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红楼梦》26-30回

梁以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二十六回</font></h1><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蜂腰桥设言传密意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span></h1><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Q1.小红为什么会对贾芸产生好感?</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A: 大观园建成后,小红是第一批进来的人员之一,负责看管和收拾怡红院。元妃省亲巡幸之后,赐住时,怡红院因与潇湘馆邻近,被宝玉选得,所以林红玉就继续在宝玉院里当值。恰巧这时,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贾芸谋得了在园子东北角植树种花的差事,小红得以与贾芸相见。贾芸是贾家的同宗,但父亲过世后,生活落魄,家中只有一亩地,两间房子。这时的贾芸已经十八岁,长挑身材,长得斯文清秀。二人在宝玉院前相见后,便互留好感,惹下相思。贾芸日日在里面监工,小红每每出来,总能看到他,却不得说话。这期间,也许是心思乱,竟把手帕丢了,梦中都想让贾芸拾了去,可见相思已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Q2.贾芸在宝玉面前为什么要小心翼翼?</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A:在封建社会,嫡系和旁支的待遇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嫡系掌握着富贵,旁支却日渐没落,只因为出生不同,命运却完全相反。同样是贾家人,宝玉可以锦衣玉食,无忧无虑,贾芸却要早早为生存做准备,处心积虑经营,小心翼翼,委曲求全。</span></div></div> <font color="#167efb">Q3.薛蟠的生日便宴折射出封建贵族子弟怎样的生活状态?</font><br>A: 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败落的世家子弟柳湘莲,高高在上的北静王,忠顺王府的优伶琪官蒋玉菡,“呆霸王”薛蟠,常常和贾宝玉在一起吃酒玩乐。薛蟠生日,别人送了这位呆霸王一些新鲜的瓜藕等物,因为很大很难得,薛蟠就拉了贾宝玉一起来吃。两人正吃着,忽然冯紫英走了进来。薛蟠拉着冯紫英坐下一起吃酒,冯紫英不肯,说“今儿还有一件大大要紧的事,回去还要见家父面回,实不敢领”,说着就要走。当贾宝玉急巴巴地问他:“你到底把这个‘不幸之幸’说完了再走。”冯紫英又特意卖了一个关子,说自己还要专门摆一桌酒,请薛蟠和贾宝玉过去,专门说那个“大不幸之中有大幸”的事。可见,封建贵族子弟成天饮酒作乐。<br><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Q4.夜访怡红院被拒后,黛玉有怎样的心理反应?</font><br>A: 黛玉因为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一天没回来,很是担忧,晚饭后,听到宝玉回来了,就想过来问问怎么样了。一步步走着,看见宝钗进了宝玉的院子,也随后走来,路过沁芳桥,看到池中的各色水禽,异常好看,就被吸引住,看了一会儿。等黛玉到了怡红院门口,院门关着,就用手敲门。谁知晴雯正没好气,又因为对宝钗频繁来,让人三更半夜不得睡觉,更是抱怨。听到叫门也不问是谁,就说都睡了,明儿再来吧,黛玉又高声说“是我”,晴雯偏偏又没听出来——这样多重巧合的误会让本来就容易多想的黛玉一下子想的更多了。一阵阵伤感,立在墙角花阴之下,不禁悲悲戚戚地呜咽起来——黛玉这一哭,引得花落满地,连树上花枝上的鸟儿都不忍听,都忒楞楞飞起来远远躲避。作者用这样一番夸张的笔墨,极写黛玉的“绝代姿容,稀世之美”。让读者进入一种“凄美”的意境。<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二十七回 </font></h1><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span></h1><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Q1.薛宝钗的扑蝶和“金蝉脱壳”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A: 宝钗一路走来时,抬头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宝钗心里想的多,就站住脚,采取回避政策,抽身往回走。宝钗刚要去找别的姐妹,忽然看见前面一双大大的玉色蝴蝶,上下翻飞,十分好玩儿,就抽出扇子来,追着去扑。那蝴蝶忽起忽落,引得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追到滴翠亭上,直累得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表现了宝钗活泼、旷达的性格。