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包谷酒:一门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

九妹

<p>包谷酒,也称玉米酒,贵州某些地方也叫烧酒,包谷酒的度数有高有低,酒度25——40度不等,在中国酒文化版图上,包谷酒的主要集中在西南版块。因为这些地方的主粮就是包谷,包谷酒早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主打酒品牌。</p> <p>谷酒主要是以包谷为酿酒原料酿造而成,包谷酒外观橙黄色,澄清透明,无杂质异物,酒味醇香,味道甘甜。包谷酒营养丰富,香味沁人心脾,是中度甜酒产品的又一奇葩。因各地方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故包谷酒的生产流程也不尽相同。</p><p><br></p><p><br></p><p><br></p><p>包谷酒比起四川高粱酒和广东米酒,包谷酒可以说名不见经传,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包谷就是玉米。一旦尝过包谷酒后就有些放不下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此乃真正喝酒之人。</p><p><br></p><p>  </p><p><br></p><p>包谷酒又叫包谷老烧,意思是说酒的度数高,有些烧喉咙烧肠胃。事实上,在中国酒文化版图上,喝包谷酒的主要集中在西南版块。这些地方的主粮就是包谷,包谷酒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主打酒品牌就不足为奇了。我在这里之所以用“喝”而不用“饮”,表明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一种态度。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说话大大咧咧,做人大大方方,做事亮亮堂堂。当然,更包括喝酒的时候,嗓子扯到紫天云里去了。吹牛的时候,胸脯拍得山响,比真牛还“牛”。</p> <p>多年来,西南人的山村人喝包谷酒喝出了感情,山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三两个家庭式的酿酒坊,酿酒师傅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酒坊生意的好坏。如果哪间酒坊往酒里掺了水,即便是刚学会喝酒的人,一下也能品尝出来。说:“这酒淡瘪瘪的,把包谷给糟蹋哒!”说酒淡瘪瘪的,就是说酒的度数低,像水一样毫无味道。</p><p><br></p><p>  </p><p><br></p><p>山里人喝酒的度数至少要在四十度以上,超过五十度的才算好酒。好酒是可以用来泡制各种药酒的,最常见的有治疗风湿关节的蛇酒,有滋阴补阳的枸杞子酒,还有治疗头痛发烧类的雄黄酒。还有茯苓酒,三鞭酒,桂花酒等等。药酒一般是不上席的,那是私家珍藏品,若非亲朋贵宾驾临,否则享受不到此等待遇。</p><p><br></p><p>  </p><p><br></p><p>去酒坊打酒可拿活钱,坊主必定开心,一开心就在酒坛子里舀上一杯半碗让你品尝,一则联络感情,二则显示自己的手艺绝活。包谷酒是可以用包谷籽兑换的,一般四比一。手头不方便还可以赊欠。身有三不便,哪个不差钱嘛!</p> <p>出门走人家或者拜师学艺送礼,必备包谷酒两瓶,外加挂面两包,当然有蹄髈更好。包谷酒是用葡萄糖瓶子装的,一瓶一斤。也用胶壶装,一壶五斤或十斤不等。回程时必得取回酒瓶或胶壶,好下次再用。如若忘记,有机会一定得亲自或者请人带过来。</p><p><br></p><p>  </p><p><br></p><p>庄稼人都晓得,酒是粮食精。包谷籽是庄稼人一颗汗一颗汗换来的,自然不会随便糟蹋。逢年过节,或是细娃满月老人寿诞,一个家庭不准备百十来斤包谷酒下不了场。酒席上,喝酒的器具,不是吃饭的土碗就是喝茶的杯子。喝酒的方式,不是一口“闷”就是几大海口,颇有上古遗风。一餐饭下来,少说也要两三个钟头。冬天的时候,锅里的腊肉“扑扑”地煮着,桌上的菜凉了又热,扯酒皮的仍没结束。当家的只好在灶屋那头喊:“酒还不喝完,冷了哩!”酒席上劝酒的人摇了摇所剩无几的酒瓶:“这点不喝完,把瓶底烂掉了不好啊!”喝了个瓶底朝天,众人这才拉拉扯扯下了酒席。</p><p><br></p><p>  </p><p><br></p><p>喝不完的包谷酒,吃不完的陈腊肉。酒怎么能喝完?喝完了不久意味着人也没有了?所以,这也往往成为酒席上劝酒令中杀伤力最强的武器。包谷,在没有蜕变为酒精的时候,最多也就使人肚皮撑涨。