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传奇 - 刘叙华老师和司徒芊老师的往事点滴

晓阳

<p>说明:此文是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刘叙华教授网上追思会上的书面发言。这个民间举办的追思会已于2020年5月31日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53人参加,他们是刘老师的亲友、同事,更多是学生。对于刘老师的思想人格、教学科研,另有多文描述,所以不在本文之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Where do I begin to tell the story of how great a love can b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The sweet love story that is older than the se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The simple truth about the love she brings to m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Where do I start?</p> <p><b>从哪儿开始呢?</b></p> <p>1994年10月20日,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刘叙华老师倒在了他的讲台上。从此,他再也没能回到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精力和聪明才智的课堂。</p><p><br></p><p>医生断言,刘老师的病好不了,也活不长。在随后的岁月中,刘老师失智、失能、失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那年,他刚刚五十七岁,深受学生爱戴,正是教学科研硕果累累的时候。一颗新星就此陨落。</p><p><br></p><p>对刘老师的妻子司徒芊老师来说,这不亚于晴天霹雳。命运一下子把她推到谷底。她绝望、她崩溃、她抱怨;她无奈、她无助、她手足无措。</p><p><br></p><p>然而,在不到五十岁的年龄,司徒老师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照顾刘老师,希望能再次点燃他生命的火花,带他回到这个家,回到他热爱的与热爱他的人们身边。</p><p><br></p><p>这是一个长达二十六年,准确地说,是九千三百三十五(9335)个日日夜夜的庄严的承诺。</p><p><br></p><p>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每一天对司徒老师来说,都是繁重而又重复的护理工作: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始终坚持每天扣背三次、擦身、按摩、泡手脚、刷牙,记护理日记,近万天中没有一天的空白,更不要说还曾经先后十余次住院了。她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全能护工,甚至学会了专业护士才能做的拔插气管和拔插胃管。</p><p><br></p><p>漫长的岁月中,可能刘老师也感受到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至少我们愿意相信是这样。他们一起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不但使刘老师的生命得以延续多年,而且最大限度的放慢了病情恶化的过程。多年下来,刘老师能保持皮肤光滑细腻,从未生过褥疮,甚至没有老年斑。</p><p><br></p><p>二十六年的心血,从积累的一百多本护理日记上可见一斑。它们记载了这9335天的每一个护理细节,每一个大小事件,情感经历,他们共同征途中的每一个艰难的更是坚实的脚印。</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With her first hello, she gave a meaning to this empty world of min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There’s never been another love another tim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he came into my life and made the living fin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he fills my heart; she fills my hear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With very special things, with angel’s songs, with wild imaginings.</p><p><br></p> <p><b>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b></p> <p>人生多艰,世事无常。对于疾病所带来的灾难性事件,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而病人亲属的应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其根源自然包括文化传统和道德约束,责任感和善良心等等。不可否认,婚姻关系的社会存在,以及其间共同生活所孕育的感情和亲情也交织在一起,在其中占有很大份量。对于后者,感情的深度,所持续的时间,无疑是相当重要的。</p><p><br></p><p>那么,刘老师与司徒老师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才会让对方的付出是如此的心甘情愿?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感情积淀,才会让他们的选择如此的坚贞不渝?当两个人的爱情篇章变成了一个人的艰难抉择时,司徒老师对这一份感情,又怎会如此的难以割舍?</p><p><br></p><p>对于这四十八年的婚姻生活,司徒老师思考良久后,回答则言简意赅:三观一致。