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粤汉铁路(上集)

郴州大姚

<h1>  粤汉铁路是指从广东省的广州到湖北省的武昌,1900年动工,直到1936年才全线通车,全长1059.6公里。前后经历36年,现为京广铁路南段。北段则为湖北汉口至北京。京汉铁路(旧时称卢汉铁路 卢定桥至汉口)。</h1><p><br></p><h1> 粤汉铁路是京广铁路南段广州到武昌的一条铁路旧称。1957年武汉長江大桥建成后与北京到汉口的京广铁路两路接轨,改称京广铁路。</h1><p><br></p> <h1>  清末,汉口成立了筹建京汉、川汉铁路办事机构,著名工程师詹天佑于1909年出任川汉铁路总工程师兼会办,次年又任商办粤汉铁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民国成立后,出任铁路督办。</h1><p><br></p><h1> 詹天佑(1861一1919年)汉族,祖籍徽州婺源,生于广东省广州。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主修铁路工程。他是中国近代铁路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h1><p><br></p> <h1>  英国于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一气缸和一个大飞轮的蒸汽机车,牵引5辆车厢,以时速8公里的速度行驶,这是在轨道上行驶的最早的机车。因为当时使用煤炭和木材作燃料,就把它叫做“火车"了。就像我国习惯称公路为"马路”,因为在旧时在道路上行驶的主要是马车,靠牲口拉马车。</h1><p><br></p><h1> 追溯到历史,在1781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就是最早火车的雏形。</h1><p><br></p> <h1>  粤汉铁路,说来话長。它于1900年7月动工,至1908年8月仅建成49公里的广州至三水支线。1911年,完成了長沙至株洲段。1916年6月至1936年4月,二十年才完成株洲到韶关420公里路段,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h1><p><br></p><h1> 粤汉铁路的整个建设过程,除当时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外,还有个工程难度问题。鉴于此,笔者从广州至武汉,将沿线一千余公里的粤汉铁路细细道来。当然,我仅在郴州家乡路段和广东乐昌段实地走访,其它路段查阅《百度》和好友介绍情况,深表谢意!</h1><p><br></p><p><br></p> <h1>  粤汉铁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商办铁路,这是当年发行的债券。</h1><p><br></p><h1> 民国十九年(1930年),铁道部收回广东铁路公债券壹佰元一枚,代部分息票约33%</h1><p>。</p> <h1>  广州站原址位于广州城东角的大沙头,原名大沙头火车站,始建于1911年,是“广九“铁路华段的终点站。</h1><p><br></p><h1> 抗日战争结束后,大沙头站扩建为“广九“及”粤汉"两条铁路的旅客列车始发、终点站,并改名为广州东站,成为广州最主要的客运火车站。</h1><p><br></p><p><br></p> <h1>  清光绪二十二年,督办芦汉铁路时,张之洞、盛宣怀等提议修筑粤汉铁路。二年之后,招募商股,屡次不敷。美国合兴公司遂乘机运动为铁路资金之供给,建筑权遂归美国。</h1><p><br></p><h1> 清光绪三十年,湖北、湖南、广东三省人士,合作取消前约,向美国合兴公司收回股权。中华民国以后,除广东境内仍旧商办铁路,将“两湖"境内已修筑好铁路,先后收回国有。</h1><p><br></p><p><br></p> <h1>  这是从百度网搜索的中华民国的火车票,很值得怀念的″广九"、″粤汉"铁路见证物。</h1><p><br></p><h1> 粤汉铁路由清政府赎回后,1908年动工兴建湘段,1910年長沙至沼陵段通车。湘鄂段自湖南長沙至武昌徐家棚全長365公里,1912年8月动工,1918年9月竣工。</h1><p><br></p> <h1>  广州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一座特等站。