在土家族的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劝人吃包谷饭的典故,但劝人喝酒的则比比皆是,一说一箩筐。山里人一年忙到头,也就是想在粮食里面找到人生的一点乐趣而已。</p> <p>何谓找到人生的乐趣?唯有一醉。遵义人说喝醉,就是要喝好。喝到两眼朦胧天旋地转,喝到东倒西歪,喝到夹菜拿不稳筷子,喝到现场表演,喝到瘫软在地人事不省。喝酒就是做人,酒席就是人生的舞台。在这里,你可以粉墨登场,一秀个人风采。你也可以轻松卸妆,将那些凡尘琐事暂放在椅子后面,只等这短暂的游戏之后,重新拾起担子挑起来赶下一段路程。</p><p><br></p><p>  </p><p><br></p><p>山里的好山好水酿造出了质地优良的包谷酒,淳朴的山里人却信奉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真理,所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后来,有地质专家勘察出这里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硒资源,人们这才逐渐意识到守着身边的金矿贫困多年,是该到冲出去的时候了。于是,不仅包谷酒,所有山里的绿色产品都冠以“富硒”二字,向山外冲刺。怎奈迢遥山水征程艰难,最后能够到达终点的并不多。</p><p><br></p><p>  </p><p><br></p><p>后来,包谷酒跟随着远赴沿海打工的大军,浸入南中国大地的旮旯,许多他乡好友至交在一“睹”她的芳容后,都深深地爱上了她。着名官员诗人丘树宏在贵州特色的蓑衣饭趁着酒兴,还为包谷酒大做广告:“土家包谷酒,老百姓的茅台!”其实,不仅普通百姓,当地许多官员也在一“试”之后,不可收拾了!</p> <p>  在贵州有很多地方还沿袭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一门拿手绝活——烤包谷酒,烤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酿酒。在当地农村,逢年过节都有不少农家自己酿酒来招待贵客和馈赠亲友。一般会这门手艺的师傅大多是老人,他们不仅工艺精湛而且经验丰富,在烤酒这门手艺上颇有“考究”。</p><p>在现在播州区龙泉村有这样几个年轻人,低调谦虚的学习着这门手艺,并传承了这门手艺。</p><p> 农家包谷酒以包谷(玉米)为主要原料,选用清甜山泉水酿造而成。传统手工酿酒一般要经过选料、蒸煮、糖化、发酵、杀菌、蒸馏等步骤。据当地烤酒的师傅介绍,烤包谷酒的工序比较复杂,首先要用水把包谷煮软,要煮10来个小时,煮软了以后拿出来放凉,大概到10度左右的温度,开始拌酒曲,酒曲一拌就收拢,放到甑子里面发酵,发酵时间在30个小时左右,然后放到不漏水的缸里面密封储存,最少要一个礼拜,才能进行烤酒。</p><p> 烤酒的时候,需要提前搭好灶台,架上大锅,锅里添好水,然后放上樵子,樵子面上放粑折,粑折上面放酒甑子,让后将发酵好的玉米倒在酒甑子里面,中间搭好酒溜子,上面搭好天锅,锅里倒满凉水,然后用大火烧,随着温度慢慢上升,酒就出来了。</p><p> 正常情况下,温度一般要在100度以上,才会出来酒。烤一次苞谷酒的时间大概五六个小时,100斤包谷一般能出酒40斤左右。刚开始出来的酒是头曲酒,头曲酒度数很高,喝起来很烈,但一般只有几斤,接下来的就是大市酒,大市酒度数稍微低一些,喝起来较绵柔,到最后就是尾子酒了,尾子酒喝着有酒味却不太不像酒。</p><p> 通过这种传统方法酿的酒,喝进嘴里,吞到肚里,有种火烧火燎的感觉,是当地一种必不可少的待客礼节。不仅如此,这种酒喝起来也很讲究,喝过农家包谷酒的都知道,一般不直接不直接喝冷酒,而是用陶壶或铜壶温热再喝,这样味道更加回味无穷。</p><p> 在当地农家村落里,有不少这种家庭式小作坊和高水平的酿酒师傅,酿酒手艺代代相传,自然承袭。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手工酿酒技术生产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很辛苦,这样子年轻人更是难得,难得的还是几名女子。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啊。</p> <p>玉·满天下,米·香万家,酒·出鸿运</p><p>很多人虽然不喝酒,但却对酒有种莫名的向往,因为酒是有故事的、有文化的......李白举杯邀明月的雅兴,苏轼有把酒问青天的胸怀,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人们赋予酒太多的情感和故事,让酒变得与众不同!</p><p>知道更多可以添加我哦。你带故事,我带酒。</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