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门街纪事(之四)---炮台上那棵老黄桷树

普尔达正

<p>合江门码头坡高路陡,从上到下全是石阶梯。小时候我们在河边从下往上看,觉得好高啊,简直就是天梯!</p><p><br></p><p>因此我们从河边上来时,曾经无数次数过石阶有多少梯,想证明自己爬坡的厉害。可到底有多少梯,现在忘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想不起来了。</p><p><br></p><p>枯水期的合江门码头确实很高,大约有二三十米,石梯一通到顶,至少有一百多个阶梯。</p><p><br></p><p>到夏天,水位会提高十米左右,一般年景都是这样。如果水再涨高几米,就会漫上一个平台。</p><p><br></p><p>这个平台是整个码头上唯一最平最宽的地方。平台是人工用条石从斜坡上砌起来的,一个似船头样的尖角,朝向两合水方向。平台前方和右侧部分高出其它台阶有四,五米,整个平台大约有一百平方米左右,人们称呼这个条石砌成的平台叫:炮台!</p><p><br></p> <p><br></p><p>这个平台为什么被叫做"炮台",我不知道它的来历,手中也没有可查考的史志资料。只能推测也许是人们随口给它取的名字,也许历史上这里真的安放过一座大炮?</p><p><br></p><p>炮台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战争。如果历史上曾经真有这么一座大炮,在此当道之处扼守长江之头,在过去那年月一定是威风凛凛,威震八方!</p><p><br></p><p>由于这个平台正在码头阶梯差不多一半的位置,上坡走累了的人多数会在这里歇歇脚。但吸引人们在这里歇脚更重要的因素,是炮台上有一棵又大又粗,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老黄桷树。</p><p><br></p> <p><br></p><p>黄桷树长在炮台后面部分一个条石砌成的长方形小石台上,石台高约一米多,长有三,四米,宽有二,三米。粗大的黄桷树根盘绕在这个小石台周围,上上下下纵横交错,树根起伏凹凸,经过人们长期的攀爬踩踏,表皮已经光滑发亮,正好成为供人们歇息的天然坐位。</p><p><br></p><p>扎根在这石台缝隙里的这棵黄桷树,似乎营养极其充足。这棵老黄桷树高有十余米,树干粗大,要三,四个大人拉手才能合抱。从树身三四米高处,枝干向四面八方撑开,形成一个巨大的绿色伞盖,面积有上百平方米。</p><p><br></p><p>这个伞盖向左覆盖了炮台的大部分,向右覆盖了通向白沙湾囤船的石阶梯。老黄桷树无论冬夏都是一片绿色浓荫,几百米以外就可以看到。</p><p><br></p><p>老黄桷树很远就能被人看见,不仅因为它又高又大,还因为它是合江门码头上唯一的绿荫。</p><p><br></p> <p><br></p><p>说起这棵老黄桷树,那可是合江街及码头周边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图腾!他们任何时候想起自己的住家,或向别人介绍自己居住的环境方位标志时,都会想起这棵老黄桷树。如果打个比方,老黄桷树的地位在合江街和码头周围的人心里,有点相当于山西移民心中,洪洞县那棵老槐树。</p><p><br></p><p>它也是所有到合江门码头乘过船的客人们一见难忘的永远记忆!</p><p><br></p><p>炮台和老黄桷树提供了能为人遮阳挡雨的休憩之地,所以一年四季树下少不了来来往往的行人在此休息。尤其到了夏天,树下有卖香烟瓜子,甘蔗凉水等食物的小摊,还有摆小人书的书摊,等船的人在此一边纳凉,一边看书混时间;码头搬运工扛着或挑着一袋袋货物经过时会在这里驻足歇息;到岸的行人则经此匆匆而过。</p><p><br></p><p>炮台上整天都人气旺盛,热热闹闹。