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渑陶韵

陈 旭

<h3><b>【题诗】</b><div><b>《热爱生命》——汪国真<br><br>我不去想,<br>是否能够成功 ,<br>既然选择了远方 ,</b></div><div><b>便只顾风雨兼程。<br><br>我不去想,<br>能否赢得爱情 ,<br>既然钟情于玫瑰 ,<br>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br><br>我不去想,<br>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br>既然目标是地平线,<br>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br><br>我不去想,<br>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br>只要热爱生命 ,<br>一切,都在意料之中。</b></div></h3> 【人物摘要】 <p>曾记得,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预告:大咖来了 ,辽报君对河南渑池杨栓朝作了如下介绍:</p><p><br></p><p>杨栓朝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但是作为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是从事仰韶文化彩陶复制和研究近二十年,在渑池当地乃至河南声名远扬的仰韶文化彩陶研究的“土专家”,他对仰韶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p><br></p><p>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也是仰韶文化标志性的符号。杨栓朝将彩陶文物仿制成彩陶艺术品,在瑞典、英、美等国家进行展览,也弘扬着仰韶文化。他仿制的人头虎面像器盖被瑞典东方博物馆永久收藏在他看来,无论是红山还是仰韶,发掘先人的艺术精华,将文物制作成旅游衍生品,是最简单有效的宣传方式。</p> <p>如今,杨栓朝的身份是:</p><p>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p><p>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p><p>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p>渑池县仰韶村彩陶坊主人</p><p>渑池县仰韶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p> <p>初夏时节,和几位友人相约,再次踏上G241国道,一路向北,直达河南省渑池县利津古渡南村乡。走进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第一步参观了“南村历史文化展览馆”,之后,零距离接近“彩陶第一坊”,最后,由中国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栓朝介绍了“上河曙猿”及“彩陶指纹”的发现经过。</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彩陶第一坊</b></h1> 河南仰韶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栓朝,大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依托着享誉海内外的“仰韶文化”,倾力打造“仰韶村彩陶坊”品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不仅成功破译了仰韶彩陶的原始制陶工艺,而且还攻克了多项考古疑难课题,公司的生产基地目前可生产仰韶彩陶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产规模10万件以上,是目前国内最专业的仰韶彩陶生产基地。 <p>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南村乡利津民俗文化园的杨栓朝“彩陶第一坊”</p> 中国仰韶彩陶第一坊(汪国真题)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彩陶坊展品</b></h1> 仰韶村,一个距离河南省渑池县城9公里的小村子。<br>1921年,因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首次发掘,掘得先民彩陶制品,一夜之间,闻名于世。 仰韶彩陶文化,是人们首次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中原人类的思维情感。人们采用黑、红、褐、白等颜料,在陶器上绘制花草虫鱼、日月星辰、几何纹图,表现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崇敬。 本乡本土的杨栓朝,成了仰韶彩陶领域的佼佼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彩陶作坊</b></h1> 河南仰韶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栓朝(左二)正在给参观者介绍彩陶文化 <p class="ql-block">“彩陶之路”仰韶文化展在英国剑桥大学开幕</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22日下午14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彩陶之路”仰韶文化展在英国剑桥大学唐宁学院开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剑桥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玛丽·路易丝·斯蒂格·索伦森教授、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科林·伦福儒勋勋爵、考古学家马丁•琼斯教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于芃先生、河南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张保进、河南大学中国陶瓷学院院长王洪伟、三门峡市宣传部副部长任战洲、渑池县委宣传部长石线伟等出席开幕式并剪彩。</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河曙猿</b></h1> 2016年10月,渑池县乡镇志编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br><br>担任责任编辑的杨栓朝在查找资料中,无意中看到“任村猴”的词条,其中写道“此动物产于渑池南村乡任村南2公里上河中始新世晚期(沙拉木仑期)河堤组任村段上化石层”。 <p>2016年12月,杨栓朝去了趟北京。他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拜访多位专家,经查阅浩繁的史料、科学地论证,当地发掘出包括曙猿化石、斯氏黄河猴化石、任村猴及任村猴新属新种化石等大量高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众多科学家称,曙猿化石的发现,对灵长类的演化、类人猿的起源及其向人类的演化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与意义,为类人猿起源于亚洲提供了重要证据,否定了一些科学家提出的类人猿起源于非洲的观点。</p> <p>2017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三门峡市政府联合在上河曙猿遗址竖立遗址保护碑。此举标志着上河曙猿遗址的保护、利用与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p> 2019年11月26日,河南省首家国家级古生物化石科考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渑池工作站,在渑池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非遗馆举行揭牌仪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彩陶指纹</b></h1> 2018年10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副馆长杨栓朝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渑池县西南方的西河南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巡视调查工作。在调查其中一个灰坑的时候,杨拴朝发现一枚仰韶时期的陶缸残片,残片上残留着一个造型规整,圆润细腻的鋬耳(陶缸上的装饰附件),在鋬耳上的横向凹窝内竟留有一枚完整清晰的指纹。 2019年1月15日,杨拴朝携带这枚完美样本和一些同时期、同类型,且包含指纹的陶器残片,前往海南省海口市,拜访了我国著名的指纹学家、中国刑事现场统计研究会副会长刘少聪教授。<br> 经过数个小时的分析、鉴定,以刘少聪为首的专家团队一致确定,这枚鋬耳上的手指指纹,是一名20-30岁之间,古代男性右手大拇指按压的指纹。 据悉,目前仰韶指纹已被列入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如果研究结果一旦确认,这些指纹是古人有意为之,那么将至少让人类使用指纹的历史向前推进2000年,并且也将成为河南、乃至中国文化自强、自信的又一标志。"杨栓朝如是说。 <p>制作/陈 旭</p><p>(彩陶坊图片由陈旭拍摄,其余图片含文字选自《V观渑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