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初夏的早晨,我们又出发了,今天是要去寿阳县西洛镇的【南东古村】走走,探寻古村落那里的"地坑院",当地也称"圪(ge)洞院"。</p><p>临行前做了功课,对【南东村】略有了解,"百闻不如一见"啊,启程啦!</p> <p>山西黄土村落别具风格的民居"地坑院",寿阳土话称为"圪洞院",是在黄土地上挖掘出来的居住空间,是由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而来的实物遗存,是黄土丘陵区的土窑洞移植到平原地带的汉族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p><p>"地坑院"在山西平陆、芮城两县居多,此地寿阳还很少见。</p> <p>寿阳西洛镇【南东古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子,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被山西省政府认定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是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p><p>"地坑院"作为【南东村】独特的古建遗存和文化遗产,近几年来在寿阳县政府、旅游局深挖文化底蕴,树立旅游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p> <p>高德导航,从太榆路一直南行,出榆次市后视野变的很宽阔,沿途伴随着铁路和潇河进入县道、乡道、无名山路,就要到达目的地了。</p> <p>行驶1个小时20分钟,即到了村子进口。</p><p>【南东古村】的标志映入眼帘,右侧是一座碎石砌成的小塔,"南东古村"四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塔上镶嵌着一匹奔腾的金马,左侧是一座刚刚修复好的小庙【河神庙】,据说是乾隆年间已经存在。</p><p>顺着上坡路行近千米,就到了村口。</p><p>【东南村】在一架山梁上,北东南三面临土崖,</p><p>大多数的"地坑院"都有百年以上历史,这个几年只有2、3户还有老人在此居住。</p> <p>一棵老槐树傲然矗立在村口,顶端的枝桠已经枯竭,新叶依然茂盛,向我们展示出古村的沧桑岁月。</p> <p>小广场的山墙上是宣传画展示,醒目的标题是"神秘南东",彩色的农家生活画面很深刻、很形象的反应出古村的新气象,给人以温馨的感觉。</p><p>据介绍得知:【南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古风古韵凝聚了一份乡愁,更保存着一段特别的乡村文化记忆。</p> <p>村口的东面高处有一佛寺【五佛殿】又名〖龙兴寺〗,没有山门、藏经殿等建筑,仅余一主大殿,供奉的是五方五佛。</p><p>现在的塑像是中间三佛,横三世佛其他两佛无名,有资料说殿内原来供奉的是大日如来佛。</p><p>藏蒙的密宗将大日如来之智体分立为五种,配以五方五佛,是称五佛五智,现在修复后仅仅是造像师塑了五尊佛像而已。</p><p>但这个村子里为何有着臧蒙密宗类似的佛寺? </p><p><b>疑问即是【南东古村】的秘密之一。</b></p> <p>【五佛殿】内的大殿</p><p>大殿(正殿)、山门、配殿均为清代建筑。</p><p>大殿建设面积近20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残损严重。</p><p>为使【五佛殿】得到更好的保护,寿阳县在2011年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又争取到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3万元对【五佛殿】主体进行保护修缮,修缮工期为150天。</p> <p>【五佛殿】內的祥云彩雕</p> <p>两块字迹模糊的石碑</p><p>上图落款:大清......二十三年.......