</p><p><br></p><p>那时候,城里活动场所很少,全宜宾市都只有翠屏山下那一个人民广场。合江门码头有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场所,自然成了方圆几百米内孩子们的游乐场。</p><p><br></p><p>一到放学或星期天,成群结队的孩子到码头上踩水,撮鱼虾,游泳,跑猫儿(捉迷藏)玩得不亦乐乎。玩累了,就到黄桷树下歇凉。如果谁身上带着两分钱,就可以租一本小人书,小伙伴们拿到书,马上就勾肩搭背围成一团打伙看起来。这时候,黄桷树在小石台上盘绕的树根就是最抢手的坐位。</p><p><br></p><p>几个小伙伴打伙看一本小人书的景象,在炮台上到处都可以见到。由于周边的孩子们经常都到这里耍,时间长了,彼此都知道各人住家的地点,成了熟人。有的还成了伙在一起耍的好朋友。</p><p><br></p><p>到了涨水的时候,看涨水帶纳凉的人们一拨拨相约而来,老老少少都有。炮台上,黄桷树下连晚上都是人来人往,人声鼎沸。</p><p><br></p><p>大黄桷树为孩子们提供乐趣的季节不止夏天。每到春天开始发新芽的时候,树上的枝条上就绽放出一个个像花苞的嫩芽,我们叫它是:黄桷泡儿。</p> <p><br></p><p>把黄桷泡儿摘下来,剥开嫩芽,叶子与叶子之间有一块小小的膜片,放进嘴里轻轻一咬,一股酸咪咪的,有点苦涩又带点腥气和甜味的怪味道立刻充满口腔,顿时唾液分泌能力大爆发。嚼几下吐出来,感觉味道好极了。</p><p><br></p><p>知道了黄桷泡儿可以吃,每到黄桷树发芽的时候孩子们就伙起一路去摘。去得早的爬上树很快把矮处的摘了,去得迟的不敢爬到太高的地方,就找来一根长竹竿,用麻绳在杆子顶端结个套,像夏天套蜻蜓那样,把黄桷泡儿扯下来。当然,也有不讲理的就用竹杆乱打一阵,把黄桷泡儿打到地下再捡起来!,</p> <p><br></p><p>当把黄桷泡儿吃到嘴里的时候,大家一边吃,一边吐,一边笑。那场景,现在想起来真是稀奇又古怪。</p><p><br></p><p>在这里耍得熟悉了,黄桷树下不仅是孩子们的乐园,它还成了一些孩子的避难所。当做错了事担心被家长责备,收拾;或者在家里做错了事挨了家长打,一些孩子就跑到河边黄桷树周围耍着拖延时间或躲避。家长在亲戚朋友家找不到孩子,有时候到黄桷树下来找,往往就找到了。</p><p><br></p><p>时间长了,这里也成了家长找孩子必到的地方。</p><p><br></p><p>这棵老黄桷树,不知见证了多少代少年人的成长,中年人的艰辛,老年人的寂寞!</p><p><br></p><p>与老黄桷树有过交集的人们,也在心中留下了各自的故事和回忆!</p><p><br></p><p>我记不清是70年代未还是80年代初了,有一天晚上刮大风下大雨还打大雷。第二天听说大黄桷树被劈成了两半。我跑下河去看,大树覆盖石梯那一边果然垮了一半下来,剰下的一半树子顿时显得单薄起来。</p> <p><br></p><p>我以为这棵树受此一劫,可能会慢慢死去。没想到几年以后它的枝叶又慢慢恢复了一些,只是永远也比不上从前的宏大伟岸了。</p><p><br></p><p>2000年合江门码头改造为广场,我记得,大黄桷树先是受到了保护,依然在通向河边的一个涵洞石梯旁屹立着(也许被移动过)。过了几年广场再次改造,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p><p><br></p><p>但是,仿佛已经成了一个传奇,合江门码头炮台上这棵黄桷树,它至今还活在所有曾经看见过它的人心里,随时准备着唤醒你的记忆!</p><p><br></p><p>它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本领,我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