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_吴的美篇

老夫_吴

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边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天桥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有人统计,仅在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机在天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说是在他们的行业中在当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天桥就是他们施展技艺的地方,是他们出卖血汗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繁荣了天桥市场,天桥市场也养活了几代民间艺人。没有这些民间艺人,也就没有天桥社会的底层文化的发展历史。<br>何人是怪,其说不一,也非八个之数。过去也有人按年代顺序分为三拨,也有人认为这种分法不妥当也不全面。我们根据传说和记载作一简单介绍。 老天桥绝技,让蛤蟆教书的老头儿,是辛亥革命后在天桥表演绝技时,被尊称为第二代八大怪之一的。他表演被世人称之为空前绝后的技巧,是由于他有两手绝活。第一,是驯青蛙;第二,是驯蚂蚁。据久居天桥的老人们说这个老头儿长得又干又瘦,黄眼珠子,嘬腮,黄胡子稀稀拉拉的。他身穿一件灰色长袍,举止上十分斯文。 曹麻子<br>曹麻子本名叫曹德全,北京大兴县青云店人,农民出身。他于民国元年进京在天桥靠“数来宝”谋生。<br>据见过曹麻子的天桥老辈人说,曹麻子个头大,一副猫脸,上面有几颗稀疏的麻子,两只眼睛总是眯缝着,显现出滑稽相来。他的头上总戴着一顶旧呢子帽,长头发绾着梳一短棒槌,浑身上下可能就是他手里拿着的那对牛胯骨还值点儿钱。他那两片子牛胯骨不比别的东西,俗名叫“金钱骨”,一片足有二斤半重,两块就是五斤。略呈扇面形的两片骨头上下钻两个眼儿,上面各系有一个大铃铛,一个红绒球,下面还缀一块尺余长大红布。他一面敲打牛胯骨,一面数来宝。曹麻子的脑袋瓜特别灵,口齿还灵利,看见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用事先编好,出口便能说上一段,真是演艺高超,骨头一敲钱就来。<br>“数来宝”是曲艺表演中的一种,很久以前便在北方各地流行。在表演中主要是一人或两人说唱,以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胯骨拍打为节奏。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并且经常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为乞丐沿街乞讨服务的,老辈人都知道,昔日名为“善人知”,于各种买卖铺户门前,见景生情,即兴编词,说一些叫店铺掌柜的喜欢听的吉庆话以求得赏钱的一种形式。例如:“老爷您,发慈心,买卖好,获千金。”“叫声太太赏俩钱,福寿康宁万万年。”在那个年代,流浪街头的乞丐到处都有,形式各有不同。京城的乞丐一半都集中在天桥,晚上便住在山涧口一带的鸡毛小店。在天桥一带,以数来宝为艺者很多,并逐渐有流浪街头改为固定在小型场地内演出,加入了撂地为生的民间艺人的行列,不仅如此,数来宝说唱内容也有所变化,善于创新的艺人开始演唱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并由此产生出“曹麻子”这样的著名艺人。<br>曹麻子并不是最早在天桥演唱数来宝的民间艺人,然而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善于创新,根据历史重大事件创作了《推翻满清》、《北伐成功》及《大实话》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唱段。其中不仅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譬如《推翻满清》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名没有中举的秀才,他大约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津卖艺说相声。