</p><p>下图落款:中华民国二十二年……</p> <p>墙面上的彩绘人物</p> <p>重新修复后的石碑</p><p>图左:南东【龙兴寺】(五佛殿)碑记</p><p> 南东村民俗文化组委会 </p><p> 公元二零一九年八月十八日立</p><p>图右:重修南东村【五佛殿】并塑像碑记</p><p> 公司元二零一八年八月二十八日立</p><p><br></p> <p>往村里的方向走,看到并排着的两座庙宇,高的是【三官庙】,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p><p>三官庙修建于明代,文革被毁,几年前修复。</p><p>【三官庙】东较低的小庙是【五道庙】。</p> <p>【五道庙】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庙里的两块奇文碑,庙门未开,只能隔着门缝拍照两张。</p><p>两块奇文碑都镶在庙里的墙壁上,长约一米五,高六七十厘米。</p><p>这块碑上面有15行共103个字,3枚印章图形。</p> <p>这一块碑上面有13行共89个字,2枚印章图形。</p><p>曾有人说:【五道庙】供奉着五道爷,是看护村庄的神仙。</p><p>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郎保利认为两个石碑上的生僻字可能与道教有关。</p><p>这两块石碑印刻着的神秘字符至今无人破译。</p><p><b>此疑问即是【南东古村】的秘密之二。</b></p> <p>从【五道庙】来到坡路之下,有一特殊建筑——石头砌的套窑(当地人的叫法实在是拼音也拼不出来,我就叫它[套窑]吧)。</p><p>[套窑]的间数我数过一遍,大约是有8-9间,套窑朝东,靠坡路方向有一个窑门,其他全是窑窗。</p><p>进窑门的右手方向有一单间类似现在的小区门房或管理间,进门的左手方向是一道长长的公共走廊,很像现在办公楼或是酒店房间的走廊。</p> <p>[套窑]内部</p><p>据说这是一个外乡人独自一人建起来的,但不知什么原因刚刚建好还没有装修投入使用就被废弃了。早些年就做了羊圈,住过的也只有看羊的人了,现在村里准备把它改建成一个农家乐。</p><p>因为[套窑]建在沟边,隔河(季节性河流,现在无水)对面是石头山,风景还算不错。</p> <p>[古戏台]现存遗址为清代建筑,损毁于2013年,2017年起重新修缮。</p><p>【南东村】古戏台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上的喜怒哀乐,在这里都被演绎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p><p>这[古戏台]就是老百姓离也离不了、忘也忘不掉的一块精神圣地。</p><p><br></p> <p>村子不算大,有一些旧的建筑,多是泥皮墙面,没有气势恢宏的碧瓦大院,也没有讲究的三雕艺术,一处处极普通的农家居舍,没有那种古色古香的诱惑,倒是几处破落的"地坑院"是游客参观的神秘所在。</p><p>从平地走过下坡的石板路就看到了一家"地坑院"。</p><p><b>考证此疑问即是【南东古村】的秘密之三。</b></p><p><br></p> <p>这个【圪洞院】还有人居住,大约有七、八间窑房。</p><p>"圪洞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p><p>方形的院子一般正房为五间,东西房各三间,南房两间,另加一个过道出口。</p><p>关于【圪洞院】的神秘之处,是因为在晋中地区目前仅发现【南东村】这里的一处。</p> <p>回到【圪洞院】上面的平地上,有一个不小的羊圈。</p> <p>羊圈对面的山坡</p> <p>又来到一家【圪洞院】,院子里绿树、红花(盛开的一盆君子兰)、鸡群.......,感觉这家村民的日子有生气,过得很红火。</p><p><br></p> <p>路过的这个院子的石砌外墙很长,窑式的院门很宽敞,半扇门开着,喊话几声无人应答,也就没有冒然进入。</p> <p>这间可能是间小庙吧</p><p>在【南东村】的沟底曾有玉皇庙、奶奶庙、二奶奶庙、真武庙和五岳庙,都是依山而建,村民将这几座庙宇群统称为[南东沟底庙],现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八都有热闹的庙会。</p> <p>眼前看到的第一处荒废的【圪洞院】。</p><p>很多这样的古老院子因无人料理,已变得荒草杂生,窑洞坍塌严重,苍凉中渗透着历史的变迁。