所谓三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说起来很抽象,其实很简单,衡量的标准就是,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说到一起去,一拍即合;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没有顾虑,敞开心扉。</p><p><br></p><p>刘老师看重诚实守信的品质。他的家风是诚实第一,信守承诺第一。人做错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说假话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诚实是做人的根本。这一点不但是他们夫妻之间所共同坚守的,而且也要求孩子们做到。在工作上,实事求是更是科学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弄虚作假的事𣎴应该有生长的空间。在日常工作中,不论上课、开会,还是与朋友约会,他都严格守时。他说,守时是守诺的第一步。</p><p><br></p><p>感情的发展,往往来自于生活的细节,刘老师在家是个模范丈夫。平时,刘老师抢着做家务,什么活儿都干,只是为了让司徒老师歇一歇。司徒老师出差时,他一个人又管孩子又管家,从无怨言。在她回来之前,他忙碌着又做好吃的又打扫卫生,兴高采烈地欢迎妻子归来。司徒老师工作紧张睡不着觉,他也不睡觉,陪着她说话,减轻她的压力。</p><p><br></p><p>有一次,他们二人去商店给儿子买东西,东西还没买,放在司徒老师包里的五百元钱就被偷了,两人都很沮丧。当时刘老师正处于一次脑出血愈后,司徒老师怕他着急,趁他午睡之时,悄悄地去银行取了钱回来,再装成找到了的样子。结果被刘老师识破,他笑着说,你别骗我了,你这样为我着想,安慰我,我很感动。</p><p><br></p><p>刘老师有着丰富的情感,广博的知识,勤于更善于思考,而且极会表达,也包括情感的表达。二人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是海阔天空: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生活工作、社会家庭,他们无所不谈,特别是读书心得。刘老师可以大段地复述很多名著中的经典场景,背诵其中的名句。他的谈话特别有感染力,总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即便一时由于工作原因分居两地,他们也照样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往来频繁而热烈。</p><p><br></p><p>八三年底,司徒老师在美国凤凰城工作两个月,期间每周都会收到刘老师的来信。那时的长途电话费用高得吓人,而一封信从中国到美国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邮资也不便宜。要保证每周收到信,前一封还没收到,后一封就已经上路了。</p><p><br></p><p>八五年到八六年,这次是刘老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多。科研之余,他去“行万里路”,并在有限的时间里,专程去了凤凰城,去看两年前司徒老师上过课的教学楼,住过的房子,还有每天走过的路。我们见过了他在那里留下的很多照片,其中有的是特别在司徒老师曾经照过的位置上照的,感叹他的一往情深。我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临行前,司徒老师给他录了一盘录音带,每天说一段话,一共说了三十一段。刘老师在美期间天天听,每天一段,可以听一个月,以解相思之苦。他曾在给一位同学的信中表示,他“想妻子,想孩子”,希望早日团聚。一年的进修时间里,他寄出了五十封信,当然,也收到了五十封信。</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he fills my soul with so much lov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That anywhere I go, I’m never lonely, with her around,</p><p style="text-align: center;">Who could be lonely?</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reach for her hand; it’s always there.</p><p><br></p> <p><b>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b></p> <p>在那个转变了命运的日子之前,刘老师与司徒老师,这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伉俪情深,是我们大家亲眼所见,深深羡慕的。然而,相对于二十二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上天对他们的感情,给予了更长久的,可以说是残酷的考验。神奇的是,尽管刘老师失语失智,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依然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心灵沟通。他们不但保持了原有的感情,并且还使这段感情得以发展。</p><p><br></p><p>每一次司徒老师短暂地离开,刘老师都感觉得到,他会上火,继而发烧生病。一旦司徒老师回来,他的状况马上又会改善,并稳定下来。因为刘老师喜欢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司徒老师在繁重的护理工作之余苦练钢琴,就为了能亲手弹给刘老师听。</p><p><br></p><p>司徒老师说,她特别理解刘老师的顽强,是来源于他对亲情的眷恋,来源于他不愿离开这美好的世界,来源于舍不得丢下他深爱的亲人们。她还记得刘老师曾经生动地讲述过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故事,以及其中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刘老师就是这样的强者,病魔缠身,行为不能自主,他的表现却出奇的安静、顺从和配合,一如他健康时的善解人意,从不像其他同类病人那样闹人、折磨人。