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社会主义大生产,才是战胜资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这是列宁同志的观点。</b><br> 列宁同志在《伟大的创举(论后方工人的英雄主义、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一文中这样说道:<br> “‘伯尔尼’国际¹ 即黄色国际的错误在于它的领袖们只在口头上承认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他们害怕思索到底,害怕做出恰恰是资产阶级觉得特别可怕和绝对不能接受的必然结论。<font color="#ed2308">他们害怕承认无产阶级专政也是一个阶级斗争时期,只要阶级没有消灭,这个斗争就不可避免,不过它的形式有所改变,并且在推翻资本后的初期变成更为残酷更为独特的斗争。</font><b>无产阶级夺得政权之后,并不停止阶级斗争,而是继续阶级斗争,直到消灭一切阶级,当然它是在另一种环境中,采取另一种形式,运用另一些手段来进行这一斗争。”<br> 无产阶级专政实现以后,阶级斗争形式会发生变化,但是,阶级斗争依然存在。阶级斗争的形式,从资本家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剥削雇佣工人变为从管理者分化出来的官僚者依靠特权剥削全体劳动者!</b><br> ……<br> “显然,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要完成这一事业,<font color="#ed2308">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往往是特别顽强特别难于克服的消极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font>”<br> ……<br> “谁想根据什么自由、平等、一般民主、劳动民主的平等这类空话来解决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象考茨基、马尔托夫和伯尔尼国际即黄色国际其他英雄们那样),谁就只是暴露出他在思想方面奴隶般地跟着资产阶级跑的小资产者、庸人和市侩的本性。要正确地解决这一任务,只有具体地研究已经夺得政权的那个阶级即无产阶级和所有一切非无产阶级以及半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之间的特别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在虚幻的、和谐的、‘理想的’环境中形成的,而是在资产阶级进行疯狂的和多样的反抗的现实环境中形成的。<br> 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包括俄国在内,大多数人,尤其是劳动群众,连同自己的亲属,都是千百次地遭受资本的压迫、资本的掠夺和各种各样的侮辱。帝国主义战争(即为了解决无论是英国资本还是德国资本取得掠夺全世界的霸权这一问题而屠杀数千万人的战争)异常地加剧、扩大和加深了这种困苦,使人们认清了这种困苦。所以大多数人尤其是劳动群众必然同情无产阶级,因为它用英勇果敢的精神,用毫不留情的革命手段推翻资本的压迫,推翻剥削者,打破他们的反抗,用自己的鲜血开辟一条通向不容剥削者存在的新社会的道路。<br> 不管非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那种小资产阶级的犹豫动摇,即倒退到资产阶级‘秩序’、资产阶级‘福荫’下去的倾向如何严重,如何不可避免,但他们终究不能不承认无产阶级的道义上政治上的威信,因为无产阶级不仅推翻剥削者,不仅打破剥削者的反抗,而且建立新的更高的社会联系、社会纪律,即联合起来的自觉的工作者的纪律,这些工作者除了他们自己的联合组织的权力以外,即除了他们自己的更加自觉、勇敢、团结、革命、坚定的先锋队的权力以外,是不承认任何束缚和任何权力的。<br> 为了取得胜利,为了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font color="#ed2308">无产阶级应当解决双重的或二位一体的任务:第一、用反对资本的革命斗争的无限英勇精神吸引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吸引他们,组织他们,领导他们去推翻资产阶级和完全粉碎资产阶级的一切反抗;第二、把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以及所有小资产者阶层引上新的经济建设的道路,引上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新的劳动纪律、新的劳动组织的道路,这种劳动组织把科学和资本主义技术的最新成果同创造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自觉工作者大规模的联合结合起来。</font><br> 第二个任务比第一个任务更困难,因为解决这个任务绝不能靠一时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而需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英勇精神。但这个任务比第一个任务更重要,因为归根到底,<b>只有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只有用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和小资产阶级生产,才能是战胜资产阶级所必需的力量和最大泉源,才能是这种胜利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证。</b>”<br> (见《列宁选集》第四卷第10-13页)<br> <br><h5>注 释:</h5><h5>¹ “伯尔尼”国际是原来参加第二国际的一些社会沙文主义政党和中派政党为了恢复已经破产的第二国际,于1919年2月在伯尔尼代表会议上建立的联盟。列宁称“伯尔尼”国际“是一个国际帝国主义代理人的组织”(见《列宁全集》第29卷第459页)。</h5><br>——————————————————<br> 附:<b>如何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下搞公有制?这是当代中国不忘初心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道路上急需解决的经济基础问题。</b><br> <u>对此,我们的教科书是这样给出结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u><br> <font color="#167efb">这里隐含的前提是,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要采用私有制来发展经济。这是错误的认识!生产力的高低不平衡和多层次性,只能决定公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劳动者共同占有和管理的范围(包括个体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而不能否定公有制的属性——劳动者共同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font>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劳动者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目的是由劳动者最终占有和支配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表现为劳动者既领工资,又得企业利润。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生产力社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联系在一起。表现在企业中,组织生产和管理的范围(即共同劳动和管理范围)决定了在多大范围内对生产资料实行共同占有。</b><br> <font color="#ed2308">在生产力社会化水平低下时,如小农经济,多数在家庭范围内实行共有共管和共享,实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br> 在生产力社会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时,能在多大范围内共同劳动就在多大范围内对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占有和管理,实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br> 在生产力社会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能够在国家范围内组织生产共同劳动,整个社会如同一家超级的社会化工厂时,则实行劳动者全民所有的国家所有制。</font><br> 由上可见,如何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下搞公有制?回答是,依据生产力社会化水平,从低到高依次实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和劳动者全民所有的国家所有制,而不是要采用私有制来发展生产力。<br>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在经济基础上必须坚持用公有制的不同形式来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向私有制倒退。 <h3><br></h3><h3><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