</p><p>站在院边,无不感慨时代发展的步伐,再过些年代,如不作为民俗遗物进行保管,很难说能坚持下去。</p> <p>村里的土路街道是随村而建的,路径弯曲,树荫蔽日,行在其中有着回归故里的闲适感觉。</p> <p>一户民宅,门前的古槐,红色标识牌上注明的树龄已经是500年。</p> <p>高大的石砌窑门顶部,有石刻红字:凝瑞氣</p> <p>门槛下方的两侧有"寿"字石刻</p><p>门旁还见一竖石,上面刻字很清晰:泰山石敢当</p> <p>大院的对面是一堵窑院的后墙</p> <p>石阶下的一处小院</p> <p>这座凹进去的大门有点特别,门楣上方钉有"光荣之家"的红色五星标牌,想必有参军入伍的家人。</p><p>木门挂锁进不去了。</p> <p>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前行</p> <p>又见一处大院,围墙已经倒塌只剩下半截,这是赵林儿老人家的【圪洞院】:积厚堂,是一座两进的院落。</p><p>赵家在南东村算得上是儒商,早年赵步清留学日本,学政法,回国后任山西省政府(阎锡山期间)秘书长。</p> <p>拱门上方三个石刻大字[敦倫䖏]。</p><p>赵家另一个有名的人物是赵雨田。</p><p>据《寿阳教育志》记载,南东村赵雨田,留学日本横滨高级铁路机械学院,回国后在东北跟随张作霖。</p><p>他后回到太原,在赖若愚同志手下工作(赖若愚1910一1958)山西五台人,中国工会领导人)。</p><p>万里同志任铁道部部长后,赵雨田被调去北京任铁道部机务处处长,后任铁道部总工程师。</p><p>赵雨田留日学的是技术,火车挂钩是他改进的,太原发电厂是他建议而保留下来的。</p><p>文革期间,赵雨田是周总理特批保护的专家,逝后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p><br></p> <p>拱门框底部两侧的"寿字"。</p> <p>【四本堂】是李姓家族最早的堂号。</p><p>李家地多人多,在【南东村】开着面铺,在河北石家庄开着布店,河北元氏县开有棉花店,是【南东村】的望族。</p><p><b>附注:</b>李、白、赵、马、安是【南东村】建村以来的五大姓,后续赵、安两大姓氏逐步迁出,如今村内以李、白、马三大姓氏为主,其他姓氏的比较少。</p> <p>走到转弯处的时候看到一群鹅,我嘴里随口诵起了初唐诗人骆宾王的五言古诗一一咏鹅:</p><p>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p><p>哇,它们真的昂起了头颈向着我们欢叫了几声呢!</p> <p>路过一家,进去瞧瞧。</p><p>大门宽阔气派,"家和万事兴"的匾额高悬,影壁上的砖拼彩图很醒目,只是"福"字缺少了笔划显得遗憾。</p> <p>院子不小,一位50多岁马姓女主人带着外孙女在菜地劳作,小菜园内侧是一个鸡圈,十几只咯咯咯叫的母鸡正在觅食。</p><p>院里的葡萄和草莓生长蓬勃,已经挂果,还有杏树、苹果树、李子树、枣树......。</p><p>她说:两个女儿,一个在太原市上班,一个在寿阳县上班,丈夫今天不在家,集体去地里拢葱了。</p> <p>这是一排现在仍然居住的窑洞房,外观虽显破旧但村民还是非常喜欢冬暖夏凉的旧屋。</p> <p>女主人有一间洁净的豆腐坊,每天凌晨劳作,供给村民食用,3元一斤。</p><p>我马上购买了10元钱的,好大的一块呢,我想味道一定会很纯正的。</p> <p>上图:硕大的玉米垛</p><p>下图:栓在枣树上的小黄狗,一直冲我们狂吼。</p><p>好客的主人邀我们秋天再来釆摘,在她家尝尝农家饭,我们欣然应允。</p> <p>从马姓女主人家右转,看到一个较大的【地坑院】,已经废弃无人居住了,我们拍照了院内的三面房屋和地平面的大门。</p><p>这时恰巧碰到从邻院走出来一位老大爷,他善意的提醒我们拍照要注意安全。</p><p>木门旁边的墙壁上挂着红底白字的警示牌:</p><p>窑洞危险</p><p>禁止通行</p> <p>"圪洞院"的旁边就是这座新宅,院子很大,门两侧有一副绿竹打底红字的石砌对联:</p><p>竹报平安满堂春</p><p>花开富贵全家福</p><p>横批:美满家庭</p><p>院内屋顶上架有两个太阳能热水器,门外停有一辆紫红色的运输大卡车,家里一定有人跑运输的工作。</p><p>拍下这个院子是与门前的"圪洞院"做个对比。</p> <p>在一面巨大的山墙上,一幅幅精美的彩色壁画向游人们讲述了了【圪洞院】的故事背景。