是广深铁路、京广铁路、广茂铁路、广佛肇城际轨道及广州地铁2、5号线交会的车站,是广州市内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主要铁路枢纽站之一。</h1><p><br></p> <h1>  广九铁路纪念园,以前这里曾经是“广九"、"粤汉"铁路的起点站,后来由于城市发展需要,被迁往广州东站。为了纪念此站,建于此园以示纪念!当时曾用过的蒸汽机车被存放,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时代的进步。</h1><p><br></p> <h1>  在广州的京广铁路的旁边,是京广铁路的前身一一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其具有的重要历史意义, 2016年,其被公布为广州市历史建筑。</h1><p><br></p><h1> 跨河而过的铁路大桥,至今保存完好,在这座桥的钢梁上,还可寻见有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戳记。</h1><p><br></p> <h1>  其实,流溪河铁路桥还见证了日军侵入广州那段烽火岁月,。1939年12月17日,日军占据广州,企图打通粤汉铁路,夺取粤北。</h1><p><br></p><h1> 抗日儒将伍观淇知晓禺北地区是日军必经之地,为阻止日军北进,立即召集人员布署战斗,指挥作战,击溃日军跨过流溪河大桥北进的美梦。后人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特立此纪念碑。</h1><p><br></p> <h1>  出广州城北上第一站是佛山站,该站建于1903年。1992年,新佛山站建成使用,该站属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二等站。</h1><p><br></p> <h1>  英德站位于广东清远英德市大站镇,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始建于1913年。</h1><p><br></p><h1> 其实,英德境内还有一段废弃的粤汉铁路,一道竹篱笆之隔是正在运行的京广铁路。粤汉铁路还默默无闻一直伴行,只是沒有喧哗的火车碾过……</h1><p><br></p> <h1>  韶关站,一个车站,两条铁轨,使韶关从一个普通的山城发展为粤北的交通枢纽。</h1><p><br></p><h1> 进入韶关辖区,粤汉铁路和清远段状况差不多,但在韶关铁路工程遗址非常多,主要还是因为韶关曾经保留了一段50公里的老铁路。另外,由于韶关至省界(湖南)一段,是粤汉铁路最后完工的一段,因此文献资料较丰富。</h1><h1> </h1><h1> 韶关为粤北门户,东北连接江西,西北通湖南,位于粤汉铁路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广东沦陷后,韶关临危受命,作为广东战时省会和抗战中心,长达6年之久。</h1><p><br></p> <h1>  二次 粤北战役挫败了日寇。此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人与日本侵略军在广东中北部山区展开的大规模战役。日军为了攻占当时的广东省战时政府驻地韶关打通粤汉铁路,分别于1939年12月、1940年5月。1944年11月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向粤北进攻的战役。</h1><p><br></p><h1>前二次以中国军队全面胜利告终。第三次粤北战役,日军攻占了韶关,打通了粤汉铁路,广东省国民政府被迫向西部山区迁移。 图中的粤北战役纪念碑,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所立,为纪念在此战役中献身的中国军人。</h1><p><br></p> <h1>  粤汉铁路岐门站,位于当时的大源镇,有大瑶山里的唯一中学,所以当时通勤车很大程度上就是“铁路校巴",接送沿途的学生上下课。</h1><p><br></p> <h1>  乐昌站,背景中为九峰山。乐昌站是在原有之基础上改造,老站房位置在今车站的北头。</h1><p><br></p><h1> 从乐昌站往北,就是极为著名的大瑶山双绕区间,这段老铁路曾经是保留得最長一段。 1989年贯通的大瑶山隧道,使坪石到乐昌段的铁路里程缩短了15公里。</h1><p><br></p> <h1>  乐昌向北到坪石为九峰山区,武江迂回曲折穿流于群山之中。铁路沿江修筑,一来可免密集隧道,二来坡道相对平缓。1988年京广复线修通之后,该段老铁路作为备用,但后来年久失修,铁路多次被水害破坏。