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俊陪你看一中

阿俊

<p>翻开各自的“人生词典”,窃以为,人们查阅次数最多的一组词汇极有可能就是“母亲、慈母、母爱……”,而能与这组词汇媲美的一个词那一定是“母校”。对于任何人,母校会珍藏其太多儿时的记忆。相隔时间越久,他对母校的思念也就越深。之于我的家庭,对于“景德镇一中”的情感似乎比其他人来的更深刻一些。因为景德镇一中是我们家祖孙三代众多人共同的母校。之于我个人,那更不必说,我在景德镇一中初中高中上了四年学(2十2年制),之后又在一中工作了三十年。由于深爱着母校,迷恋母校的一草一木,多年来我一直热衷于拍摄或收集一中校园里的每个精彩瞬间的照片,并将其珍藏于相册之中。每浏览一幅照片,我都会不经意地回忆一次那照片背后的故事,从而对母校的情感又会加深一层……</p> <p>在你我共同的母校八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想以美篇的形式将我自己珍藏的部分校园图片展示出来与各位分享。并请你随着这些图片走进美丽的一中校园。</p> 景德镇一中由创办于1940年的“江西私立天翼中学”发展而来,“天翼”源于时任江西省省主席熊式辉的字(熊式辉,字天翼)。首任校长是时任浮梁行署专员的丰景福先生。<br><br> <p>经历80年漫长发展史的景德镇一中校名虽几经变更,环境、设施日趋完善,但其地理位置和整体格局始终如一。</p> 1955年修的校南门 <p>1965年修的南门。门前的台阶在80年代改建前一直都是青石板台阶。你有从上到下骑自行车速降的经历吗?</p> 1980年代修建的南门 现在的南门 通常不代言的北门 第一教学楼 第二教学楼 第三教学楼 第三教学楼 改建前的第三教学楼为实验楼 天翼教学楼 前任一教楼 更早的一教楼 <p>校友当年在一中读书时画的一教楼</p> <p>曾经用作教室及幼儿园的平房</p> 艺术楼 <p>科技楼(含学术报告厅、微机教室、图书馆、天文台)</p> 科学馆 <p>黄河浪老师撰写的科学馆复建碑文 :</p><p>此馆始建于1959年,内设五房一厅,乃作化学、物理、生物实验及学术讲座之场所,取名“科学馆”。后因开间狭小,通风阻滞,不利实验之用。遂先后改为教室、图书馆、师生宿舍乃至杂物堆放处。历半世纪风雨,又疏于修缮,颓败之相毕露。然则环顾偌大校园,触目皆新楼,所见无旧景,能勾唤早年校友睹物忆昔之情者,唯此馆矣。 </p><p>2010年适逢一中七十周年校庆,各届学子,闻讯欣喜,纷纷出力献策。1978届理科重点班曾在此馆苦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关心、全体教师精心施教,在参加高考中,成果斐然,众学子现多为各行业骨干精英。因感怀母校哺育教诲之恩,眷恋舘舍呵护伴读之情,慷慨解囊,筹资40余万元,将此馆翻新复建。拳拳之心,日月可鉴。 </p><p>经数月精心施工,原已苍老衰败之旧舍,终以光彩照人之新容,屹立校园东侧。日听朗朗书声,夜览熠熠灯光,继续见证一中在基础教育史上昂首阔步之历程。母校受此厚礼,为表谢意,欲将此馆辟作校友联谊之地,且刻立碑文,以彰显学子尊师爱校深情。 </p><p>景德镇一中 </p><p>2010年8月</p> 综合楼(办公楼及实验楼) <p>陶行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p> 以前的办公楼 逸夫体育馆 再次装修前的逸夫体育馆 生物园 食堂 学生宿舍 <p>当年曾兼作食堂、宿舍的大礼堂</p> 运动场 <p>蘑菇亭(已被丫丫替代)</p> <p>丫丫,由七七届校友,现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刚捐赠的雕塑《蕴育》</p> 读书长廊 休憩亭 共青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