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活动经验 发展核心素养

长春北师大附属学校小学数学组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记北师长附小学数学组常规教研活动展示(四)</b></p><p><br></p> <p>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寻小学数学学科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我们深感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一直坚守初心,不遗余力地在追求和探索。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教学处的引领下,由教研组长岳莹老师统筹安排,各年组教师深度研讨,北师长附数学组如期开展了第四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三年组的数学老师们围绕“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课例展示与论坛交流。&nbsp;</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学活动展示</b></p><p><br></p> <p>  首先呈现的是由金艺媛老师执教的《长方形面积一定,周长的变化规律》一课的课堂教学展示。</p> <p>  金艺媛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一节数学活动课,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完美融合。</p> <p>  为了孩子们有足够的展示机会,并让学生充分感受拼摆过程,我们把16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放在了课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以上传视频的方式分享拼摆结果</p> <p>  此次选定数学活动课作为我们的教研课,这也是我们三年数学组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尽管线上授课局限性很大,但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细致研讨每一个教学环节,正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反复的研讨,最终我们呈现出一节高品质的数学活动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线下集备、研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信探讨、交流</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题论坛</b></p><p><br></p> <p>  三年组全体数学教师从五个方面结合本节课进行了主题论坛。</p> <p>🔍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是核心</p><p> 于敏老师就教材分析进行了汇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对人教、北师、苏教、浙教、青岛五个版本教材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p> <p>  对比了几个版本的教材,我们深入思考了以下问题。</p><p>1.为什么人教版、北师版两大主导教材都从16这个数开始探究?</p><p>2.周长一定时,面积的变化;面积一定时,周长的变化,这两个方面有何联系?</p><p>3.如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学具?</p><p> 对教材内容的把控和分析为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思路。</p> <p>🔍第二部分 学情调研是前提</p><p> 王丽丹老师对全体三年级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来调查学生对于《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关系》了解有多少。</p> <p>  对于第一个问题,考察的是孩子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调查的人数中有92%的同学 ,会计算并比较出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大小;对于第二个问题,比较抽象,考察的是孩子们对于这种抽象的表达和推理能力能不能达到这个高度。调查的人数中有68%的同学,知道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是不确定的;对于第三个问题,考察的是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孩子们能否将面积一定,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全部画出来。调查的人数中有47%的同学,能够有序思考画出全部图形。最后一个问题,当长方形菜地的面积一定时,怎样圈所用的篱笆最少。考察孩子对于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情况。调查人数中有35.7%的同学,能顺利完成;30%的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障碍;34.3%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思路。</p> <p>🔍第三部分 探索规律是关键</p><p>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规律”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教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探究长方形面积和周长关系的一课,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保障“探究规律”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以规律探索为主线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等规律探索的完整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完整、真实的数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站在核心素养这一视角下开展探究规律教学,可以突出学生应该有的主体地位,能够围绕以生为本的理念,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学习能力。</p> <p>🔍第四部分 教学设计是重点</p><p> 衣馨老师带大家按照以下四点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了分享。</p><p>(一)&nbsp;学生原有认知出发</p><p>(二)&nbsp;教学问题逐步提升</p><p>(三)&nbsp;提供给学生探究的空间</p><p>(四)&nbsp;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p> <p>  整节课堂,由三个活动一个思考贯穿始终,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引导学生自己联系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交流体验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解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p> <p>🔍第五部分 反思升华是延伸</p><p> 通过对这节课深入的研讨、反复的打磨,金艺媛老师表示,这节课给她带来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教学中要关注对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p> <p>  借助几何直观,不仅可以将复杂内容转化为简单具体的画面,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一节课要充分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比如学具的选择,做到让学生和家长易于准备、方便操作;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时间把控上精准,对于活动探究单上面的文字要逐字逐句核对,清晰表达,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鼓励学生在交流区讨论交流,线上教学也要做到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p><p>竭力打造完美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有所获,获有所用,这是每一个北师长附教师都在竭力追求的生本课堂。