他祖籍北京,汉军旗,原为京剧丑角儿,演架子花脸,相传武剧《十八拿》出于他之手。后在天桥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朱绍文先是唱京剧花脸,扮相念打有所创新而遭受到嫉妒,于是改行说了相声,起名叫“穷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虽穷但有做人的骨气,不怕任何人和事。  <br>“穷不怕”不仅精通文墨,而且对汉字的音、形、义颇有研究。他表演时总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边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来招引观众看他表演,使人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所以朱绍文对相声艺术最大的贡献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进了相声。朱绍文在说相声前,总是带着一小袋细细的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画一个大圆圈儿,这叫“画锅”,也就是围场表演的意思。然后他单腿跪在地上,一手以拇指和食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种字体或图案,然后拿两块小竹板击拍而唱,或引出各种趣活和笑料。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用笤帚扫去地上的字,重写新字,开始说新的节目。他能用白沙写成一丈二尺的双钩大字,颇有形象,如“一笔虎”、“一笔福”、“一笔寿”等大字。大字下往往还有小字,许多字组在一起,就成为一首诗或对子。他经常撒的是一副对联,对联为“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这副对联读起来像绕口令,巧妙而饶有风趣。还有“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的对联也是如此。“白沙撒字”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绍文的相声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首位。 中幡   大金牙<br>焦金池最初随父到各地卖艺,后来同别人一起做过“腥棚”(即摆个布棚圈,内放伪装的畸形动物招徕观众),他摆弄过“六腿牛”、“小人国”等,借以谋生。他家在天津塘沽有一亲戚,专为拉洋片艺人画洋片画,由此发财。故此,焦永顺便让焦金池学演拉大片。焦金池学成后,到北京天桥卖艺,因人长得气派,口齿伶俐,嗓子好,唱腔滑稽悦耳,善于“使相儿”(做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动作),会的曲目多,还能结合时事编写新词,如编唱了《外国人挖金矿(读gǒng)》、《八国联军进北京》、《炮打西什库》等,不久便成大名。<br>由于他镶两个金牙,人送外号“大金牙”,大金牙便成为他的艺名。他边唱边敲镲打鼓,独具魅力,有时不拉大片,光是演唱,也能赢得听众彩声。他的大片、道具也与众不同,一般大片箱子设四个镜头,他的箱子装八个镜头,可供八人同时观赏。他还常常应邀为喜庆筳会助兴演出,居家妇女们也喜欢听他俗不伤雅的演唱。他演唱的选段,民国十八年(1929)曾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发行,并由电台播放,名噪一时,被归为北京天桥后期 “八大怪”之一。所唱代表曲目有《夸美人》、《绣花鞋》、《小寡妇上坟》等。<br>焦金池有秀兰、秀云二女,都随祖父学演西河大鼓书,演唱很能叫座;还有一子名小丑,幼时便上场打鼓套,或垫场说笑话,称“小金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焦金池全家在天桥卖艺,收入颇丰;后曾移到天津卖艺,也受到观众好评。二女出嫁后,焦金池生活上和精神上渐渐潦倒,不久离世。焦金池有一张姓弟子,得其传授,在北京天桥明地拉大片,也称“小金牙”。后来天桥还有一名罗沛霖者拉大片,也以“小金牙”的艺名号召于市。  