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穿越12:阴平道——蜀汉王朝最后屏障

东晋桃花红

古时,北向出川四条古道自西而东: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荔枝道)。 阴平古道,本位羊肠小道,自古以来就是险要崎岖之路,历代除了当地农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战争需要才用此道。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蜀汉大将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 从此留下了阴平古道的历史遗迹,如邓艾磨刀的磨刀石,盖印的印合山,邓艾士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邓艾丢失衣服的落衣沟,邓艾练兵的射箭坪,几乎每处都有可以探寻的遗迹,也有许多传奇故事。 阴平古道,北起于阴平郡(今甘肃陇南文县的鹄衣坝),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约265公里。 阴平道,又分为阴平正道和阴平小道。 阴平正道,也称之为“白水道”,因该道途径两汉三国时期的白水县而得名。而在隋唐时期,白水县又更名为景谷县,所以该道也称之为“景谷道”。 阴平正道,是一条水陆兼行的入蜀通道,有很重要的军事价值。它的路线是从武都郡(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起,沿白龙江经葭芦城(今陇南市武都县东南七十里处)至阴平郡(今陇南市文县西北)后,沿白水江至阴平桥头(今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东),经白水关(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至白水县(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经石门关(今广元市利州区石龙村)、葭萌关(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进入汉寿县(今广元市昭化区)。 <div>阴平小道(阴平偏道),该道的路线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起,沿白水江过阴平桥头后转向西南,翻越文县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交界处的摩天岭,沿青川县的青溪河谷经青川县的阴平山、清溪镇阴平村、青溪镇后,再转向西南,经青川县与平武县交界处的马转关、平武县白草乡,然后顺涪江而下经平武县南坝镇、马阁山,进入绵阳市江油市的武都镇,经江油市、绵阳市至成都。</div> 这条偏道在汉末三国时期非常险峻且曲折,这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就能窥见。当年邓艾挥军南下走的就是这条路。 “阴平县”,具体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西北一带 文县鸪衣坝阴平郡治地 阴平桥头 摩天岭 阴平道上最险要的去处是摩天岭,位于大巴山的西段,海拔2730米,摩天岭北面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有诗云“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可见阴平道是多么的险。 当年邓艾就是从摩天岭裹毡而下,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如今岭南已开辟了曲折小道,当地人叫“九倒拐”。 邓艾从这里进军奇袭,实际上和敢死队差不多,一旦失手将无路可退。 钟会也是这么说的“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落衣沟 阴平村 青川唐家河 青溪古城 平武县的江油关 绵竹 诸葛瞻,诸葛亮儿子,战死绵竹。 诸葛瞻像 绵阳 成都 魏灭蜀之战示意图 图解灭蜀之战 刘禅 蜀主 姜维 蜀主帅 司马昭 钟会 魏主帅 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其人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邓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br>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