曾经有位同学说过司徒老师是天下最伟大的妻子,她却说刘老师是天下最好的病人,他在用唯一能做到的最后的体贴来照顾爱他的人,为他们减轻负担。</p><p><br></p><p>每天早上,司徒老师都会和刘老师说:“早上好,老刘!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咱们开始新的战斗,跟谁战斗?跟身上的病魔,咱们战斗一天,胜利一天!”然后,他们热烈地亲吻;“金山银山,一边啦扇着去!我谁也不要,就要老刘。下辈子、下下辈子,咱俩还做夫妻,还生两个好孩子!”每当听到这些,刘老师总是会露出灿烂的笑容。</p><p><br></p><p>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司徒老师的心情也逐渐平稳了下来,由被动无奈地接受变故变成了平和淡定地面对现实。她更坚定了信心,以她瘦弱的身躯,担起这个家的重任,共同面对灾难和挑战。再以后,她调整心态,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背诗词、学钢琴,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爱,伴随着坚韧耐心和吃苦耐劳一起,支撑着她从开始时的天塌地陷中重新站了起来。这一次,她站得更直更稳,还带着病中的刘老师,把艰难的日子过成了幸福的日子。不但使自己从中得到了心灵上的收获与成长,并且使他们之间的爱情得以继续发展,历久弥新。</p><p><br></p><p>2014年,在刘老师病倒二十年之际,司徒老师自己作词作曲,为刘老师写了一首歌,叫“老伴”。每次唱起来都是泪流满面,而刘老师会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他一定是听懂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没有豪华的婚礼,我们依然信守承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没有奢华的生活,我们依然十分快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伴儿啊,老伴儿,你可曾记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荫大道旁,初次相识的小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浪漫季节里,写在烟盒上的情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难岁月中,筒子楼里吃的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曙光初放时,孩儿降生带来的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伴儿,你可曾知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幼苗,已长成大树带小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桃李,正芬芳着世界在各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朋友,帮咱们把难关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事业,蓬勃发展有进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伴儿,你就放心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年过去,你在家在就是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年再来,我会依然把你照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云变幻,变不了你我情愫,</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岁月沧桑,你的爱在我心中永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什么是“无悔”的人生?那就是,如果人生能够再次选择,你依然不会改变你的所选。相信再给司徒老师一次选择,她的选择依然如故;如果再给她二十六年,她还是会一如既往,而且会把日子过得更精彩,因为只要有刘老师在,她就never lonely。这就是她所说的“无怨无悔”。</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How long does it las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Can love be measured by the hours in a day?</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have no answers now but this much I can say,</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know I’ll need her till the stars all burn away,</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nd she’ll be there.</p><p><br></p> <p><b>我之所想</b></p> <p>首先说明,以上所有材料都来自于司徒老师,甚至很多都是她的原话。</p><p><br></p><p>从决定写此文开始,到收到司徒老师的第一批材料之前,我采访了周围若干亲人朋友,与大家一起讨论各人亲历的和所见所闻的类似故事,在灾难面前可能做出的选择,以及对他人选择的理解。客观地讲,每件事、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环境、经历、观念、视角、个性和现状,因而也有各种不同的选择,作为旁观者,不能一概而论地评价。</p><p><br></p><p>再者,九三年我离开以后,对这二位老师在这二十六年中的生活所知不多,仅凭以前的印象,可以隐约地感觉到他们的故事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可又不太说得出来,到底有没有,是什么。这时,我收到了司徒老师的第一批材料,主要是关于这二十六年生活的状态和对生活的理解。