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0多年前,王季玉先生在美国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到苏州,接过了母亲创办的振华女校。在她的引领下,学校历经磨难而得以发展,始终把“诚、朴、仁、勇”作为校训,不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而且根据学生的个性,实行健全的公民素质教育。</p><p>“诚",就是诚信、真诚、忠诚,实事求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坦诚相待、坚守信念、尽忠职守。《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人民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蔚然形成了淳厚的国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的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我们的校友费孝通先生,就是用这种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p><p>“朴”,就是朴素、朴实、淳朴,保持本色、俭朴高雅、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质朴天真、纯真敦厚。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主张人应该保持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人的天性;晋陶渊明五言诗《劝农》中提到“抱朴含真”;现代社会也提倡返璞归真,追求真、善、美,成就自己的本色人生。我们的校友杨绛先生一直过着简朴而高雅的生活,她的家非常简朴:水泥地面,大书桌上摆满了书,旁边放着钱钟书和女儿的照片。 只有拥有纯朴的心态,才能从容看待世间聚散,才能有如此宽阔的胸襟。</p><p>“仁”,就是仁爱、仁德、仁义,尊重生命、友爱善良、通情达理、宽以待人,爱党爱国、矢志不渝。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仁”这一思想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仁爱让我们从野蛮中脱离出来,爱己,爱人,更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的 王淑贞先生,也是我们的校友,她毕生从事妇产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去世时将住宅和存款全部捐献给国家,只有心性纯朴、心怀仁爱的人才会这样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勇”,就是勇敢、勇气、勇略,迎难而上、坚韧不拔、果敢进取、敢于担当、善于反思、直面错误。《论语》中提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孟子认为,道德信念要达到不被利益得失动摇的境界,就必须具有“勇”的品格,"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正是大勇之举。我们的振华校友---中国的居里夫人、物理学家何泽慧先生,一生都在科学征程上充满勇气。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冲破德国保密的技术物理系“不收外国人”“不收女学生"的惯例,去学造枪造炮;新中国刚刚诞生,她冲破一穷二白的重重困难,为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奠基工程立下功勋;她不计得失地冲到“两弹一星"前线去破解数据难题;就是在文革的艰难岁月中,她还用那颗科学家的心,观测天上的彗星,探寻科学的真谛。</p><p>"诚、朴、仁、勇”是我们振华中学百年传承的巨大精神财富,它代表着振华人的品质和精神,它是母校留给每个振华学子永远的记忆,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不断丰富着振华的文化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