</p><p>【圪洞院】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住宅风俗居住形式。其冬暖夏凉,窑内温度保持在10-20 C0之间,非常宜人居住。南东圪洞院在明、清时期建成,目前尚有30余处是八卦形布局,分布在北斗七星状的街道上,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质构造,现仍有村民在内居住。</p><p><br></p> <p>这是宣传画上截图的一个【圪洞院】。</p><p>【南东村】的〖圪洞院】是黄土高原民俗住宅的明珠,是历史传承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p> <p>见树不见屋(树下是一个大型的三进【圪洞院】。</p><p>【圪洞院】的建筑特色具备了防风、防盗、防狼、防火、冬暖夏凉等特点,正是古人顺应自然的一种居住方式。</p> <p>见院不见门,闻声不见人的【圪洞院】。</p><p>【圪洞院】基于风水理论产生了四合院型建筑设计规则,即闭合环绕的建筑空间带有上见天、下接水的天井。其闭合环绕天井式的建筑模式,阻挡了室外污染的进入从而能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干净。</p><p>开敞的院子能够引进阳光、雨水、新鲜空气以及长波辐射。</p><p>院子上面朝天,下面以地表面为基,能够保持院子和院子周围的房间有良好的气候环境。 </p><p> </p> <p>见门不见院,这是【圪洞院】的大门入口。</p><p>在【南东村】游走,一不留神,树木掩映处,就是一座正正方方的【圪洞院】。</p><p>这种院落最令外人费神的,是找不到院门。</p><p>有的走明路台阶,有的钻地道进门,有的则院套院,由前院密道方可进入......。</p> <p>【圪洞院】的门入口,是不是有一种神秘感?</p> <p>这是村南马财主家的"圪洞院",右图是大门。</p><p>马家祖上清朝时从附近的〖纂木村〗搬来【南东村】,早年间在张家口做茶叶生意,20年后回到南东,修建了三个院子,名:永和堂。</p><p><br></p> <p>那时,马家生意兴隆</p><p>老二马家玉在太原做生意,经营布匹、百货等,他的永和茂杂货店就是现在并州商场的前身。</p><p>老三在太谷开药铺,现在山西中药厂的前身。</p><p>老五南开大学毕业后,在山西省政府(阎锡山时期)工作。</p> <p>人称马财主的马千利是【南东村】有名的大善人。</p><p>那时的马家地多,雇着长工,家里立灶专为长工们做饭。村里的穷人或光棍经常到马家讨饭,马财主看见了,就吩咐伙房多做,提前开饭,让讨饭的人先吃。</p><p>到春耕时,马家就把牲口栓在大门外,村里没有牲口的人家来牵了去耕地,晚上送回来栓在大门口就行。</p><p>马财主担任村长期间,村里有交不起公粮的人家,马家就为其交了,日后有粮了就还,没有的就去马家地里劳动两天了事。</p> <p>这是借用朋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泄洪设施是"地坑院"中的地坑(猪圈)。</p> <p>走入了老张家的【圪洞院】,原来住着三户人家,现在只有老张的弟弟还在住。</p><p>院中的小房子是后来新修的,原有的格局被破坏,小有遗憾。</p><p>进入这个院子的过道也是【南东村】里【圪洞院】最长的过道。</p> <p>左图:窑屋的窗户上除了下面一层的两个窗框是镶嵌了玻璃,其余上面的窗框都是用毛头纸糊的。</p><p>右图:放农具的小茅屋也很整洁。</p> <p>淳朴的一家三代人</p> <p>村民们喜欢这【圪洞院】里的窑洞屋,我百度到有关它的良好性特征,分享一下。</p><p>1.平面布局:一般采用南北向布置,人及生活用房设在南向最佳位置,辅助用房设在北向。</p><p>2.窗:窑脸上开大窗,白天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能,提高室温。窗上设棉、毯子、茅草、牛皮纸等材料做成的保温帘子或窗板 ,白天卷起,晚间放下。方法虽然很简单 ,但保温效果却很明显。窑脸上部开高侧小窗,仅用于夏季通风,多数居民在冬季用草帘或土坯将其封闭。一些地区冬季在双层木窗上加设一层塑料薄膜,减少传热耗热量 20%以上 ,且可以大量减少冷风渗透所造成的耗热量。