曹麻子 北京老天桥的人们都知道王小辫儿是个会耍中幡的高手,他耍中幡有“断梁”的绝技,想当年在天桥十分有名。<br>中幡是古代仪仗的一种,后来演变为民间各种花会之一种,与高跷、秧歌、五虎棍、狮子、献音、杠箱等花会一样,很受人们的欢迎。<br>所谓中幡就是一根长约三丈的竹竿作为支撑物的道具,上面悬挂绸旗,旗面长达数米,宽米余。竹竿上部撑有五色圆伞:黄、粉、蓝、红、绿,直径依次增大。竹竿顶端缀以小铜铃铛十几个。伞下为长方形的木框,称为“云盘”。盘上两侧各斜出三角形彩旗一面,称“顺风旗”,盘下两侧系有黄色的“五谷袋”,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盘下为木制的幡板,板下悬挂绸旗,旗面绣有各路神佛号。玩幡时,舞幡人要用手、臂、肩、腿、膝、脚等部位轮番耍弄,幡竿不能落地或倾倒。耍幡人要力气足,没有惊人的膂力是耍不了。舞幡人表演中时而将沉重的幡旗高擎在手,时而放至肩头,或用脑门顶,或用下牙床托,继而以左肘颠往右肘,当站定马步,将百余斤幡旗在身前身后旋转数周时,博得周围观众的叫好声和雷鸣般的掌声。物幡时周围有护幡人,以防倾倒伤人。<br>幡面上所书的字各不相同,一般书写有“晃动乾坤,天下太平”字样。<br>王小辫儿的中幡上写的字又是与其他中幡不一样,他的幡面上横书“京都王小辫”五个大字,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八个大字,显得豪爽气派。这是由于王小辫儿在天桥乃至京都,绝不是一般的把势,而是个身怀绝技、演艺高超的民间艺人。1925年,年约26岁的宝三拜王小辫儿为师,学习中幡绝技。要将如此高大而沉重的玩艺儿举在空中并做出种种令人眩目迷神的惊险动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小辫儿耍中幡,他只要往场子中央一站,幡竿上小旗在空中一摇,铜铃便哗楞楞响个不停。这时观众便似潮水般涌了过来,越聚人越多,将场子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水泄不通。叫好声、喝彩声、掌声连绵不断,仿佛要把整个天桥都震动摇晃起来。<br>见过王小辫儿耍中幡的天桥老艺人说:“那会儿一到了天桥,远远望去,便会见到他的那竿迎风而立的中幡,竖立在人群中间,煞是威风。”<br>天桥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朱国梁曾经说过:“王小辫儿身材壮实,个子不高,脑袋很大,圆乎乎的脸,头发稀疏。他留的那个辫子,同脑袋比起来就显得小多了。因此,王小辫儿就成了他的外号。”<br>“他玩儿一个金鸡上架,就是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待它落下时用头顶住。还有一种背后剑,就是用一只手倒背着中幡,胳膊使劲儿一抖,就把中幡抖上去了,然后他再用头顶住。”<br>“还有一种牙剑,就是脸仰起来,用牙齿咬住幡竿,使劲儿一抖,中幡往上猛地一窜,能有尺把高,然后再用头顶住。”<br>“他还会老虎大尾窝。什么叫老虎大尾窝呢?就是老虎进窝时,是尾巴先进去,不像狼一样,头先进去。他玩的中幡之所以叫老虎大尾窝,是因为他用臀部顶着中幡往后退,模样有如老虎进窝一般。”<br>“他的绝技是断梁。他双手把中幡抖动起来,扔向空中,等中幡落下时,用鼻梁骨接着。凡是观看的人,那真是惊险无比,无不为他捏一把汗。”<br>有诗赞王小辫儿耍中幡曰:<br>天桥人物王小辫,撂地卖艺数十年。<br><br>戏耍中幡有绝技,京城内外美名传。 沈三原名,出身于北京宣武门外牛街一个寒苦的回族家庭。少年时拜清满族头等扑护德二爷(名世庭)门下,潜心学习掼跤。嗣后,又师承北平国术研究会会首白锦兼学炮拳,两种技艺相辅相成,沈三亦如虎添翼,成为当时北京跤坛上无出其右的魁首,赫赫有名的头面人物。<br>当时,前门外珠市口大街开明戏院迤西半里地,有一家坐北朝南的戏园,名曰“第一舞台”。北京的京剧与梆子等大小戏班,在这里轮番演出。1921年底,这家戏园大门外,忽然贴出了一张引人注目的海报:“俄国大力士彼得洛夫,威震中华,天下无匹,莅临献艺,为期三天。”门楣的上方,悬挂着洋力士的半裸体广告画,肌肉隆隆,傲视一切,显示出一副无与匹敌的样子。<br>海报与广告画的诱惑力,再加上无聊的帮闲文人在几家报纸上大肆吹嘘,于是乎象“彼得洛夫力能扛鼎,斗死犀牛”等不经之谈,传遍了六街九衢,家喻户晓,尽人皆知。