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舌耘,一步一夯———记余干一中高一语文组第三次教研活动

余干县第一中学 董小娟

<p>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眼下又到一年杨梅成熟时,入口那慢慢一嘴酸甜的爆汁,一定是你记忆最深的“夏日初体验”。而对于我们19级高一语文组来说,吃着杨梅话教研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p><p> 5月27日,我们19级高一语文组迎来了我们第三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安排如下:</p> <p>19级语文组第3周教研活动安排</p><p>主题:《寡人之于国也》集体备课及中至杯全县作文大赛布置</p><p>主持:张婷</p><p>主讲:张会平、吴松、陈赣</p><p>主评:全体成员</p><p>主编:董小娟</p> <p><br></p><p>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p><p> 本次主讲人吴松老师认为,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p><p>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吴松老师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p><p> 吴松老师提到,学生在初中和高一上学期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p><p> ①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p><p>②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吴松老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p><p>③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 <p>  针对本次集体备课,张普祥老师指出,如何设计课堂流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落实文本重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我们的教学初衷。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得做到心中有本心中有生!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文本正确解读与深入解读。在吴松老师的这堂课上,我们不难看出她课前功夫做得很足,抓住一个“民”设计思路,从“民不加多”“为何不加多”到“如何加多”层层铺设步步推进,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p> <p>  叶建涵老师认为吴松老师的预学单的设计占得先机。这一环节让语文的课前预习不再是一句空话,更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言文的“言”,能有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这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同时预学单上的问题思考也能让学生课前做足准备,这样课堂上推进速度自然就快了。这无疑体现了学本课堂的课前学之妙。</p> <p>  曹雪瑶老师认为课堂的主问题设计贯穿始终。问题设计少而精能让课堂紧凑而清晰,这堂课虽然问题少,但设计得非常巧妙,主要体现在:第一,问题围绕“民”一字展开,紧扣主题,内容集中,方向明确。第二,问题的设计有序化且很有层次感,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文本的阅读为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p> <p>  盛文亮老师认为,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既要有课前点评的展示,又要有课堂的交流讨论,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p> <p>  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学问,小问题总是不可避免,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教堂”。 </p> <p>  最后,陈赣组长和张会平老师就“中至杯”作文比赛进行了介绍与布置。</p>

学生

教学

课堂

吴松

语文

老师

课前

课文

朗读

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