门窗缝隙采用棉布条等封糊 ,以防止冷风渗透。</p><p>3.墙体材料:窑洞民居除使用实心粘土砖外 ,还使用大量与城市不同的地方材料,如火山浮石砌块、稻草板、粘土免烧砖 、草泥拉合辫等节能保温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节省其制作 时所用的能耗 ,且经测试 ,其保温效果优于实心粘土砖。</p><p>4.供热系统与采暖方式:主要靠火炕 ,通过每天三顿饭的生活热来采暖,有时在睡前适量补烧火炕,所用燃料多为植物秸杆、茅草及少量的煤。有测量数据显示,尽管窑洞内温度很低,但炕面温度却在 45℃--33℃之间,炕面区域始终处于较舒适的温热状态。</p><p>北方农民的冬季活动范 围主要局限于火炕上,他们在炕上用餐、学习、做家务、会客、就寝等。人体对于气温最为敏感的部位是脚,而农民脚部常接触的是炕面。因此,尽管室内大部分空间气温较低,且处于温度不断变化的波动之中,但农民们的感觉仍是舒适的。火炕可以在不必特殊供热的条件下,将室内外气候、人体所处微气候环境及人体昼夜热舒适感合理结合起来,提供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小热舒适环境 ,较为科学地创造出相对舒适的室内热环境。</p> <p>【圪洞院】人家的生活写照:</p><p>房屋的建筑特色是具备了防风、防盗、防狼、防火、冬暖夏凉等特点,正是古人顺应自然的一种居住方式。</p> <p>废弃的【圪洞院】</p><p>村里的【圪洞院】主要分布在村西口处以及村中心往南,大约30余处,各有特点。因无人料理,已变得荒草杂生,窑洞坍塌严重,苍凉中渗透着历史的变迁。</p><p>我们仅拣了几处保存完好的院落看了看,现在有人居住的很少了,有的只仅留下一点点遗迹。</p> <p>【圪洞院】在百米之外往往不易发现,只有当你走近院子边缘时,才能看清其真面貌。</p><p>就是有民谣描绘的那样:"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p><p>【南东村】现存的【圪洞院】呈八卦形布局,分布在北斗七星状的古街道上。特殊的地形地质构造,充分反映了先人们节约使用建材、集约利用土地的理念。</p> <p>现在仍然住人的【圪洞院】</p><p>一代又一代的南东人在这里居住,生存繁衍,平淡生活。</p><p>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住到了大城市,孩子们有的外出上学,离开了家园,也有不少人住进了新建的房子,村子里少了很多热闹。</p><p>【圪洞院】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只有老年人都在村里坚守着,他们坚守着【圪洞院】曾经的美好,坚守着院中那一缕暖暖的阳光。</p> <p>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村里日出日落,留居在【圪洞院】里的人们,依旧过着那令人向往的农耕生活。</p> <p>有幸在一处【圪洞院】里,一位大娘很高兴让我们进院看看聊聊。</p><p>她告诉我们她也是这两天才回村,平时在太原市的子女身边(子女在高校任教),他们年龄也大了不太可能长期居住在这里。</p><p>她自从嫁到这里,直到2000年后才离开,现在榆次和太原都有房。</p><p>虽然城里的生活很方便,但从心里难于割舍下这里的一切。因为是这里山山水水养育了一家人,凝聚了她的很多心血,无论曾经的快乐还是艰辛都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地方,这里乡情纯朴,每次回到这里都会让人回忆美好的往事,让身心得到最大的休养。</p><p>她每次回来收拾收拾院落,拔拔杂草,重新点燃土炕,即便尘土飞扬,不如城里方便舒适,但在心里却是美美的,有一种难于表达的满足。</p> <p>【圪洞院】保存下来的同时,地面上的窑洞逐渐多了起来,【南东村】便形成了〖圪洞院】和地面上的窑洞两种民居。</p><p>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南东村】新式民居也越来越多,建材和装饰日益趋新。</p><p>"圪洞院"、"地上窑洞"和"新房"的发展演变,如同源远流长的历史,最终合为一个整体。