<br>艺高胆大、血气方刚而又富有民族正义感的沈三,耳闻有关彼得洛夫传言之后,一股义愤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观察这位洋力士的功底,他破费了大洋一元的门票钱,买了前排的一个雅座。<br>彼得洛夫的表演,是在洋鼓洋号伴奏下缓缓进行的。他先用双手托起一个黑乎乎的大铁球,在台上绕行了三圈儿,而后又举起一副白花花的杠铃,连续做了几个下蹲动作。仅这两下子,便把台下一帮观众唬得目瞪口呆,自以为大饱了眼福。殊不知武林中有这样一条谚语:“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 沈三的眼中,彼得洛夫不过是一只有拙力的笨熊。凭着中国武术的灵巧敏捷与变幻莫测的招数,挫败这个不可一世的洋人大力士,易如反掌。<br>当彼得洛夫和他的助手们正欣欣然陶醉的时候,万没有料到一个具有中华民族血性与尚武精神的硬汉子,即将在翌日要将他扑倒在中国观众的面前。<br>北京的12月,朔风凛冽,天寒地冻。然而,第一舞台里却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彼得洛夫为期三天的带有挑衅意味的演出,已经是最后一场。台下的观众显然比前两天增加了许多,那些不惜破费5块大洋买“飞票”进来的看客,因为连“加座”都找不到,只好在戏园的三面“贴大墙”。<br>沈三和几位前来助阵的知己朋友,早已夹杂在前三排的人群中,伺机而动。<br>舞台上,彼得洛夫洋洋得意地晃动着茸茸的身躯,酱赤色的横肉随着音乐的节拍不时地颤颤悠悠,仿佛一只贪婪而凶狠的棕熊,在寻觅着什么捕获物。他稍微做了一些准备活动之后,便首先卷弯了一根钢条,待一阵掌声响过,又单臂举起一个沉甸甸的“石锁”,得到比刚才更热烈的掌声。彼得洛夫踌躇满志,转身对坐在台上的矮瘦的翻译嘟噜了几句。只见那翻译如同领了圣旨一般。立即冲着台下阴阳怪气地嚷道:“彼得洛夫先生刚才说,石锁本是中国武术家练功的玩艺儿,台下哪位武林高手如不服气,欢迎上台来试试!”<br>台下千余名观众屏气凝神,面面相觑。沈三再也按捺不住心头怒火,脱去长袍,露出“褡裢”,一个箭步蹿到台上,愤愤然说道:“我堂堂中华,素有武德十戒。彼得洛夫狂妄虚夸,自诩天下第一,斗狠逞强,横行不轨,且高抬票价,大有奸商铜臭之气。如此犯我武林戒律,理应除之!”言讫,顺手操起石锁提梁,轻轻一抖腕子,飕地一声抛至空中,刹那间以“苏秦背剑”之势接住了石锁。满堂喝彩之声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聋。再看那彼得洛夫,先是瞠目结舌,呆若木鸡,继而恼羞成怒,象只恶熊拼命地向 沈三扑来。<br>沈三毫无惧色,纵跳矫捷,弹指间绕到对方身后,飞起一脚,正踢中对方腰下“命门”处。彼得洛夫踉踉跄跄,半天才回身来。 沈三看出了破绽,猛然进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左拳佯击敌手面颊,发右拳猛击其胸口。左右两拳,犹如二龙出水,既刁又狠。 沈三趁着敌手招架已乱之时,猝然将右腿插其档中,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跪腿得合”,彼得洛夫再也站不住,恰似塌了一面山墙,扑通一声跌倒在台上。自恃力大无穷、天下无匹的彼得洛夫,终于在一片喧嚣中悻悻离去。 沈三挫败了俄国大力士,维护了民族尊严,从此益发名声大震。当年的《晨报》与《群强报》由于报道了这则消息,居然创造了销售一空的历史纪录。 程傻子又叫程狗熊,但他的真名叫程福先。杂技之乡的河北吴桥县人。他来天桥撂地卖艺后,后来把家眷也从老家接来了,曾住在崇文区榄杆市温泉浴池对面的临街院子里,安家落了户。他在天桥表演时总是先耍狗熊后顶碗。  <br>程傻子驯养的是一只黑熊,体形肥大,性情凶悍,但对主人程傻子却非常俯首贴耳,十分听话,所表演的一招一式都很出色。这只狗熊能由易而难地逐一表演作揖、磕头、直立行走、前掌摇串铃模仿江湖算命先生或江湖郎中、钻竹圈、蹬木球、耍扁担、拿大顶、翻跟头、耍钢叉、与人摔跤等等。每逢表演完一场之后,程傻子便喂点儿东西给狗熊吃,顺手拍拍它的脑袋,表示鼓励。<br>过去老北京人没处去瞧动物,更不用说是狗熊这种肉重身沉的肥大动物了。清朝乾隆时代的郡王傅恒第三子富察氏福康安的私人别墅,俗称“三贝子花园”,于1906年开辟为万牲园,即今天的北京动物园,里面养了许多动物,专供达官显贵游玩观看,票价十分昂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去不起的,没有他们观看的份儿。