我流着泪读完那些材料,既为他们坚韧顽强的意志所震撼,又被他们相知相恋的爱情所感动。</p><p><br></p><p>印象最深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司徒老师在三种状态之间的提升。从开始被动地接受现实,煎熬着度过每一天;到一切认命,放弃抱怨,护理归结为责任,习惯形成了自然;最后到把照顾刘老师当作自己后半生的事业,主动给每一天的生活赋予快乐,并和刘老师一起愉悦地享受这样的生活。这其中的辛苦甘甜,超过了我所有的想象,也超越了我读过的各种文学作品的描述。坦率地说,如果这是别人讲给我的故事,也许我不会相信。</p><p><br></p><p>与大多数人一样,从我的角度看,这二十六年里,“苦”应该是主线,各人的不同点只在于,抽象地说是哪些方面苦,具体地说是什么时候苦。司徒老师在给我的第一批八页纸的材料中,只用了不到半页来简单说明了一下刘老师刚病倒后她绝望的状态,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他们每天的生活,心灵上的沟通,还有来自亲朋的帮助。我当时的理解是,她重在强调正面积极的内容,有意没多谈及自己所经历的困境,而我考虑的是,困境才符合大众的理解和想象。于是,我再次请求司徒老师谈谈关于困境的经历。这次她只讲了多一点点开始阶段的细节,仍然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自己心理状况得到改善以后整个日常生活状况的改善,并特别感恩两任保姆和二弟的帮助。我忽然明白了,其实,多年后经过了灵魂的升华和再造,在她心里,那些苦和累都已经消失殆尽,无迹可寻。</p><p><br></p><p>为了了解是什么样的情感为这二十六年打下了如此坚实的基础,这次我也向司徒老师要了关于他们婚姻的前二十二年的材料。读完了司徒老师的所有材料,一个词开始清晰而又长久地显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灵魂伴侣(soulmate)”。是啊!对于这个曾经是既抽象又带有幻想色彩的词,我们何曾有过真正的理解呢?同时,我也开始怀疑自己,并深深地感到描述这样生动而丰富的生命,是我力所不及的,甚至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就如同一个拙劣的画师把一个人的影子描绘在墙上。</p><p><br></p><p>司徒老师在回复中娓娓道来:“生命的长河像涓涓溪流,撷取其中任何一朵浪花,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它是绵绵不断地、长久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里,我只能试着写下在这晶莹的浪花里耀眼的点滴:</p><p><br></p><p>首先是爱的力量。刘老师一生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热爱学生,也热爱家人。爱意味着付出,全心全意的付出,义无反顾,不求回报的付出,也因此而无怨无悔。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sorry。为所爱之人和所爱之事付出爱就是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物理上的间隔,不是语言上的阻碍,甚至不是阴阳两界,而是咫尺天涯。</p><p><br></p><p>其次,幸福是一种选择。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古往今来,对于生活之艰难,描述的多是无奈,似乎接受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抗拒明显没有用。难道只存在这样两种选择吗?司徒老师用了二十六年的时间告诉我们,生命中你永远有选择,并且还有第三种选择:在付出中体验快乐,在奉献中升华心灵。</p><p><br></p><p>最后是人生的信念和坚持。刘老师既有似水的柔情,又有铮铮的铁骨,他追求真理,嫉恶如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陋室而怀天下,淡名利而求高远,殚精竭虑教书,以身作则育人,始终把传道与授业解惑一起作为己任,追求为师者的最高境界。在这个纷纭复杂的世界上,他们选择纯洁淡定地活着,不为污浊所动,不屑随波逐流,始终坚守着正直高尚的品格,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追求,是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典范</p><p><br></p><p>纵观所见所闻,他们的故事是非常特别的一个,它就像是一个传奇。可是,它又不是一个传奇,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中间,我们大家都亲眼目睹,都是当事人。主人公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就是真实的人所面对的真实的人生。它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神一样的存在,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神一样存在的人都经历了怎样的一个从人到神的过程。从中我们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去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个世界;让传奇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传奇得以传颂。</p><p><br></p><p>这,就是他们生命的意义,是他们赠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这也可以是我们生命的意义。</p><p><br></p><p>一个星期以来一直沉浸在感叹、感动和思考之中。感叹于刘老师和司徒老师如何在这茫茫人海中相遇相恋;感动于他们的相知相许;更感恩于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思考人生,净化灵魂。</p><p><br></p><p>感谢刘叙华老师和司徒芊老师,引领着我们开始这段传奇:</p><p><br></p><p>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