宝钗毕竟是个少女,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也就当然会在她身上表露出来,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金蝉脱壳”体现了薛宝钗机敏急智,具有十分强的应变能力。第一方面,就是当时事发的环境地点, 薛宝钗本来是要到潇湘馆去找林黛玉的,是为了避开黛玉和宝玉的独处,所以才过门不入,之后就看见了玉蝶,于是就扑蝶玩耍,无意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谈话。由此可见,当时事发的地点正是潇湘馆附近,为了“金蝉脱壳”的可信度要高,宝钗要拿的挡箭牌也就只有林黛玉了。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二方面,林黛玉的性格,她孤僻冷清,不喜欢与人交流甚多,至于小红和坠儿的这事,更是不屑知道,倘若此事的风声真的不小心走漏到了她的耳边,她也只是冷笑置之,那么这就真正得到了宝钗要的结果,可以到此为止,不会再节外生枝。大家不妨设想一下,要是薛宝钗说得是史湘云,贾探春之类的人,依照他们的性情,不是理直气壮的明辨是非,就是气冲冲的兴师问罪,无疑是越闹越大了。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三方面, 就是林黛玉的背景靠山,小红和坠儿是宝玉房里的丫头,一定知道宝玉和黛玉的关系,就冲着这一点,小红和坠儿纵使认为林黛玉知道他们的隐私,也不敢有多少的动作。林黛玉经常到贾宝玉那里走动,日子一久,凭着小红的聪慧细心,难道会不知道林黛玉早已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吗?因为林黛玉本身就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自然也不会有什么不妥当的表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顺其自然的结果。</span></div></div> <font color="#167efb">Q2.黛玉葬花的寓意有哪些?</font><br>A: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葬花吟》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br><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font color="#167efb">Q3.作者将薛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在一起写,到底有什么用意?</font><br>A:宝钗扑蝶,蝴蝶往上飞,是一对,这是宝钗的象征。春天蝴蝶成双成对,象征着幸福圆满,这就是宝姑娘要的东西。而林黛玉,她自己就是绛珠仙草降到大观园的一朵花,花儿是会凋谢的,黛玉葬花,写《葬花词》,预示着她的生命就像花儿一样很快会凋谢。宝钗和黛玉,一个往上扑蝶,一个往下葬花,预示着两人不同的命运,贾府作为一个豪门大家族,要延续他的基业,要选一个能撑得起大家族的少奶奶,必然选看起来有福气的宝钗。<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二十八回 </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font></h1><div><br></div><font color="#167efb">Q1.宝玉和黛玉冰释前嫌的经过。</font><br>A: 宝玉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形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宝玉见他这般形景,遂又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便说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宝玉诧异道:“这话从那里说起?我要是这么样,立刻就死了!”林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呢。”宝玉道:“实在没有见你去。就是宝姐姐坐了一坐,就出来了。”林黛玉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待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宝玉道:“想必是这个原故。等我回去问了是谁,教训教训他们就好了。”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br><br><div><font color="#167efb">Q2.在冯紫英的宴会上,众人行令,表现了这些行令者怎样的特点?</font><br>A: 宝玉的这个主意相当于让每个人说几句自己熟悉的话,外加唱一段小曲儿。如果按照“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俗语,这样一通下来,各自的文化程度,生活趣味,以及职业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贾宝玉的开头,奠定了酒宴的品位基调;以女儿为主题的内容规定,唤起了参与者内心的人性情感,接着,冯紫英,云儿,蒋玉菡各行酒令,从各自身份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女儿情感的体味:<br>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br>冯紫英起点严肃,但显然未脱纨绔公子的戏谑口吻。