</h1><p><br></p> <h1>  粤汉铁路乐昌段,即将消失的风景线。它曾是老京广线上最崎岖,也是风景最美的一段。也许不久,随着乐昌峡水利工程截流,它可能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h1><p><br></p><h1> 今天,繁忙的京广复线,日夜不停穿越大瑶山隧道,车上的旅客可曾知否?仅一江之隔,还有一条废弃的铁路静静地趟在荒草之中,它就是原粤汉铁路。1989年京广复线通车后,它就逐渐废弃,但历史永远不能忘却粤汉铁路。</h1><p><br></p> <h1>  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罗家渡站,是中国铁路广州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二等站,建于1990年。这是京广复线通车后的新火车站。</h1><p><br></p><h1> 原老火车站建于1935年,但在大瑶山隧道开通后废弃。现在的新火车站于1990年在罗家渡对岸,武江南岸,隧道南端的张滩站,武江南岸重建。(站牌为老火车站,已废弃)</h1><p><br></p><h1> 罗家渡,据说在元朝有姓罗的来到这里,看到有山有水适应居住。因当地有二条河,一条是武江,一条是芦溪河,交通很方便。于是,罗家人在这里建立渡口。方便南来北往的人,去湖南、江西和南下广东,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叫罗家渡。</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初庚子年间,此文已写好初稿,只因非常时期,不便去广东乐昌老铁路段去采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到5月上旬,相约原郴州铁小杨老师和铁路好友陈大厨、小中正,由我自驾车从坪石进入粵汉铁路老线,沿着武江南下至乐昌峡全程采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来的老铁路路基改造成了沿江公路,由于在下游乐昌建造了两级水坝水位抬高,原来的"九垅十八滩" 不复存在,还有一段铁路老线被淹没在河床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转眼四十多年,杨老师又来到原来工作过铁路,思绪万千,这里曾经有他青春之梦,有他曾经挥汗如雨工作过的铁路护坡,有那工棚的煤油灯,有那来往奔驰的列车轰呜声,还有那武江峡的滚滚涛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坪石站工务段防洪领工区的779工区,(工区以铁路里程桩号名命)。不过,原来的工区宿舍早已不见踪影,今天为乐昌市金鸡山饮用水厂,其水源就是老铁路后面大山的天然山泉水。</span></p><p><br></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武江边的圆螺角隧道还保存完好,那是几代铁路人之骄傲。不过,建议当地政府在隧道出入口设立一块″粤汉铁路遗址纪念碑″,传承这段历史,将武江的粤汉铁路结合乐昌峡一块,是很好的旅游资源。</span></p> <p> 粤汉铁路的隧道哨所保存完好,那拾级而上的台阶和哨所,我似乎又看到当年的解放军战士,荷枪实弹守护着京广大动脉,我们要向解放军战士致以崇高的敬礼!</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滩明洞,它别于隧道,仅50米长左右,一眼能望穿明洞。因为明洞上方为徒峭的高山,为防止边坡石方落下而设置,且又不能将整个高边坡石方清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来沿着武江河左岸开车,由于走到尽头没有水泥路了,问当地村民告知,要折回过武江桥到右岸,才可以到达乐昌市。汽车沿着山区公路,又穿过小瑶山隧道,只是不解?老铁路为何从左岸又到右岸去了。查了《百度》无解,期待″老铁"阅读后指正。</span></p> <h1>  坪石火车站地处湘粤交界处的南部一方,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一直担负着乐昌市北部和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及附近地区旅客的出行任务。