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初夏时节,校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学无止境,虽然学校已经复学复课,但我们教师也没有停下线上学习的脚步,这次我们走进了齐华备课室,又一次聆听了数学王子张齐华的线上讲座。</p> <p> 在这次讲座中,张老师引领着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一是如何从微观层面深入的挖掘和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二是如何从中观层面构建学习力生长课堂;三是如何从宏观层面把握全景数学结构。</p> <p> 张老师结合《年 月 日》这一课例,从教材速览、教学建议和要点回顾三个方面展开了今天的讲解。</p> <p> 张老师先介绍了苏教版、人教版和北师版三个版本的教材《年月日》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特点。</p> <p> 三个版本的编排线索是相似的,都是提供观察材料(年历表),让孩子们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对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大月小月等内容形成初始的认识和感受。不过因为不同版本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差异,所以选择的年历表素材并不完全一样。</p> <p> 接着,张老师分别介绍了《年月日》这一课时的五个经典课堂版本的路径和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引领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p><p> 第一种经典课堂版本是“观察归纳”型,苏教版、人教版、北师版三个版本的教学思路都选择了这个版本。基本路径是教师先提供观察材料,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知识点,最后再记忆拓展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侧重于知识的获取,整节课学生的学习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按老师要求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被动参与的局面。</p> <p> 第二种课堂版本是“任务驱动”型。这种类型的课受到很多老师的认可,基本路径是首先呈现驱动思维的任务,接着由学生主动探究,分享交流探究成果,最后引导学生质疑和完善。在这种课型中,虽然孩子的探究欲望被任务驱动,但是整体上这些情景仍然存在一些人为的刻意,在真实生活中通常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p> <p> 第三种版本是“先学后教”型。顾名思义,在这种课型中,学生提前带着任务单展开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教学。基本路径是前置学习,然后引导学生组内分享,相互补充交流,再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因为孩子独立的学习往往缺乏有序性和结构化,所以最后还要由老师引领进行结构梳理。这种课型中,孩子们的研究非常充分,往往能超乎想象的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探究发现。而且这种课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也会促进多元化的知识建构。</p> <p> 第四种版本是“提问解惑”型。课标新四能强调,要重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也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包含着一种创造性,也包含着对问题的洞察和洞见。</p><p> 在这种版本里,张老师认为基于经验分享后的提问才是真正的提问。学生经验分享以后,原有的经验和新的材料之间会产生一个断层,这个时候提出的问题,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发新一轮的研究,是最为合适的提出问题的时机。而从学生的困惑点、迷惑点来展开学习,学生更有思考的动力。同时,张老师也提醒教师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展开排序整理才能开始后面的教学。</p> <p> 第五种版本是“类比建构”型,这种版本首先通过温故和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对整个类比和建构定个锚桩,在此基础上,通过合适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和研究,最后再质疑完善,进而获得整个知识建构的联系。这种版本能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把握。</p> <p> 最后张老师又对这五种版本进行了一个梳理和点评,每种版本都各有千秋,有它的侧重点,没有必要分个高低,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版本,同时也可以取长补短,将几个版本融合到一起。</p> <p> 这次的线上学习很快结束了,但是重塑认知、重建课堂的路途才刚刚开始。朱永新教授说,谁站在讲台上,谁就决定着教育的品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我们才能更好的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