<br>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br>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br>虽然薛蟠不断调侃,云儿还是真实倾吐了妓女内心的痛苦和渴望。<br>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br>旦角艺人蒋玉菡能体察弃女贫女的悲苦,表现出这位优伶并非仅以伎艺为能事,而有着同情女性命运的关爱情怀。与冯紫英、云儿唱的低俗小曲不同,他也唱出了对美好爱情婚姻的期盼。<br></div> <font color="#167efb">Q3.贾宝玉与蒋玉菡互赠礼品的经过是怎样的?</font><br>A:宝玉离席解手,蒋玉菡随着出来,再次赔不是。二人似有一见如故之感。携手交谈中知道,原来这蒋玉菡就是宝玉所倾慕的著名艺人琪官。初次谋面,相见恨晚,宝玉将一个玉玦作为见面礼,而蒋玉菡则将北静王所赠的贵重之物、茜香国女国王的贡物——大红汗巾作为还礼。宝玉又将自己的松花汗巾解下来交换。<br><br><div><font color="#167efb">Q4.贾元春为什么要赏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物?</font><br>A: 说明在元春的心目中,宝钗是理想的宝二奶奶的人选,而黛玉不是。元春的这种态度,对贾府是一种重要暗示,所以敏感的黛玉很快就察觉了,宝玉请她挑选自己的一份礼物,被黛玉拒绝。<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font color="#ed2308">第二十九回 </font></h1><div><h1 style=";"><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期情</span></h1><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Q1.本回贾母清虚观打醮,从之前王熙凤的准备,之中王熙凤对小道士的态度,对张道士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为人是怎么样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A: 凤姐说起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的事来,道:"他们那里凉快,两边又有楼。咱们要去,我头几天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打扫干净,挂起帘子来,一个闲人不许放进庙去,才是好呢。我已经回了太太了,你们不去我去。这些日子也闷的很了。家里唱动戏,我又不得舒舒服服的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野牛肏的,胡朝那里跑!” 凤姐这时想的是如此下贱的小道士,竟然敢出没在王公贵族的人群里,并钻到她这个贵妇怀里.冒犯了她的尊严,于是才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对小道士痛下狠手.即便如此还不解恨,再加一句:”野牛肏的”.可见凤姐颇有些“阶级仇,民族恨”潜质的。象这类人,无论她出身贫下中农,还是地主资本家,都是十足的恶人。本性如此。</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前儿亏你还有那么大脸,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要不给你,又恐怕你那老脸上过不去。”张道士呵呵大笑道:“你瞧,我眼花了,也没看见奶奶在这里,也没道多谢。符早已有了,前日原要送去的,不指望娘娘来作好事,就混忘了,还在佛前镇着。待我取来。”说着跑到大殿上去,一时拿了一个茶盘,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大姐儿的奶子接了符。张道士方欲抱过大姐儿来,只见凤姐笑道:“你就手里拿出来罢了,又用个盘子托着。”张道士道:“手里不干不净的,怎么拿,用盘子洁净些。”凤姐儿笑道:“你只顾拿出盘子来,倒唬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是和我们化布施来了。”众人听说,哄然一笑,连贾珍也掌不住笑了。贾母回头道:“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凤姐儿笑道:“我们爷儿们不相干。他怎么常常的说我该积阴骘,迟了就短命呢!” 王熙凤与长辈关系就是“朋友交”。她不拘泥于辈分,用有分寸的玩笑拉近距离。贾母说她泼皮破落户,也是她混不吝的性格与当时人们认知的礼法教条不符合。偏偏贾母也好,张道士也罢,都很吃王熙凤这一套,双方关系很亲近。张道士“咒”王熙凤会短命,并不是因王熙凤打了小道士。而是早看出王熙凤没有敬畏之心,容易冒险做错事。他常常说王熙凤“该积阴骘,迟了就短命”,证明二人关系很亲近。不是张道士法力无边,而是从长辈角度提醒王熙凤做人之道。