</h1><h1><br></h1><h1>2009年12月武广高铁的建成后,坪石站曾一度停止了部分到广州的始发客运车,但后来在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强烈要求下,恢复了停运的始发客车。这样,一方面给老百姓出行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旅客的往返人流,也相应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何乐而不为呢。</h1><p><br></p> <h1>  这是从《百度》搜索坪石镇提供的大谣山隧道平面图,该隧道直线拉通后,缩短了坪石到乐昌的铁路里程15公里。从此以后,京广复线终于可以长驱直入南下广州,无需在山腰上蜿蜒盘旋了。原来在武江岸边的粤汉铁路仅用于铁路通勤车,方便铁路员工上下班了。</h1><p><br></p><h1> 天有不测风雨。2016年,降临乐昌的一场百年一遇的″7、15"洪灾,终于彻底摧毁了这段位于悬岸边的粤汉铁路。当洪水退去,几乎带走了两岸的一切生机,混凝土残留的钢筋和铁路被掏空的路基铁轨,还有些路段甚至被洪水冲入河床。据说,不久将来,这里会截流筑水库,也许这段充满历史沉淀粤汉铁路将沉入水库之中。</h1><p><br></p> <h1>  刚出粤北的坪石,转眼来到湖南省的白石渡,跨过省界桥就进入湖南省境内。省界桥下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白沙河,与粤汉铁路齐欢共舞的河水,向南缓缓地流向珠江,再奔向大海。</h1><p><br></p><h1> 粤汉铁路的原混凝土拱桥已成废弃,桥上留下历史的痕迹历历在目。省界桥上方平行运行的是京广复线,一列客运车正呼啸而过,还有那机车的呜笛声,似乎在向省界桥致敬!</h1><p><br></p> <h1>  白石渡隧道保存完好,郴州市和宜章县政府在隧道口挂上了“粤汉铁路遗址保护牌",在原铁路路基铺筑水泥路面。还有省界隧道和燕塘隧道均保存完好。</h1><p><br></p><h1> 照片中是郴州铁路好友杨春林、陈志强和蒋利钦,他们曾经在白石渡工作或居住,对白石渡非常熟悉,于是专程陪同去粤汉铁路遗址,收获不小,深表谢意!</h1><p><br></p> <h1>  再往前行,来到燕塘桥和风吹口桥,这两座桥结构也与省界桥相同,近百年的风吹雨打,桥上布滿青藤,至今还屹立在蜿蜒曲折的白沙河上。</h1><p><br></p><h1> 现存省界桥、风吹口桥均为(長100米、宽6米,高50余米)。还有省界、风吹口、白石渡三处隧道,两处护坡遗址都保存完好。</h1><p><br></p> <h1>  白石渡站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白石渡镇,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四等站。始建于1936年,1966年”文革时期"改名红岩站,1982年恢复原站名。</h1><p><br></p><h1> 白石渡站目前仅有唯一的通勤车往返于郴州和白石渡,客运车都不停靠。又来到白石渡老火车站,更是断壁残垣一片凄凉。不甚感叹,从广东的北大门坪石到湖南的南大门白石渡,车站都是四等站,却是两番境象,耐人寻味……</h1><p><br></p><p><br></p> <h1>  其实,粤汉铁路还有一段红色故事。当年中央红军在宜章县白石渡越过粤汉铁路,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时,曾经有160多名铁路工人加入红军。</h1><p><br></p> <p><br></p><h1> 北上来到粤汉铁路太平里与白石渡之间的樟河铁路大桥。是当时我国第二高桥,桥高38米,耸立在两座陡峭的山峰之间,峡谷内是奔流的樟河。</h1><p><br></p><h1> 今天来到樟河边,大桥往日雄风不在,只剩下两座孤独的桥柱,相互对望,似乎在诉说当年建筑桥梁时之艰辛。其实,粤汉铁路废弃时,应该将桥面钢结构保护好,它是见证当年历史的实证。</h1><p><br></p> <h1>  樟河村还有一条从郴州去宜章县的九十里骡马古道(史书称湘粤古道)。明清以来,湘粤古道成为交通、贸易要道。到后来,由于湘粤公路与粤汉铁路相继通车,驿道遂废。眼前的石拱桥、青石板路上骡马蹄印,沿途保存大量文化遗存,与粤汉铁路遗址同为历史见证。</h1><p><br></p> <h1>  驱车北上,穿过折岭村,下车询问当地村民,去原折岭火车站怎么走?村民很耐心地告诉我们,在高铁下有一条废弃的铁路路基,往左拐不远即是。</h1><p><br></p><h1> 来到车站附近有折岭村民养殖场,村民告诉我们,前面有一堆枕木处,就是折岭火车站。