所以程傻子的耍狗熊的表演场子,每天都是观众如堵,生意格外兴隆,这中间自然是下层人居多,也有一些有身份的贵族显宦来看程傻子表演驯狗熊节目。  <br>程傻子的表演场子与其他艺人略有不同,一般撂地摊只需用白粉画圈就可以了,而程傻子却在场边围上木栏杆,为的是避免在观众拥挤时发生不测。  <br>这只黑熊有个最精彩的节目,是用两只前掌耍弄一杆雪亮的钢叉。一是在胸前转动,二是要在胸前并绕脖子转动,其模样活像一个初学武术的傻大个子,动作笨拙迟缓,模样憨态可笑,加之大钢叉上的钢环舞动时哗哗作响,观者极为感到新鲜好玩。表演完节目后,大狗熊便直立行走绕场一圈,并伸出两只前掌向观者做作揖致谢状,待观众纷纷投进钱后,大狗熊才卧地休息一会儿。  耍完狗熊后,程傻子便开始表演顶碗的节目。   <br>十三个大小不等的瓷碗一层一个,一直摞到十三个碗,从下到上碗越来越小,远望过去,就像一座十三层的玲珑宝塔一般,使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顶碗之后,他还要做出倒立、卧鱼等高难动作,使围观的人群在惊叹之中无不叫绝。顶碗表演不仅技巧要精,还要有灵活的腰腿与充足的力气。确实,这也真是程傻子的一手绝活儿。于是有人做了一首打油诗赞程傻子顶碗道:  程傻登场不耍熊,十三宝塔耍尤工。   <br>要知饭碗熊牢固,第一全凭顶上功。  <br>程傻子年老力衰之后,因黑熊病死而改行,好在他是杂技之乡出来找饭吃的人,就以变戏法养家糊口度日。他的后代程文林、程文祥兄弟俩,也是子承父业,以“武彩拉子”(行话,即指顶碗、舞盘儿、耍木球等技巧)撂摊卖艺,也都成了天桥著名的民间艺人。  <br>看来程氏兄弟玩的活儿比他们的长辈多了,也算是有出息了。   <br>他们兄弟俩舞盘是根据汉代的盘舞演变而成。盘之圆心处钻有小眼儿,插在木竿顶端的铁针上,手频频摇动,令其旋转如飞,双手各举三至四块瓷盘,同时旋转,并做出双臂交叉,“前桥”(正跟头)、“后桥”(反跟头)以及“乌龙绞柱”(脊背着地,挥臂抡腿拧身连续翻滚)等高难动作,而所有的盘子伴随着动作旋转不停。  <br>至于程氏兄弟的耍木球,是开演时的小节目。双手将三个木球(有时亦用木棒或酒瓶)掷而接之,循环往复,使其腾空旋转,良久不落地。这个小玩意儿是用来招人,将人吸引过来好赚钱。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也是耍狗熊的程傻子所没有想到的,这大概也是程氏之门风罢。 常傻子也是老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老天桥的艺人们大都听说过他的表演。有人说他的“砸石头”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说他“砸石头”是为了兜售他治疗跌打损伤的成药服务的,带有商业性质和江湖医生的色彩,至于功夫并非精益求精,十分真实可信。但无论怎样说,都承认他是老天桥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么,谁也说不清。  <br>据说常傻子砸的石头大多是鹅卵石。表演前,先由他的弟弟常老二拿两块石头对碰数下,好让观众听到响声,然后再递给观众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这时候,常傻子边在一旁运气,把气运到手上。然后,接过石头放在一条板凳边上,找准位置后,只听“嗨!”“嗨!”两声,手掌落下之处,石块已被砸碎。  <br>常傻子有个绝活儿,就是用手指将一块石头戳碎。他的表演会使人联想到今天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脉相承之意。不过“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现在武警  <br>砸石头——常傻子<br>战士的功夫表演要比当年常傻子精深得多,所用的气功,也比先前更广泛的发展。<br>常傻子表演一阵“砸石头”后,便要向观众推销他的“百补增力丸”。他说他的“百补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强身壮骨,二能治疗跌打损伤;三能治闪腰岔气内外伤。还以他自己现身说法,说他自己就是吃了这种药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才能练成真功夫。