这与贾母说王熙凤“不怕下割舌头地狱”一个道理,不为诅咒而是说教。王熙凤其人狠毒寡恩,视人命如草芥。直接间接死在她手中的人命有好几条。张金哥及未婚夫;贾瑞;被打成烂羊头的陪嫁丫头;尤二姐和腹中胎儿。如此天性凉薄在清虚观前打了小道士再正常不过。她也曾对馒头庵净虚说“最不信阴司报应的”。奈何曹雪芹相信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张道士以有道之士提醒王熙凤注意积攒“阴骘”,多做好事,正是要王熙凤知道厉害。奈何王熙凤身在局中不知局,没有敬畏之心,一错再错最终落到了作者“因果报应”之上,年纪轻轻不但落得被贾琏休妻,还“哭向金陵事更哀”,最后血崩而死。怎一个凄凉可悲结局。王熙凤先掌掴小道士,再说张道士“咒她短命”,对应的是她在馒头庵先说“不信阴司报应”再做坏事包揽诉讼。是可一可二不可三。她无视教诲,终究自食恶果。</span></div></div> <font color="#167efb">Q2.清虚观贾母观戏,贾母为什么选第二本满床笏?</font><br>A: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道:“这还是第二本?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三本戏实际上是分别对应贾府从祖先创业到今日极盛到未来衰败的历程。其中祖先创业用《白蛇记》,是曹雪芹“以假写真”,把曹家传说的远世祖先曹参帮助刘邦创业的事迹巧妙移植过来,暗寓贾府祖先创业,也寄托自己追怀远祖之情,所以贾母并不熟悉。但听到第三本是写荣华富贵如南柯一梦的《南柯记》,“便不言语”,显然有不祥预感。“祷福”的结果,是得知神佛对未来的如此暗示。热闹中隐伏悲凉。<br>长期以来“笏板”成为官员的象征,也与富贵权利联系在一起,《旧唐书》里就叙述到开元年间有朝廷大官家宴,家族里做官的人太多,聚会时,要特别准备一张床榻,用来堆放笏板。这个典故,后来被附会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身上,说郭子仪过寿,七个儿子,八个女婿都回来,全是在朝的官员,笏板堆满一床,因此就编出了《满床笏》这一出戏。<br>这出戏,明清时代常在吉庆喜宴上演出,是大户人家喜庆的应景娱乐,有加官进爵的祝福意义。贾母在神前卜出这出戏,当然也象征经过创业,贾府正达富贵权利的巅峰。贾母对富贵极盛仿佛比较谨慎,但是神佛决定,她因此说:“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br><br><font color="#167efb">Q3.宝黛在这一回中因为什么而吵架?从争吵中看出宝黛各自的心理是什么?宝玉摔玉又说明了什么?</font><br>A: 这回吵架,起因还是从元妃娘娘赏赐东西说起,因赏给宝玉和宝钗的东西一样,黛玉心里不开心,担心这是对金玉良缘赐婚的兆头。紧接着又是阖家去道观里打谯,老道士提起给宝玉说亲,宝玉又留下了那只雄麒麟(和湘云配对的),一件接一件的事让黛玉心里硌应,于是就拿话试探宝玉。偏偏宝玉也正为了这些事心里憋气,希望黛玉体谅到他的真心。俩人都不说真话,互相刺探说反话,这才大吵大闹,互相赌气。黛玉对宝玉一往情深,是叫"情重"。斟情,是不断加重感情的意思。感情好比美酒,要时时喝,时时斟,否则会浅下去的。她明知道宝玉对自己也情重,为了证明自己的这个判断,她用假话试探宝玉的心。她说宝玉爱宝钗,是希望宝玉对他发誓不爱宝钗,只死爱她黛玉一个人。而宝玉听了这话却误认为黛玉不信任自己,便大生气把玉也砸了。这回写宝黛式的爱情逻辑:为了爱得更深(斟情)而不断试探,不断吵架,不断后悔,不断落泪,不断赔错,不断痛苦,不断和好……,直到最后的和好后,却又一举毁灭。宝玉从初见黛玉时因“我有你无”而摔玉,到此时因提亲和“金玉”之说而砸玉,这两个标志性动作,显示了贾宝玉的成长。通灵宝玉从作为荣华富贵的符号,到成为家族联姻的象征,系着家族的命运期待。但贾宝玉的性格却如其情根顽石本体,肉体享受着“玉”的荣华富贵,精神却追求着“石”的自由纯情。“砸玉”作为爱情冲突的最高潮,并不指向情感对象,而是指向造成爱情婚姻障碍的“金玉”之说。它实际上宣示着“石”对“玉”的否定,宣示着“木石”对“金玉”的反抗,自主爱情对家族联姻的反抗。虽然惊心动魄,倒也痛快淋漓。从这个意义上看,摔玉是宝黛冲突的顶点,也成为化解冲突的契机。<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三十回 </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font></h1><div><br></div><font color="#167efb">Q1.宝黛为何能够和解?</font><br>A: 上回说到,贾母的一句话,“不是冤家不聚头”,使正处在吵架后纠结中的宝黛二人似乎都有了顿悟之感。仿佛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这时候更需要的是一个“台阶儿”。<br>这边,袭人劝宝玉,让他快去给黛玉赔个不是。那边,黛玉最知心的丫鬟紫鹃也对黛玉说,要说前天那事儿,还是姑娘太浮躁了点儿。并实话实说的指出了黛玉“小性儿,常要歪派他”。这确实也算是公道话了。<br>黛玉虽然嘴上不认账,心里的“堰塞湖”已经开始得到了疏通。<br>正在这个时候,宝玉来了。紫鹃一边让他进来,一边笑着说:“我只当是宝二爷再不上我们这门了,谁知这会子又来了。”<br>好个聪明的紫鹃,这话头开的真好,给宝玉提供一个很好的话茬儿,让宝玉很自然就接上了——“你们把极小的事倒说大了,好好的为什么不来?我就是死了,魂也要一天来一百遭。”