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辈们(代序)

世盛勇王景元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家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家中有一本“家薄"。它有序、世系、坟谱、执笔人、落款等要素,与家谱的基本要件相符,在这里“家薄"应该就是家谱。</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家薄”封面的字残缺不全,模模糊糊看的不太清楚。边角磨损比较厉害,有的角都打圈了。全书有三十来页,右翻竖书式,全文用毛笔行书书写,纸质为麻纸,已经发黄,历经多少动乱和战乱而没有失落,基本保存完好,是一本珍贵的家谱。</p><p class="ql-block"> “家薄",立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10月20日),据今已有三百六十一年,传承期间在不断完善和接续。主要记载了袓辈们到来远时的情景,还记录了十几辈子人口裂变和繁衍,按古制辈份可以追溯到我的远祖。</p><p class="ql-block"> 睹物思人也思情。我的祖辈们真是伟大的先祖。作为晚辈真心感谢祖辈们的坚持、执着,同时也佩服祖辈们的胆识和睿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太爷爷</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太爷爷就是我爷爷的爹,他叫王肇武,娶吕氏为妻,他们育有四男两女,男的我都叫爷爷,老大叫大爷爷,老二叫二爷爷,老三叫三爷爷,老四是我亲爷爷。女的分别叫大老姑和二老姑。</p><p class="ql-block"> 太爷爷的准确出生时间无法考证,但从大爷爷的出生时间可以估计个大概。据母亲讲,大爷爷在世85年,卒于1952年秋天,这样就能准确推算出大爷爷的出生时间是1867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古代男人正常大都在二十岁之前,女人在十五左右就结婚生子。按照这样的婚俗,把时间往前推二十年大概就是太爷爷的出生时间,这个时间就是1847年前后。那个年代正是中华民族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始,也是清政府衰败的开始。</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家谱记载,太爷爷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排行老三。老大叫王肇文,娶渠氏为妻,生一子叫王从海。</p><p class="ql-block"> 王从海娶程氏为妻,生一子叫王凤龙。王风龙英年早逝无子女。</p><p class="ql-block"> 太爷爷的姐姐出嫁渠门,由于受“女人不进谱"的影响,其它事项家谱均无记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爷爷</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大爷爷取名王从先,小名叫棉花丑儿。娶吕氏为妻,生一子一女。女儿叫王风叶小名叫黄叶子,十五岁嫁南山头铁柱,十八岁得病去世。儿子叫王凤仁小名叫万儿,在二十九岁那年,去武乡县送外甥女出嫁,返回后不久去世。据风水先生讲,外甥女出嫁舅舅不能当送客,如果日子选不对就会“摘舅",也不知道是巧合还真有这种讲究,反证是去世了。他娶程氏为妻,小名叫羊夫二奴,去世后改嫁本村张宝全。</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大奶奶吕氏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离世。从此,大爷爷随我爷爷生活,一直到1952年秋天去世。</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爷爷</p><p class="ql-block">  二爷爷王从良,大概出生于1881年左右,1901年20岁时急病去世。</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据家谱记载和父母口述,太爷爷的父母在东渔沟温风岭有一个"庄园",盖有三眼窑洞一个院子,还有几十亩土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鸦片战争开始时,一家老小都进东渔沟逃难,太爷爷就出生在那里。最早先是盖了两间茅草房,后来开荒种地又养了羊牛,逐渐变成了一群羊和一群牛,有钱后又圈了三眼石头窑。最后家产由老爷爷继承。据说这三眼窑洞现在还在,只是有些损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901年春节,吃完午饭,太爷爷看见二爷爷闲的没事干就让他出羊圈。二爷爷出完羊圈后,肚子突然疼起来。听父亲讲,老奶奶给二爷爷喝了些盐水,把十个指头放了血,仍然是大汗淋漓,面孔蜡黄蜡黄的,肚疼的一阵比一阵厉害,还上吐下泻,可就是没有办法治。那个时候没有医疗条件,只能是瞎捣鼓听天由命。无奈老奶奶眼睁睁的看着哆哆嗦嗦的二爷爷,在抽搐中痛苦的离世。</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二爷爷的去世太爷爷太奶奶无法释怀。后来爷爷成家后,从集林坪村里给二爷爷迷婚了一个吕氏女子,给二爷爷配了阴婚,替太爷爷和太奶奶了结了一桩心事。在1940年左右,爷爷收留一个从河南林州到来远逃难的五六岁的小男孩,收养他是为给我父亲作伴,后来给他取名王凤礼。爷爷觉得二爷爷没有后代,就干脆让他给二爷爷顶了门并给他置了一份家产,也算是二爷爷有后代了。</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爷爷</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三爷爷王从富,一八八八年七月出生。