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朗月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大生产,才是战胜资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只有用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和小资产阶级生产,才能是战胜资产阶级所必需的力量和最大泉源,才能是这种胜利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br>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r> <font color="#ed2308"> <b style="">普通劳动者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劳动者占有并管理社会生产,只有通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劳动者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劳动者=所有者=管理者),才能最终占有和支配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劳动者平等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践行“巴黎公社原则”。</b></font><br> <b>上述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观点,说明了我们只有用社会主义大生产的生产方式,才能最终战胜资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在劳动者平等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践行巴黎公社原则,实现劳动者、所有者和管理者三同一关系,最终占有和支配劳动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b><br> 社会主义大生产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社会化大生产方式。<br> 就其生产力层面来说:它是社会化的大生产,是同“小农经济”那样的小生产相对立的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在这种大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大和加强。组织生产的范围(共同劳动范围)从整个社会的各个局部日益发展到整个社会,以致最终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进行高度分工协作,组织起生产来。经济体制将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化。<br> 就其生产关系层面来说:通过实现劳动者、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三同一关系,最终占有和支配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通过践行巴黎公社原则,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有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div> <b>这要求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b><div><b> 表现在质上:要求“劳动者=所有者=管理者”;</b></div><div><b> 表现在量上:要求“共同劳动范围=共同占有范围=共同管理范围”。</b></div><div> 具体展开为以下三个环节:<br><font color="#ed2308">  体现在占有环节,是使劳动力的占有者即劳动者同时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共同占有的范围则依据共同劳动范围来确定;<br>  体现在分工环节,是使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同时参与管理劳动,使从事管理劳动的劳动者即管理者同时参加生产劳动,即实行“鞍钢宪法”;<br>  体现在分配环节,是实行建立在分配低薪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制度,即实行管理者薪金同(生产)劳动者(即直接生产者)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基础上(管理者薪金和工人工资数量总体比例为1:1)的按劳分配制度。</font><br> 我们联系当今我国的生产力社会化状况——只是在社会的各个局部组织生产,这就决定了我们目前应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同时,这要求我们把市场主体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我国公有制的现实形态按照生产力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应为:<br> 一、劳动者个体所有制(无剥削无雇佣劳动)<br> 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内部:劳动者=所有者=管理者)<br> 随着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最终实现公有制的单一形式——劳动者国家所有制。<br> 那么当前的国有企业,本质是受中共领导的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资本所有制企业。它的历史使命应该是:<br> 一、获取剩余价值,主要用于支持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br> 二、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逐步把竞争性领域让给集体企业,主要出现在不追求利润目标的公共服务领域。<br>这样,就形成<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布局:基础是国企,主体为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企业,补充是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企业</b>,最终把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在公有制的不同现实形态上。<br> <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在经济基础上必须坚持用公有制的不同现实实现形态来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向私有制倒退。</b><br> 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达到!根据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把市场化和集体化结合起来,把市场主体建立公有制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整布局是以国企为基础,劳动者集体经济为主体,劳动者个体经济补充。践行巴黎公社原则,在企业内部全面实行鞍钢宪法和建立在管理干部薪金向工人工资水平看齐基础上(即“低薪制”)的按劳分配制度。<br><br></div><div>————————<br> 下面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b>劳动者者集体所有制企业制度</b>”:<br>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劳动者自己占有并管理社会生产,以实现劳动者、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三者同一关系——即劳动者既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又是共同管理者,从而最终占有和支配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劳动者共同平等分享企业利润)。