据说,他兜售的药丸并无神效,但也不会把人吃坏,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药丸,主要是为求生存而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同时,他是以卖药的形式向观众“打钱”。由此看来,有人说他卖艺带有商业性质还是不无道理的。 “赛活驴”又称“毛驴舞”,是一种“斗哏”与杂技相结合的舞蹈。表演者用竹竿、竹筏制为驴形,又以布蒙之,绘成驴样。前后分为两截,中有缺处,表演者立其间,将两头各系于腰间,周围布长至地,以遮人之腿。同时,做出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等。表演时,关金凤化妆骑在驴背上,手打一副三寸长、一寸宽的竹板唱莲花落子,并表演上桌子、上三足板凳,仿山羊上山等绝技,让观者称奇喝彩。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身形惟妙惟肖,浑然一体,被大家称为“赛活驴”。 第十七怪 云里飞<br>旧北京时代曾有个说法,说来北京可以不逛故宫,但不能不逛天桥。说没逛过天桥,没听过云里飞,就如同一辈子没吃过白面一样。<br>这话乍一听,仿佛没有天桥就没有北京了,没有云里飞就没有天桥了。其实不然,这正说明了天桥在北京的重要代表性,也说明了云里飞在天桥演艺圈中的位置。<br>云里飞,本名白宝山,是老云里飞白庆林之子,艺名毕来风,又名壁里蹦。他在天桥三角市场演出,上搭席棚,场子里摆几排板凳,台帘是一块德寿堂牛黄清心丸的广告,这排场在当时天桥属最风光的。他唱戏有行头,全是独出心裁自己制作的,盔头用的是各种纸烟盒粘贴的,几绺长发拴在铁丝上就是髯口,竹管劈开装上鸡毛就是雉鸡翎,麻绳头儿染上红绿色绑在棍子上就当马鞭使。大褂不系钮扣,敞开怀就算是戏衣……提起云里飞,天桥赛活驴的老伴乔金凤说:“云里飞一出场就逗人乐,他头上戴着用哈德门、红锡包、大联珠、大粉包、小粉包牌的纸盒做成的乌纱帽。竹板上绑一撮鸡毛算雉尾,芸豆儿穿成串算珠子。他买了条面口袋,染成红色的,缝成个红背心,上装天子、下扮走卒都能穿。大褂子不系扣儿当蟒袍,演戏时上场门、下场门都用台幛子,德寿堂的广告,印着‘康氏牛黄清心丸’的红字。” <br>云里飞的表演形式是以戏剧为主,相声为辅,满场作戏,随时抓哏。他一个人可以串演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角色。他的滑稽二簧十分有名,但常常是刚一开头却又煞了尾,取而代之的是尽情地插科打诨,令观众大笑不止。但他也有说笑话说出毛病的时候。赛活驴的老伴乔金凤曾讲过云里飞开玩笑吃亏的一段故事,她说:“一次,地头儿的警察来敲他的竹杠,向他要钱,他说:‘我哪儿有钱呀?我是三没主义,没吃、没喝、没钱。’警察一听,乐了。这正好是没茬儿找着茬儿了,就说:‘你敢反对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说成三没主义。’云里飞给吓怔住了。他真没想到这么一句俏皮话,竟然说出了政治问题,他结结巴巴地说:‘我只说我没吃、没喝、没钱。’警察哪儿管他这一套,不由他辩解,一口咬定他反对三民主义。结果,云里飞吃了个大亏。” <br>云里飞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京剧清唱的特点,又有说、学、逗、唱的特色。经常演出一些偏重念白和做工的小闹戏,如:《铁弓缘》《豆汁记》等,他充满滑稽表情的脸和五官辞去的表演,在极其简单的化妆衬托中,很具有独特的风格。 民初文人金水,曾有诗赞曰:<br>小戏争看云里飞,褴衫破帽纸盒盔;<br>诙谐百出眉开眼,惹得游人啼笑非。<br>很多天桥的老人们至今仍记得云里飞的表演,他时常龇牙咧嘴飞眼吐舌头出怪相,但难得的是在他这一块小小的场子上,却造就了白全福(云里飞的儿子,俗称飞不动,跟着飞)、侯宝林、郭全宝等一代著名相声演员。<br>云里飞所收的几个女弟子,如:老生演员周艳芳、李淑敏、李晓安、李淑卿,青衣演员刘毓荣,花脸演员王丽芝等人,都是30年代走红的角色。与之同台演出过《捉放曹》《落马湖》等几十部传统戏剧,生意兴隆时,每日可收大洋十二三元,令其他场地的艺人望尘莫及。<br>提起云里飞的表演艺术,著名相声演员云里飞之子白全福曾经说过:“我父亲刚10岁,就跟我爷爷撂地,也学会了一套本领。我爷爷训练真严、真打,说是不打练不出功夫来。过去,我爷爷一个人唱,现在两个人唱要好一些。到了要钱时,看看地上的钱不够,就对我爸爸说:你来几个脑踺子吧!我父亲就光着脑袋靠着地,连着一口气翻15个筋斗。他常翻脑踺子,头顶上磨出了一道凹痕来。