<br>黛玉见他来了,却又哭起来。于是,宝玉把那最能从心里打动黛玉的话说了一番——“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我要是不来,叫旁人说我们好像拌嘴似的。等他们来劝,倒显得我们生分了,不如你现在要打要骂,千万别不理我。”说着,“又把‘好妹妹’叫了几万声”。<br>黛玉还是有点不依不饶。说你也不用哄我,从今后就当我去了。宝玉不理解,你往哪儿去呢?黛玉说我回家去,宝玉说我跟你去,黛玉说,我死了,宝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这无意间说出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最后预言——这当然是后话。<br>没想到宝玉这发自肺腑的宣誓,却又让黛玉不高兴了,宝玉也感到说话造次,后悔不及,一时陷入困境。只能低着头,不敢出声。<br>倒是黛玉的两个“小动作”把僵局打破了——<br>黛玉见宝玉憋的脸紫胀,就咬着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上戳了一下,哼了一声,咬着牙说道:“你这——”刚说了两个字,又擦眼泪。<br>黛玉这“一指禅”犹如神功。先是戳中了宝玉的泪点,黛玉看到他用袖子擦眼泪,就回身拿一起一块手帕,往宝玉怀里一摔...<br>这一戳、一摔,把宝玉点醒,赶紧近前挽住黛玉的一只手,笑着说:我的五脏六腑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走吧,我们到老太太跟前去...<br><br><font color="#167efb">Q2.宝钗为什么要双敲宝黛,是如何双敲的?</font><br>A: 宝黛吵架又自行和好,贾母着急埋怨,凤姐专程说合,这一系列故事,早已弄得满城风雨,宝钗内心不免有被边缘化于局外的的感觉。宝钗发的这通脾气首先是冲着宝玉和黛玉发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宝玉说的那句话‘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让她不舒服,但这只是诱因,根本的原因是对于‘元春赐物’(也就是元春所赐端午节礼物独宝玉和宝钗的一样,好象暗示要赐婚给宝玉和宝钗,)这件事宝玉和黛玉以及贾母反应太强烈了些。宝玉和黛玉为此事刚刚大闹一通,而贾母在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又跟那张道士说宝玉不宜早婚等等,也就是说对于元春欲赐婚给宝玉宝钗一事,贾母不买帐,这未免有些伤到了宝钗的脸面。又因为金麒麟的事被黛玉刻薄了一句,这通脾气是攒下的。她说自己看的那出戏叫《负荆请罪》也是暗讽宝玉跟黛玉闹别扭(上一回,清虚观打醮宝黛闹别扭)之后,宝玉跟黛玉赔礼,二人又和好这件事。<br> <font color="#167efb">Q3.王夫人又为什么要把金钏儿逐出去?</font><br>A: 宝玉有点儿没趣儿的从贾母这里出来,来到王夫人的上房。盛暑的午间时刻,只见几个丫鬟都手里拿着针线打盹儿。王夫人在一个凉塌上睡觉。丫鬟金钏在一旁捶腿,也是睡眼迷离的样子。宝玉悄悄过去把她耳上的坠子一摘,金钏睁开眼,摆手让他出去。宝玉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就掏出香雪润津丹,向金钏嘴里一送,金钏也不睁眼,噙在嘴里。宝玉拉着她的手说,明儿我跟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吧...<br>两个人有些放肆的只顾说话,不提防王夫人翻身起来,照着金钏脸上就是个嘴巴子。指着骂:“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宽仁慈厚”的王夫人随即叫了金钏的母亲进来,因为平生最恨这样的无耻之事,所以不顾金钏苦苦哀求,到底把金钏撵了出去。<br><br><font color="#167efb">Q4.大观园中,宝玉为何痴看龄官划“蔷”,他到底痴到了怎样的程度?</font><br>A: 路过蔷薇架下,忽听得有哽咽声音,站住细听,果然那边有人。宝玉隔着篱笆洞一看,见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根簪子,好像在地上抠土,一面悄悄流泪。宝玉心想,难道又有一个痴心的女孩子,也像黛玉那样在“葬花”吗?那可真是“东施效颦”了。又看看,那女孩子面生,又不像是丫鬟,好像是那十二个学戏的女孩子中的一个。看那身段相貌有点儿像黛玉(就是那个长相像黛玉的龄官)。仔细看看,不是在抠土埋花,是在地上画字。宝玉按照那个笔画在手心里写出来——原来是个“蔷”字。<br>宝玉心想,这里有蔷薇,莫非是触景生情在作诗?看她下一个字是什么?还是蔷字,就这样画了一个又一个,都是蔷字。就这样,里边的人已经痴迷了,外边的宝玉也看的痴迷了。<br>宝玉想到,这女孩子一定是有什么天大的心事说不出来,看她那单薄的身子,心里哪儿还搁得住煎熬,可惜我也不能为她分担——这宝玉的心思,正如鲁迅先生给他的评语:“爱博而心劳”。<br>“五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一阵凉风吹过,刷刷的下起了雨。宝玉看她身子瘦弱,担心她禁不住骤雨一激,就对她喊“别写了,下大雨,身上都湿了”宝玉这才知道自己身上早已经被雨淋湿了,“哎呦”一声,赶紧往回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