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首座 建筑精品——程氏节孝坊

南国风

<p>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称它为牌楼。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历史源远流长,它起于周朝,最早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称“衡门”,唐代城用墙围起,坊墙中央的门称为坊门,牌坊流行于宋代而盛行于清朝。牌坊从建筑样式和风格大体可分南、北两派。南派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雅气十足;北派牌坊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凝重粗犷。按材质可分为石坊、砖坊、木坊。按功能分牌坊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主要起着褒奖、纪念、标识等作用。古时立牌坊是件隆重的事,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才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贞节坊、仁善坊、功德坊更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后逐级呈报,由皇帝审查恩准。建造规格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能建“六柱五间十一楼”,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雕刻的各种图案花纹,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我国著名的牌坊有:山东淄博桓台“四世宫保”牌坊、昌平十三陵牌楼、安徽歙县棠樾牌坊群、湖北均县武当山的“治世玄岳”坊、戚继光牌坊、浙江东阳卢宅牌坊等。</p> <p>节孝坊是古牌坊的一种,是为表彰妇女忠孝而建的牌坊,流行于宋朝,盛行于清朝。</p> <p>据公开的县文化保护名录资料,开化现有节孝坊4座,分别为池淮余田畈程氏节孝坊、桐村王畈林氏节孝坊、音坑汶川口杨氏节孝坊和杨林川南胡氏节孝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当属池淮镇余田畈程氏节孝坊。</p> <p>程氏节孝坊,坐落于开化县池淮镇余田畈村的村口。</p> <h5>(图为杨林川南胡氏节孝坊)</h5> <p>该牌坊始建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距今 196年。位于村田畈的中央,四周均为稻田,牌坊前有一条石头彻成的水渠,农业耕作道路沿水渠并行延伸。牌坊坐北朝南,是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砖制的牌楼,建筑风格为砖彻顺缝歇山式楼顶,层层叠涩挑檐,四角飞翘,牌坊明间宽4.2米,次间宽1.8米,整座牌坊楼面有阴阳合瓦且有瓦当,楼身和梁枋采用浮雕工艺镌刻山水、人物、鸟兽、花草等精美的砖雕图案,雕工精美、细腻,栩栩如生,左右各镶条型青石,牌坊上端刻有皇帝钦点“圣旨”二字,两条石龙及瑞兽守护两边。牌坊中端刻有石花篮,托“故儒张永佐之妻程氏”和一块书写着“节孝坊”青石板,落有“大清道光乙酉年”款。牌坊用料考究,采用优良的青砖和青石,雕刻细腻,手法精美;浮雕图案精美;石刻字迹清晰,建筑精美,堪称为开化古牌坊建筑的精品。</p> <p>透过近200年的坊门,看尽人间繁华和苍桑。</p> <p>洗尽铅华,历尽苍桑,牌坊挑檐依旧大气。</p> <p>风铃是去年修缮时添加的。</p> <p>左右对称。</p> <p>雕刻精美。</p> <p>这是古建筑中的艺术精品。</p> <p>精美的雕刻,花鸟鱼虫栩栩如生。</p> <p>如此精美的建筑,现在已难寻觅。</p> <p>精美又大气。</p> <p>非常可惜,“圣旨”的“圣”字不见了。遭受过文革破坏的教训,今天我们该还它尊重,更好地保护我们历史的文化和艺术。</p> <p>雕刻精细,虽历百年,仍然清新。</p> <p>祥云瑞气。</p> <p>方寸之地见精彩。</p> <p>精致的工艺。</p> <p>精致的工艺。</p> <p>精致的工艺。</p> <p>风吹日晒,建筑挑檐依然完好。</p> <p>牌坊用料讲究。</p> <p>艺术精品。</p> <p>艺术精品。</p> <p>艺术精品。</p> <p>正面局部。</p> <p>牌坊的正面。</p> <p>据《清.光绪开化县志》记载,“张永佐妻程氏潭川(今池淮镇潭头村)程佳仁之女,适二十一都畲川(今池淮镇余田畈村)永佐,青年矢志,操凛冰霜,抚二侄如己出,继侄光鸿以奉大祀,道光十六年旌,建坊(碑坊)畲川村口,入祠”。也就是说,程氏是从小由潭头村嫁到余田畈村张永佐为妻的,7岁到张家做童养媳,13岁丈夫病故,程氏终生未嫁,伺候公婆、侄儿,一生守节尽孝,族人上报朝廷后,咸丰皇帝御准建节孝坊以示嘉奖。</p><p><br></p><p><br></p> <p>文革中文物遭受破坏,原牌坊上端刻有皇帝钦点“圣旨”的二字,现在只剩“旨”字,2002年12月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余田畈村对牌坊进行了修缮。</p> <p>今天,“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上下共同的理念,程氏节孝坊必将得到更好地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