</p><p><br></p> <p>【南东村】不仅地坑院独具特色,地上的古建也有不少,不乏气派的高门大院,雕梁画栋,可见旧时的繁华,当年此处也是农商经济的典范。</p><p>这是一座地上窑洞,很气派吧?</p> <p>这是一处大户人家的门楼,石拱门顶端的砖雕着"耕读第"三个字,在古代,只有出了读书人的家庭才可以悬挂这个牌匾,普通人家是挂不得的。</p><p>"耕读第"祖祖辈辈讲究耕读文化,时刻提醒后人要求一边耕种一边读书,读书能做官,种地能养家。</p><p>耕读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p><p><br></p> <p>大门低处两侧的寿字</p> <p>这墙上的象形字不古老,是民国十三年的,估计曾经的院主人是开车马店的吧。</p> <p>左上图+右图:这户人家的宅房也很考究,大门上面的木雕色彩依然鲜艳,砖雕也很精美。</p><p>木门两侧的石鼓,寓意"门当",门楣两个凸出的木雕柱形,寓意"户对"。</p><p>左下图:自家的小轿车停在门外</p> <p>清代中期勤劳勇敢的【南东村】先民们曾经走出去开展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得【南东村】获得了“小太谷”的美誉,也为后人留下了厚重的民俗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物古建资源。</p> <p>村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他们很勤劳干净,农用的家什摆放有序,很旧的生活用品都布置的井井有条,灶台更是擦抹的黑油光亮,院落的角落用石头搭建起的厕所也很清洁,真是无可挑剔。</p> <p>上图:巨大的牌楼,顶端刻字:擴充四瑞</p><p>"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p><p>"四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p><p>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p><p>2、羞恶之心,义之端也;</p><p>3、辞让之心,礼之端也;</p><p>4、是非之心,智之端也。</p><p>下图:一处大宅门,顶端刻字:居䖏恭</p> <p>民居</p> <p>民居</p> <p>民居</p> <p>我们发现,村路上和每家院里没有想象中的各种牲畜粪便,家家户户门口干干净净。 </p><p>村民们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简单,纯粹,阳光,健康。</p> <p>这位妇女本来要带孩子出门,看到我们来了她又立即转回去带我们看她的院子。</p><p>听她讲话好像是四川人,她告诉我行她嫁到这个村在这个院子已经住了四十年。</p> <p>【南东村】的杏树、枣树、桃树、梨树、苹果树,多的如影随形,在高岗坡崖上满满的都望的见。</p><p>村里有采摘园,待到果实累累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的收获满满。</p> <p>撵麻狐 </p><p>这是借用朋友的一张照片,来分享【南东村】的一个民俗一一撵麻狐 (狼)。</p><p>这个民俗的大意是:村民在二月二这天将捏成狼状的面塑夹炮(二踢脚那种)在户外崩一下,然后把面塑拿回来放在火上烘烤吃掉,俗称"二月二撵麻狐"。人们边烤边念叨着:麻狐来,我不怕,我和麻狐打一架......之类的话语,说明了人们征服狼患的勇气。</p><p>同时也通过这种仪式告诫小孩子们不可在山上贪玩,切记要时刻小心狼患。这种警诫在每年的祭祀活动中一次次重申,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记忆。</p><p>可见旧社会狼患严重这也是事实。</p> <p>在【南东村】的古宅的每一处雕刻中,有的简洁明快,有的精彩绝伦,将佛、道、儒的内容,琴、棋、书、画的雅好,福、禄、寿、喜的愿望融汇其中。</p><p>木雕的龙飞真的像是在腾飞。</p> <p>木雕彩绘艺术作品值得好好珍惜保护。</p> <p>石雕上的图案做工精细,花卉叶子上的脉落清晰可见,经历过百年风雨,依然是完美的艺术品。</p> <p>石雕上刻有栩栩如生的动物、花朵造型。</p> <p>石雕泛着旧照片的颜色,好似一幅油画。