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太极拳创始人。自明洪武初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常阳村(即今河南温县陈家沟)时算起,为陈家沟陈氏第九世,其祖、父均为明朝官吏。弟兄四人,其居其二,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不但深得家功精髓,于武功一道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涉猎经史古籍,学识渊博,以致“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清初,社会动荡不安,他遂隐居乡间, 终日以《黄庭经》为伴。晚年立志创拳,以遗后世。于是,倾心搜集、整理民间武术,较其同异,加以继承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据《河图》、《洛书》之太极阴阳学说,与导引、吐纳及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出一种阴阳开合、虚实转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拳术。这种新拳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均分阴阳(即虚、实、开、合、柔、刚),动作又以弧形、曲线为基础,共分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一百单八式长拳、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 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这些拳、械套路,便是当今风靡世界之太极拳之源,陈王廷也因此而名播寰宇。</p> <p>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于太极拳悟得真传,尤得骊珠。他不受其限,多有创新,艺精入神,自成一脉。 他的拳变大圈为小圈,螺旋缠绕,蓄发有致,儒雅潇洒,内外兼修,架式与同辈份的陈长兴所编老架舒展宽大迴异。整套拳刚柔相济,蓄发兼并,外观轻和,内持静重,虚实分明,动静结合,螺旋缠绕,弹抖迅捷,柔中有刚,刚柔并重。其拳术套路在陈式太极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后人称为陈氏“小架”太极拳。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当时精于太极拳术者,多出其门,承其所教,均有所得。 陈有本族侄陈清萍,受陈有本严教熏陶,青年即声名远播。他不但尽得师承,并且勇于革新,将师学发扬光大,将陈有本所授小架太极拳再行修改,后经武禹襄、和兆元、李景炎等徒的继承和发展,逐渐衍变出武式、和式、孙式等流派的太极拳和太极忽雷架。</p> <p> 《陈氏太极拳图说》由陈鑫(1844--1929)著,原名为《太极拳图画讲义》,他去世四年后,经他的侄儿陈椿元修订后,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p><p> 该书分卷首和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卷,是一部全面介绍陈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全书图说详明、技理交融、以诀示要、适用面广。</p><p> 《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不论从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发展史中的作用,还是从该书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陈氏不传之秘,这部书都堪称是一部值得泛读、精研的拳经,是学习陈氏小架太极拳的重要理论。</p> <p> 陈鑫先生言:"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为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又作七言诗二首,其一云:"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能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其二云:"阴阳无始亦无终,往来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太极只在一环中"。</p><p> 小架拳的手,手界中线,各管半边。小架的眼,神宜内敛,光罩前手。小架拳的身,中正六合,四奎(两肩窝两腿窝)持齐。小架拳的法,阴阳开合,互为其根。小架拳的步,两脚平行,四六虚实。小架拳的胯,圆裆开胯,塌腰裹臀。小架拳的劲,背丝扣榫,螺旋屈伸。小架拳的气,混元一气,循环无端。小架拳的意,形松意充,轻虚空灵。小架拳的功,体契合理,武悟入道。</p> <p class="ql-block"> 小架拳一套拳五层架,初层架练手眼身法步动桩、规矩;二、三层架练身法、发劲;四、五层架练打法、技击。小架拳练之初,规矩甚严:两脚平行中正站,圆裆裹臀顶头悬;脚踏四六分虚实,手界中线各半边;逢动步迈手相随,开合虚实胯转换;两手相系绕8字,中指领劲划立圆;上行手指不过头,外运勿探沉肘尖;内外六合要分明,周身上下俱关联;背丝扣榫循环缠,心清神明一混元。整套拳架讲究逢动必绕,逢绕必旋,偏沉则随,随曲就伸,形松意充,混元一气。</p><p class="ql-block"> 小架拳认为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由低到高练五层功夫: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无有。五层功夫的学手、散手、成手、好手、妙手,循序渐进地通过裆劲、单腰劲、套腰劲、花腰劲、丹田劲五个步骤来实现,以期达到着熟、懂劲乃至阶及神明的境界。</p> <p> 小架太极拳的锻炼过程,不仅是调节生理、心理的过程,还是感悟生命、升华人格、体会人生、提升境界的过程。“吾心是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一卷书,一套拳,一盏茶,静看世间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不为外物所牵,不为情欲所困,活出生命的本色,其趣淘淘,其乐融融。</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