这就要求,在劳动者平等共同占有的基础上,践行“巴黎公社原则”。<br> 具体来说,在采用股份制的条件下,在企业全员平等持股的基础上,实行“鞍钢宪法”,实行建立在“低薪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制度。<br> 在这里,低薪制是指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薪金向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工资水平看齐(二者总体比例为1:1)基础上的分配制度。鞍钢宪法主要是“工人参与管理,干部参加生产劳动”,“两参一改三结合”等。<br>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表现在质上,要求“劳动者=所有者=管理者”;表现在量上,要求“共同劳动范围=共同占有范围=共同管理范围”。当前生产力社会化水平(取决于共同劳动范围),决定了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采用劳动者集体所有制这种公有制形式。据此,制定出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企业制度如下:<br><br><b>一、股权制度</b><br>1、企业采用股份制,实行全员平等持股制度。全体员工必须平等持有企业股份,即人均持股比例相等。<br>2、持股员工必须在企业工作。持股但不在企业工作的员工,企业要求其必须退股;或者由该员工与企业达成一致,将其所持股资转为银行贷款,到期由企业偿还本息。<br>3、企业建立初期,员工所持股份可能不均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依据多数员工所持股份状况设定配股上限,通过多次增资扩股,最终达到企业员工平等持股目标。<br>4、新进员工可以申购企业股份。新进员工因其使用属于企业其他员工的股份(所对应的生产资料)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在企业工作满一定年限后,企业免费为其配股,配股数量视企业盈利和新进员工本人工作业绩和表现而定;新进员工获得配股后,通过参与多次增资扩股最终达到与企业其他员工人均持股比例相等目标。<br>5、企业员工入股和退股自由。企业员工辞职,则必须退出其所持有股份,由企业审核通过其辞职和退股申请,发给其应得股资。企业员工辞职,愿意将股资投资于企业,则该股资转为银行贷款,到期由企业偿还本息。<br><br><b>二、劳动制度</b><br>6、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制度。全体员工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这里的生产劳动是指一切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br>7、企业定期举办劳动技能培训,全体员工必须通过劳动技能考核才能上岗。<br>8、从事生产劳动的员工,必须参与企业各级管理工作。<br>具体要求,从事生产劳动的所有员工,必须通过管理技能培训考核进入企业建立的“参与管理工作人员备选名单”(以下简称“备选名单”)。企业定期从“备选名单”中选举产生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同时从“备选名单”中随机抽取分配一定数量的员工参与企业各级管理工作。<br>9、从“备选名单”随机抽取分配来的参与管理工作的员工数量,不低于同级从“备选名单”选举出来的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的数量。<br>10、经企业全员从“备选名单”选举出来的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其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不低于其总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从“备选名单”中随机抽取分配来的参与管理工作的员工,在参与管理工作的同时,同样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其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同样不低于其总工作时间的三分之一。<br><h5> 在这里,把从事生产劳动的员工分为两类:一是进入“备选名单”但暂未参加管理工作单纯从事生产劳动的员工,简称“纯工”;二是进入“备选名单”并已参加管理工作且必须参加生产劳动的员工,简称“兼工”。</h5><br><b>三、管理制度</b><br>11、企业实行全员管理制度。全体员工必须参加管理工作。这里的管理工作是指一切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br><h5> 依据产生方式不同,具体分为两种:经企业全员从“备选名单”选举出来的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简称“选管”)和从“备选名单”随机抽取分配来的参与管理工作的员工(简称“配管”)。</h5>12、企业定期举办管理技能培训,全体员工必须通过管理技能考核。<br>13、企业定期从进入“备选名单”的员工中选举产生各级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并且可以随时撤换;定期从进入“备选名单”的员工中随机抽取分配员工参与管理工作,同样可以随时撤换。“配管”数量不低于同级“选管”数量。<br>14、从“备选名单”中选举出来的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必须同从“备选名单”随机抽取分配来的员工共同进行管理工作,决策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br><br><b>四、分配制度</b><br>15、企业实行从事管理工作的所得薪金向从事生产劳动的所得工资看齐(比例为1:1)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制度。<br>16、企业员工收入由工薪(工资和薪金)以及企业利润等项构成。从事生产劳动获得工资,从事管理工作获得薪金。薪金数量以工资数量为参照制定,二者比例总体为1:1。<br>17、企业利润实行按资分配制度,员工依据其持股比例进行利润分配。具体为,未达到人均持股比例相等时,人均获得利润不相等;在达到人均持股比例相等时,人均获得利润相等。<br><br>18、企业利润主要用于全体员工增资扩股。在企业全体员工人均持股比例不相等的情况下,必须在多次增资扩股过程中,依据多数员工持股状况设定配股上限,实现企业全员人均持股相等这一目标。在达到此目标后,按照发展及生活需要,决定用于增资扩股的资金在总利润中的比例。<br>19、企业自行决定投资和福利分配等事宜。<br><br>————————<br><h5>注:以上,我们在占有环节强调企业全员平等共同持有企业股份;在分工环节强调全员劳动和全员管理;在分配环节强调管理劳动所得薪金向生产劳动所得工资看齐(二者比例为1:1),并在此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特别是在分工环节,我们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通过劳动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考核;通过建立“参与管理工作人员备选名单”制度,不但从该名单中选举产生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选管”),而且同时要求从该名单中随机抽取分配不低于同级“选管”数量的“配管”共同参与管理工作,以防止管理者的异化变质;同时,确定实行建立在“低薪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制度,从而保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发生蜕变。</h5></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