</p> <p>悠闲的大公鸡,羽毛的色彩真漂亮。</p> <p>村子里路边的果树枝堆放的很整齐,这是老乡们在农闲时,把苹果枝烧成木炭,卖到城里可换钱,用果树的木炭吃火锅有一种果味的清香味。</p> <p>村里的麻将棚,村民在这里休闲娱乐。</p> <p>【南东村】办公区域</p><p>中国共产党西洛镇南东村支部委员会</p><p>西洛镇南东村村民委员会</p><p>寿阳县公安局西洛派出所南东警务室</p><p>寿阳县西洛镇南东村村务监督委员会</p><p>山西省寿阳县西洛镇南东村经济联合社</p><p><br></p> <p>办公区域的小花园,凉亭、石桌石凳,还有别具一格的太阳能路灯,每只路灯的光伏电池板有效釆光面积约0.3平方米。</p><p>晴天时电池板上每平方米每小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约为3×106J。</p><p>如果每天等效日照时间约为6个小时,光电池一天产生的电能可供30W的路灯工作8个小时。</p> <p>村口的这座老宅【景兴堂】古朴沧桑,门樑的木质彩绘图画依稀可见,门柱斑澜。</p><p>此处现在成为了〖寿阳县神秘南东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办公地点。</p> <p>就要离开【南东村】了,村口这里留个影。</p> <p>车子驶出村口,看到高坡上的废弃窑洞。</p> <p>穿过这个小桥,就上到了乡道。</p><p>下山的路像一条绿色的彩带随风飘荡,我的思绪早已像脱缰的野马,任由飞翔。</p><p>想起那位大娘就是【圪洞院】的最后守望者,而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自己的热土,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是我们眷恋一辈子的地方,无法割舍的永驻心间。</p><p> </p> <p>回望【南东村】,有种流连忘返的感觉。</p> <p>【远看"耕读第"大院】这是我拍摄的最喜欢的照片之一</p><p><br></p> <p>【南东古村的路】这是我拍摄的最喜欢的照片之二</p> <p><b>附感受:</b></p><p><b>钟灵毓秀的山村,沉淀着不一样的人文历史,苍老的庙宇,留下了遥远岁月的记忆。</b></p><p><b>在【南东村】厚重的黄土梁上,六十年代文物工作者在南东和北东两村的交界处一带发掘出了旧石器时代石刀、石斧等和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居住方式,让这里蒙上了一层众多的神秘和未知。</b></p><p><b>【南东村】星状的村内古街道,融进了历史和岁月,更有那10余处各类古建筑、一批独特的圪洞院民居文化、[五道庙]中至今无人解读的古文石碑,成为【南东村】的三宝。</b></p><p><b>驻【南东村】的旅游开发服务中心扶贫工作队,依托其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积极推动古村旅游业发展。</b></p><p><b>2016年12月,【南东村】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名录、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可以享受300万元国家财政补贴支持,【南东村】的转型发展前景广阔。</b></p><p><b>2017年,南东村成功实现了脱贫摘帽,圆满完成了各项脱贫攻坚任务。</b></p><p><b>朋友们找时间来【南东村】看看吧!</b></p><p><b> </b></p><p> </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中照片均为苹果6S一PlUS拍摄】</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初写编辑日期:2020年5月28日</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完成发表日期:2020年6月6日</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