</p> <p>  </p><p> 汇报结束后,组内教师对三年数学组的展示活动做出了精彩的点评。</p> <p>  王思敏老师:注重学生课堂的主动探究、归纳推理的过程</p><p> 金老师很注重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完善结论,让学生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一个数学问题研究的大致过程,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并且在整节课过程中,孩子们状态都特别好,表现的很积极,课堂参与度极高。</p> <p>  房殊老师: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中观察、分析、思考</p><p> 本节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活动经验,深切的体悟必定来自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自然会有深切的体悟,所以本节课教师还进行了适时引导,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p> <p>  白玉老师:教学设计有深度、有梯度</p><p>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紧接着让学生在摆一摆和填表格的过程中发现变化规律,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多种数学活动,最终完成了模式的抽象,得到了模型。在思考题的部分,还精心设置了三角形,圆形等图形语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p> <p>  王鹏老师: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p><p> 金老师引导学生在表格的对比中,发现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不重复、不遗漏,这样,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才能将几种情况考虑周全,这也为发现面积与周长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先决条件。课堂的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通过几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渐发现当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周长的变化规律。</p> <p>  王学娟老师:教学思路有条理、非常清晰</p><p>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层次上非常清楚,从用1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到用2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最后在前面两种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金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更有难度的探究,充分尊重了学生现有的动手能力,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在规律发现的过程中,金老师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在知识提升部分,师生共同揭示了这个规律最直接也是最本质的原因,也就是隐藏边的多少,非常清晰、有条理。</p> <p>  各学年教师评课结束后,张红、金岚、姜羽秋,三位主任为本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p><p> </p><p> 张红主任表示,无论是课堂展示还是备课组教研展示都呈现出一种深度的研究,当我们的研究走向深处,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处,就会培养出更具有能力的北师长附的学子。</p><p>1.这节课选择的点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p><p>2.课堂环节完整。</p><p>三次活动层层递进,每一次经验都为下一次活动做了铺垫,思维的发展在逐步的提高,层次步步深入。</p><p>3.&nbsp;对孩子思维的培养越来越有数学的味道,越来越有深入思考、深入探究的感觉。</p><p>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孩子探索规律,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特别到最后课堂的延伸,让孩子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这节课,课后还可以继续进行探究,让孩子的思维一直延展下去。</p> <p>  金岚主任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这节课在很多方面都是很有突破的。</p><p>1.这节课真正的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p><p>2.情境的选择体现了数学上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对孩子思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p><p>3.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十分到位。</p><p>4.学习方式的选择灵活多样,学习方式的综合应用,使这节课呈现出非常好的效果。</p><p>5.本节课让孩子经历了完整的研究过程。</p><p>6.&nbsp;学习方法的应用,让孩子的思维从课前到课上再到课下,一直延展下去。</p> <p>  姜羽秋主任在给予这节课高度评价的同时,也给了一点中肯的建议:</p><p>1.课前展示学生的视频以及后期教师录制的解决难点的视频,节约了线上教学的时间,很好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实了教学内容,让课堂更加高效。</p><p>2.在学生进行第三个活动前,可以鼓励学生先进行大胆的去猜测,再去验证,这样能够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活跃。</p> <p>  最后数学组组长岳莹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由衷的赞赏了三年组老师们前期的准备工作,全组上下齐心协力、出谋划策。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到整节课课堂架构,清晰流畅。整节课,学生的表现相当突出,思路清晰,表述清楚、有序思考、思维敏捷。学生甚至说出了周长衰减的程度,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既完成了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清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思维达到了很高层级。学生表现的积极踊跃,也印证了教学设计的合理,教师们辛苦付出的值得,这是一节相当成功的活动课。</p> <p>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打乱了生活的节奏,却无法阻挡我们探索的脚步!此次活动中优秀的经验做法及各位领导和教师们的建议,为我们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疫情当前,全体小学数学教师用满腔热忱,书写育人信念;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师魂;用激情与担当,战胜疫情;用敬业与智慧,为学生保驾护航,助力学生成长。</p>

学生

教学

数学

探究

这节

活动

周长

老师

课堂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