<br>“我爷爷过了50岁,我爸爸就顶上他的名字叫云里飞了。我爸爸会唱、会说、会表演。他撂地时,是用白沙在地上先撒几行字:‘平地茶园,风来吹,雨来散,今天挣钱明天吃。人歇工,牙掉队,肠子空着活受罪。’这几行字,吸引了许多人来看。不一会儿,人就围上来了。他要钱的时候,有一套绝招,表演完了,他要过钱数数,然后冲东边观众说:请大家帮忙要十几个子儿。他把舌头伸出来,一直伸到鼻子底下,大伙一乐,就扔几个子儿。他又冲南边的观众也要十几个子儿,说着他把舌头伸到鼻梁子上,大伙一看乐了,又给几个子儿。接着他又冲西边观众还要十几个子儿,他把耳朵外皮塞到耳朵里去,说要等着要够了10个子儿,耳朵外皮才会翻出来,差一个子儿也出不来。可人家刚扔一个子儿,‘当’的一声,他的耳朵外皮就翻出来了。最后,他冲北边也要十几个子儿,这回他换了花样儿,脸上的五官乱动。我父亲就是靠着这个本领,十几个子儿就又到手了,四面他全要过了。”<br>的确,过去的民间艺人,所学习的一切功夫和表演艺术技能,全部是为了维持生存的需要。每个艺人都有绝活,但是,在那个时代里,也只仅仅是讨饭讨钱的艺术罢了。<br>云里飞除了在天桥撂地,有时还要到其他地方去,但无论去哪儿,都要由老云里飞扔鞋而定。每天清晨,老云里飞都要脱只鞋,从屋里扔到院子里,鞋头朝哪方,就是往哪里去,但大部分时间是在天桥。<br>日本鬼子侵占北平后,云里飞离开了天桥,有关史料记载说,他是靠串妓院演出来维持生活的。他原来的场子由刘醒民接管,演员阵容有所调整,加进了小疯子等人,一直延续到1957年,才纷纷改行自行解散。 盆秃子本人,有两个相当明显的外貌特征,一是秃顶,只鬓角有些头发。二是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颇似《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br>盆秃子表演时也与众不同,他表演时手拿一大瓦盆,用一双筷子敲击瓦盆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不同的响声,敲出的各种声调,再加上随口编出的词曲,抓哏以博人一笑。<br><br>天桥大狗熊孙宝才曾回忆说<br>盆秃子是个怪人。他头上光秃秃的,只两个鬓角有些毛,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好像个铁拐李。他拿着一个瓦盆,直径有二尺,深有一尺,用一双筷子敲来敲去,却也敲出五音十二律来。他一面敲,一面唱,随口即兴编词,逗人大笑。<br>盆秃子的这种敲盆唱曲的表演形式虽然简单,但《史记》中所载,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的故事,确是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其以缶为打击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唐尧时代。据《文献通考》中《乐者》记载:“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击之。”<br>通过查证有关史料,可以看到,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这段歌词,后来成为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又考证,击壤,便是击缶。唐尧以后的春秋、秦、汉诸朝代,都有关于击缶以和乐曲的记载。如:《汉书·扬恽传》中就有:“酒后耳熟,仰天拊缶,而呼乌乌。”<br>盆秃子击瓦盆,虽非八音合谐,但也侃侃有声,并合于韵律。与他随口所唱的小曲应和为一体,追根寻源,倒也颇有些上古的遗风。所以,被广大群众所喜爱,所传诵。<br>清代《天桥杂咏》中有诗赞道:<br>曾见当年盆秃子,盆儿敲得韵铮铮;<br>而今市井夸新调,岂识秦人善此声?<br>击缶唱歌形似丐,斯人京已不堪论。<br>笑他俗子无知识,妄拟庄周浪敲盆。<br> 有人把八大怪按年代顺序分为三拨:<br>第一拨“八大怪”出现于清朝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是指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八位艺人。<br>第二拨“八大怪”出现于辛亥**之后。他们是让蛤蟆教书的老头、老云里飞、花狗熊、耍金钟的、傻王、赵瘸子、志真和尚、程傻子。