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 原庆新

老农民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家住在黄河故道,那里盛产红薯,在那闹饥荒的年代,红薯成了我们的主粮。</span></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多少年过去了,啥事都忘的差不多了,唯有栽红薯时人们爽朗的笑声,依然回响在耳旁,还有老队长的训话,是那么的响亮:高中生,干啥啥不中,让你栽红薯,你栽个倒栽葱!</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从此后我们小学生跟贫下中农努力学习,学会了栽红薯。经过一系列的翻秧、除草,红薯根儿上慢慢都鼓起个大土堆。</b></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上学的时候,到了秋天,学校放秋假,一放都是两个月。该刨红薯了,小孩子拿镰刀在前边把红薯秧割掉,后边大人用锄刨红薯。唉吆,红薯浑身是宝啊,红薯叶,摘到家可以包菜包,红薯秧晒干磨成粉可以喂猪,至于红薯嘛,用处更大了,这是后话。队长和会计会根据每家劳动的工分,有时是按人口,分给各家各户。每当分红薯的那天,是我们最高兴的一天,干了一年了,终于有了回报。分红薯的时候,大家都竖着耳朵等听队长扯着嗓子吆喝自己的名字:王老三,120斤,马老六160斤……麻嫂终于等到吆喝她的名字――大家都不喊她大名,习惯了喊她麻嫂,她脸上因为小时候出天花,没有钱治病,长了一脸麻子。“麻嫂――二百斤”队长故意扯长嗓子,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麻嫂,你二百斤呀?怎么吃那么肥呢?是不是偷吃队里的红薯了?哈哈哈”麻嫂辈儿长,都爱跟她开玩笑,也不论辈分,都叫她麻嫂,这时,麻嫂就当真不当假的,多拿几块红薯放到她分的红薯堆上,嘴里嘟囔着“就拿了,我叫你们说,哈哈哈”,其实,她多拿也没一个人提意见的。</b></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说起麻嫂,大家都照顾她娘儿四个,还是在三年困难时期,麻嫂的丈夫因为饿的很了,在春天的时候,下到红薯窖里,看看是否有烂红薯,结果一下去就没出来,里边因为没有氧气而一命归西,留下三个孩子,大的才四岁,麻嫂很有骨气,硬是自己扛起了养孩子的重任。</b></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因为那时候没有肥料,麦季收的麦子每亩就二百多斤,等交过公粮以后,所剩 无几,每家只能分几十斤,放到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白馍。</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时就显出了红薯的优势,它不嫌土贫,也不需要什么肥料,就是人们烧锅的草木灰,每棵红薯一把灰就可以,它对土地没有任何要求,只管努力的生长,努力的下蛋,一棵红薯有的都结二十多斤,平均每棵红薯十几斤,记得有一棵特别大的红薯,队长专门用称称了称,好家伙――三十五斤,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红薯。</b></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上边说过了,红薯的用处多了,真的。你看:它可以煮,蒸,馏着吃,还可以用插床插成丝蒸蒸菜,还可以插成片晒干,磨成面,蒸馍,做饸饹条等等。</b></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对了,把最主要的忘说了,把红薯磨成沫,用大箩过滤后,经过沉淀,可用一块大纱布把沉淀到缸底下的粉芡兜起来,等芡个干了,可以用粉芡做成粉条,粉皮,凉粉。还可以用芡和粉条做成皮馇,你可别小看这些,大人都是用这些东西换钱把我们养大的啊!</b></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听我妈说有一年我们这个地方遭到了蝗虫灾害,蝗虫所到之处,颗粒无收,只有红薯和花生,生长在地下,蝗虫只能吃它们的叶子,红薯和花生它们是吃不到的。所以,那年,虽然有灾害,黄河故道种红薯和花生的地方却受影响不大,因此,也成就了不少姻缘。因为原来西边好地上的女孩,是不嫁到俺沙地上来的,老是嘲笑俺这里的人:沙窝里,谁嫁那呀,一年多吃半个坯!可是这一年,她们都把门槛降低了,饿的不得了了,不够年龄都嫁了过来,因而没有再挨饿。</b></p><p><br></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红薯,看起来不起眼,承载了那个特殊年代多少人的希望,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啊!</b></p> <p><br></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现在条件好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红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了人们希罕的食物,只有在尝鲜的情况下才吃一次,吃着那烤红薯,就想起了妈妈的味道,余味绕舌,三日不绝。</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它就像麻嫂那样平凡,为饥饿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默默奉献,不求索取,不求回报……</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作者简介:原庆新,东屯镇西屯村人,高中毕业,自由职业,从小爱好文学,小说《后娘》曾荣登《新乡日报》、文章常见于《平原晚报》、《故道文苑》、《今日头条》及其他网络平台。座右铭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