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烟火崖

牧马人

<p>2020年5月24日上午,灵宝市摄影家协会、灵宝市诗词楹联协会在朱阳镇烟火崖举行创作基地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协会人员又开展“重走红军路”和国家级传统古民居“郭家大院”人像练拍活动。</p> <p>烟火崖是古代函谷关经五亩、朱阳一路向西每三十里设一个烽火台(也称烟火台),这里就是古代设立烟火台的位置,因村庄建在烽火台上而得名烟火崖,也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当年,红军长征的一支队伍一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十四师,经湖北郧西、河南荆紫关、淅川、内乡、商南富水关等地,到河南卢氏、灵宝,沿途消灭不少敌正规军和保安团,于1936年10月来到灵宝朱阳烟火崖,从这里攻打朱阳镇,给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红色革命印记。老百姓把当年红军宿营的打麦场称为“红军场”,把场边见证过这段历史的一棵古皂角树称为“红军树”,把五里墩台至鱼奋沟口这段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称之为“红军路”。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已把烟火崖打造成了一处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灵宝及周边县、市的机关、企业和学校,纷纷组织干部、职工和学生,到这里重走“红军路”,重温革命史,接受红色革命教育。</p><p><br></p><p><br></p> <p>锣鼓敲起来!</p> <p>重走红军路,感受那段血与火的历史!</p> <p>胜利会师。</p> <p>守望。</p> <p> 郭家大院位于朱阳镇朱阳村烟火崖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嘉靖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于2017年12月被定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郭家大院有三座四合式院落,大小相等,形式相同,每座院落由上房、厢房、厅房组成,坐西朝东,依此排列,均为两层木楼,共48间房屋(含马坊三间),院子大门都设在厅房的北边,屋檐下有木板窄廊,墙角用打制的石条铺成,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花卉图案,显示出清代精湛的建筑艺术风格。</p><p>明末时期战乱频繁,黄河以南地区大面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明朝政府实施移民政策,从人口密集的其他地方,征发大量人民,集结在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由此迁徙到河南各荒芜地。据说最早移居到烟火崖村的是一对郭姓兄弟,之所以居住于此,就是看中了这里远离城镇背靠塬岭,伫立于朱阳街上根本看不到烟火崖村的一片一缕民居,整个村庄完全隐没于青山苍翠的岭后,正是这种特殊的居住方式,使烟火崖村一代又一代避免了战火的涂炭,至今村中的“郭家大院”仍然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为前来观光的人赞叹不绝。烟火崖村人多为郭姓,基本上是郭氏兄弟繁衍的后裔,郭姓第五代子孙郭世勋曾经科举及第,并因官声清正政绩颇佳,被清道光帝连升三级,官至两广总督,郭氏后代一直保存着相传乃道光帝御赐的牌匾,也因为这个缘故,烟火崖村尚文之风甚浓,村中长期开有私塾,民国时期更是开办了朱阳镇上第一所公立学校。2018年,三门峡市虢国文化研究会,特别在烟火崖村挂牌设立基地,对村里的“郭家大院”及郭姓文化进行保护性开发,让古老的郭姓文化为现代社会效力。</p> <p>人像练拍活动。</p> <p>出 镜:碧玉似水</p><p>摄 影:牧马人 心怡</p><p>拍摄地点:灵宝市朱阳镇朱阳村烟火崖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