<br>第三拨也即最后一拨“八大怪”,是指三、四十年代在天桥出现的几个民间艺人。他们是小云里飞、大金牙、焦德海、大兵黄、沈三、蹭油的、拐子顶砖、赛活驴。<br>一百多年来,在天桥市场献艺的,除上述三拨“八大怪”以外,还有很多自怀绝技的杰出艺人。他们如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各练绝招,在北京近代民间艺术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页。 卖雪花酪(冰淇凌),转动铁桶冷却结霜。“卖雪花落”这些泥塑作品中的人物嘴角上扬,面部表情既生动又丰富,刻画出老北京城市井小人物的积极向上,朴实乐观,厚道为人的品质。 <br>窝脖。婚礼搬运嫁妆。这件具有代表性的《窝脖儿》就是老北京交通篇中的一个小人物,只见一名人力搬运工用一块一米见方的木板、一条软绳和一根木棍当简单的运输工具,搬运人把乘运的物品码放在木板上用软绳捆绑,肩上驮着立柜、箱子等。据说这是由旁人帮助将物品放在搬运人的肩颈上,低着头在运送的路上不能停歇、不能抬头,因此而取名叫“窝脖儿”。它是人力搬运工“脚行”中的一种行式,这个行当已绝迹六十多年了,有组织、有技术,主要从事运送嫁妆、大宅门儿搬家、古玩玉器店运货等。“窝脖儿”在民国初年最为红火,当时被外国人称赞为中国手工业三绝之一。 这是“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门吹。办白事时通报致祭者身份的敲鼓单声为男性,双声为女性。 正月十五上元节烧旺火,堆砌空心填满煤炭的火判官,它身穿戴官袍官帽,手持芴版,口鼻眼和身体多处向外冒火。祈求兴旺祛除邪气还可以暖身。 卖瞪眼食。“贩者自马肉作坊趸来煮熟之大牲口肉,再改刀儿,置于汤中。食客由锅中自取,每夹一块肉,贩者则以铜钱为筹,计其食数。即使数人同时下箸,贩者亦从容计码,罔有差错,故称以为瞪眼食也。<div>“瞪眼食"在旧京贫民中最为广盛,因为吃主都是拉洋车的、卖青菜的和收破烂儿,换取灯儿的穷人,所以也叫“穷人乐”。在穷苦的地界儿,门脸儿,四牌楼根底下、天桥都有卖"瞪眼食"的挑子。吃主用筷子一块块地从锅里夹,小贩紧盯吃主儿的筷子计数儿,所以叫“瞪眼食”。“瞪眼食”不是“折箩”,而是马肉。热锅里煮着切成小块的马肉,吃主儿用筷子夹肉,蘸酱油吃。至于为什么不盛到碗里,学问也就在这儿。您想啊,无论吃主儿和卖主儿都有占便宜的想法,吃主儿想,万一没瞅见就多吃一筷子,而卖主儿也琢磨,万一吃主儿自己没数就能多收一筷子的子儿,况且肉皮碎肉和装筷儿的肉同样算钱,您就能保证夹起来送嘴里的都是整块儿的肉吗。所以,这瞪眼食多少还有点赌博的路数。一边眼急手快,一面儿心明眼亮,用现在的话说“玩儿的就是心跳”。<br></div> <div><br></div>泥塑作为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到后来,宋代的泥塑开始趋向于平民化,更贴近生活。吴德寅先生从小在胡同里长大,更是钟爱老北京的古朴与悠闲。他认为,老北京的风俗市井文化,用素泥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来表现尤为贴切,更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 拿唤头的剃头匠、持惊闺的磨刀师傅、扛东西的窝脖儿…<br> 吴德寅先生独创的老北京泥塑技艺,基本用料是粘土,采集京东高山红粘土,经过水洗、澄浆、去渣、保湿、储存等特殊工艺,将原泥料制成后备用。使用前再经过捶打、摔、揉等方法使泥热化,增强泥的可塑性。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部位的特殊需要,还要加入沙、麻、纤维物、水性粘合物等,这样使作品坚固持久,不易破碎。之后通过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出形象,晾干后再作防水处理。<br> “看似简单,其实捏泥人,讲究写意,跟国外的雕塑不一样,不是规整的按照实物的比例一五一十地做出来,而是讲究神似,把人物的神态意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即可,融入的是创作者的情感和灵魂。但这个过程要长时间的酝酿,那个场面儿和人物都在脑子里闪现。”吴德寅先生这样总结他的泥人及其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