末民初周浦镇的工厂企业发展迅速,“大中华火柴厂”、“中兴烟厂”、“福安烟厂”、“茂新纱厂”、“建南印刷厂”等等,正是这些传统手工艺和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周浦古镇在整个上海滩名声显赫,故有“小上海”之称。<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6、周浦古镇近代工业特点鲜明,除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的掀起之外,也涌现了不少名扬上海滩的实业家。<br>  胡簋铭,南汇坦直乡人,后迁居周浦。民国元年中学肄业后前往日本其父亲处学习实业(其父胡可贞在日本神户经商),回国后开始创办企业。1929年参与筹备中华火柴公司,并就任周浦中华火柴厂厂长。1937年上海沦陷,日军得知他懂日语、声望高,逼迫其出任周浦地区维持会长,胡坚决不从,悄然出走,隐居定海出家为僧,直到抗战胜利方才还俗回周浦。<br>  赵楚惟,字炳卿,周浦人。幼年就读于南汇县学,又就读于湖南岳阳书院,回沪后弃书经商。清末期间出任上海丰裕官银号帮办,后在考察游历日本期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成功后积极提倡发展实业,民国三年(1914年),创办 “周浦大明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周浦成为上海地区最早通电的古镇之一。<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7、据《周浦镇志》记载,清代周浦有八景之说,即:木鱼古冢、永定晨钟、姚桥望月、文阁听潮、生池鳞泳、杨桥海眼、火烧梅岭、罗汉青松等。可能是周浦发展得太快,问了很多老人,只能说出一个大概的地方,地是物非,八景之说只留在了故事里。<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8、川周路的4482号看上去颇有些历史感,走进一问这里就是早年的浙宁会馆,又称宁波会馆。<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9、清末的周浦,浙江宁波籍的商人颇多,于是由长泰丰席店店主周宝初发起兴建。浙宁会馆建造时占地0.60公顷,共有41间房,主建筑坐北朝南,以大殿为中心,配以门楼、戏台、庙宇式厢楼,整个建筑砖木结构、歇山灰瓦顶、方木弯椽、檐下斗拱、四周飞檐翘角。周浦镇的宁波籍商人每年在此聚会两次,公布会馆财务收支,联络乡人感情,共同进步发展。<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0、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艺术家傅雷先生自幼居住周浦镇北大街,求读于周浦镇小学。1927年赴法留学,1931年返回祖国。抗战期间,傅雷先生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文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傅雷先生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书记处书记等职,傅雷一生翻译外国文学名著33部,著译约500万字。傅雷旧居原名曹家厅,占地面积约752.88平方米,建筑面积559.9平方米。该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九架梁,悬山灰瓦顶,具有上海传统民居特色。<div>  周浦人记忆着傅雷,很多人也怀念着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文革初期,因不堪红卫兵的凌辱,在上海江苏路的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走前,给保姆留下了一个装入53.50元的小信封,写明是他们夫妻的火葬费。有朋友这样写道:傅雷夫妇的自尽,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优雅与温厚。<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21、周浦船厂街东南三公里左右有个牛桥村,牛桥村中的“东湖山庄”值得一去。据《黑桥苏氏族谱》记载,“东湖山庄”由苏澧芳(相传为苏东坡幼子苏过后裔),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兴建,迄今已有28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22、“东湖山庄”共三进,以堂为中心,配以厢房、厢楼、边厅、围屋等建筑。第一进为门屋,现仅存正中一间原建筑;第二进正面堂屋三间,是全宅的主体和核心;第三进为“赋月堂”。<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3、第二进、第三进堂屋两侧,原均有2层厢楼,现仅存赋月堂西侧上下4间,苏东坡第28世孙、清末秀才、傅雷启蒙老师、书法家苏局仙老人九十岁前就居住于此。<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4、周浦古镇多郎中,据记载宋末元初周浦地区就有郎中治病百家,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38年(1949年),周浦地区先后有97名中医开业行医,很早就有“周浦出郎中”之说。<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25、假如说上海的许多古镇老街或以早期的农耕文明繁衍生存、或以水乡的水路运输便利而经商贸易立身发展的话,周浦则是以清末民初近代工业的兴起而知名沪上的,因此说,周浦古镇更多了一些现代城市的元素。<div>  周浦的老街在改造,不知会是什么模样,有期待,更有担心……<br><div><br></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