</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五岁已到成家年龄,可战火连年不断,太爷爷他们住的温凤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一家人,除了太奶奶以外就没有别的女人,当娘的也是干着急,看着儿子年龄大了,可就是没有机会。</p><p class="ql-block">  天无绝人之路。从温凤岭出发,走十里山路翻过山顶就到榆社的管石崖村,这个村里面人不多,大概有二三十户人家。但由于战乱,村民的日子过地都比较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在这个村里太爷爷认识一个叫狗儿的羊夫。是放羊的时候在山坡上认识的,他找到了狗儿,把来意说明后,狗儿告诉太爷爷,如果有几石粮食,在我们村里肯定能问个好媳妇。</p><p class="ql-block">  听了狗儿的话,太爷爷赶紧回到温凤岭,趁热打铁用骡子驮了六石粮食送到狗儿家,单独送了狗儿一石。时间不长就传来了喜讯,狗儿用五石粮食和150块大洋,从榆社的后庄给三爷爷说了个张氏家的女子张改梅,比三爷小五岁(一八九三年出生),当年就成亲。</p><p class="ql-block"> 结婚后,他们生一子三女。大女儿嫁新堡村(塔水)孟氏,二女儿嫁粱坪塞贾氏,三女儿嫁唐河底唐氏,儿子叫王凤智,没有成家。</p><p class="ql-block"> 三爷于一九七六年腊月三十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岁,三奶奶于一九九四年去世,享年一百零一岁。</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的爷爷和奶奶</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爷爷叫王从贵,儿子中排行老四,姐妹总排行老六。生于1900年,卒于1974年。1929年,爷爷已经是29岁的老后生了。当时他在来远村里也算有点名气,养着几十匹骆驼,人又长的帅气,只因长年拉骆驼不在家,没有时间考虑成家娶妻之事,一直就耽搁到29岁,眼看年龄快过三十了,可太奶奶也没办法。俗话说,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刘家垴养骆驼的许帮主非常熟悉爷爷,爷爷曾经给他拉了好多年骆驼,非常欣赏爷爷的勤奋努力。他有个侄女芳龄十七,出落的婷婷玉立,一直想找个踏实肯干的年青人成家。当他打听到爷爷还没有成家时,就托人给太奶奶捎话,准备把他侄女许配给爷爷,太奶奶当然高兴了,未经爷爷同意就包办了这门亲事。这个女人叫许银梅,后来便成了我的奶奶。她1912年出生,1979年初冬仙世。他们俩一辈子恩恩爱爱,育有一子,后来就成了我的父亲。他叫王风义,1930年9月出生,现还健在!</p> <p class="ql-block"> 老姑</p><p class="ql-block"> 爷爷有两个姐姐,我叫老姑。在家谱中只记载着她们嫁到什么门,连名都不知叫啥,真是遗憾!问起父母及其他上年纪的人都不知爷爷还有两个姐姐。有一次我看完家谱后,问母亲,我爷爷还有两个姐姐。母亲告诉我大概有两个,年轻时听奶奶提起过。两个都嫁在东渔沟,大老姑嫁在西岭张门,离温风岭有十里地。二老姑是嫁到活长头庞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二老姑的孙子们还有时到家里走动走动,再后来估计年纪大了由于健康原因,近三四十年再没有人走动过,这门亲戚就算没有。按血缘关系我们还没有出五伏(服),可是自古留下了“嫁出去的姑娘扑出去的水",大部分家庭都遵循着这个古训。</p><p class="ql-block"> 进入新时代,国家一直倡导男女平等,女子也是传后人等等文明新风尚,让女人从后台走向了前台,给她们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说在我们的家族里也要提倡男女平等新风尚,在处理家务事等方面把姑娘们也一并考虑,纳入原生态家庭,不能把她们当作了外人,否则会让她们处在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更不能忘记她们曾经给家庭家族做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的超前碾压着,留下了深深浅浅不同的印迹。这些印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论存留多久,都会被历史的风雨冲刷的干干净净,我是多么的想留住这些有故事有内涵的印迹啊!</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历史,必须有记载才能流传千古。没有记录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不传承历史的民族就没有根,淡忘历史的民族就没有魂。同样没有家史的家族就不会有未来,没有家谱的家族就没有传承,不知祖先的人就不知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又将会去哪里?更不会担当作为一代祖先所肩负的责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我的家族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百六十多年,祖辈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让这个家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今天,我们每个成员的发展都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精神层面更是潜移默化。因此,我们都是在吃祖宗饭发展,踩在祖宗的肩膀上往前走,我们怎能把他们忘却呢?记录,用文字把他们记载下来,这是我们做后辈对他们最好的回报也是应尽的责任,也是最佳的传承之举!让家族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让家族在总结得失之中走得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