走近一看,真的有一堆废弃的枕木,火车站的房屋痕迹荡然无存。其实,折岭是个山脉名称,史书上称骑田岭,是"五岭山脉"之一。当然,这次去折岭寻找老火车站,还多亏郴州長线局的好友黄炎祯当向导,他是廖家湾本地人,儿时在附近上学都熟悉这一块。</h1><p><br></p> <h1>  在好友廖新民的陪同下,来到廖家湾,他祖籍就是该村,不过父亲很早就在外行医。新民兄知道我对粤汉铁路很感兴趣,自告奋勇当向导,去看下廖家湾隧道。隧道保存完好,只是没有像白石渡隧道那样立块粤汉铁路遗址保护牌。原铁路路基似乎成了乡道,两边有些乡办小型企业。</h1><p><br></p><p><br></p><p><br></p> <h1>  图中为粤汉铁路廖家湾道口,以前去宜章县都要经过此铁路道口。</h1><p><br></p><h1> 说到廖家湾还有一段历史,在1949年抢修粤汉铁路时有一段佳话。原郴县廖家湾得知抢修粤汉铁路缺乏木料的消息,全村群众把数百年祖遗的后龙山松树300余棵,将木材自愿献给抢修铁路。时年粤汉铁路局局长郭维城为表彰廖家湾村群众爱国爱路精神,赠与“功在人民"的匾额一方。</h1><h1>(馆该匾目前存放在湘南起义纪念馆)</h1><p><br></p> <h1>  这是一张很珍贵的历史照片,反映了原郴县廖家湾乡当年为抢修粤汉铁路捐献木材,为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所做奉献!照片中的″功在人民"这块匾,至今存放在郴州市湘南起义纪念馆内珍藏。</h1><p><br></p><p><br></p><h1> 时任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在1952年12月,奉命奔赴朝鲜,出任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局长,踏上了抗美援朝的第一线,后任铁道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于少将军衔。 (感谢徐勤撰文《郭维城与衡阳铁路》提供资料。)</h1><p><br></p> <h1>  追溯粤汉铁路的历史,必须介绍下湖南省桂阳县人氏陈毓英。1933年被任命为粤汉铁路局局长的陈毓英上任伊始,就成立了株韶(株洲至韶关)工程局,委任著名工程师凌鸿勋为工程局长。</h1><p><br></p><h1> 陈毓英祖父陈士杰,曾任浙江、山东巡抚。陈毓英深受祖父看重,希望他出国留学,科技报国。当时,”修铁路"和"去德国"是最时髦的,陈毓英去了德国,学成归来,报效祖国。</h1><p><br></p> <h1>  陈毓英 (1893一一1972年)。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泗州乡人。他的一生有两大功绩:第一是他担任粤汉铁路局局长期间,最先打通了南岭隧道,使千年阻隔的广东和内地成为通途,从此,才使粤汉铁路成为抗战运送物资的生命线;第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作为抗日将领浴血奋战,多次负伤。曾任西北行营五省秘书,授少将军绗。常跟随程潜参与办理西北各省、四大军区的军政大事。</h1><p><br></p><h1> ‘新中国"成立后,程潜电报召陈毓英回長沙,被委为闲职:省政府文史馆员、省政府参事室参事。1953年携全家回到了桂阳,1972年病逝。(以上感谢谢祥文/ 提供)</h1><p><br></p> <h1>  凌鸿勋(1894年4月15日至1981年8月15日)。中国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铁路史研究专家。江苏常熟人,生于广州。他長期从事铁道工程建设,1929年起先后主持修造了陇海、粤汉、九龙等铁路重要干线,成为继詹天佑之后国人自己修建重要铁路的又一先驱。1945年起担任民国交通部常务次长、政务次長。1950年由香港迁居台湾。</h1><p><br></p> <h1>  凌鸿勋曾任粤汉铁路,株洲至韶关段工程局局长,该段地质、地形情况复杂,工程艰巨。他用三年半时间,使粤汉铁路在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前通车。</h1><p><br></p><h1> 今天,我们在白石渡、省界、廖家湾等隧道上刻有铭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白石渡的省界桥上刻有铭文"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应该是建设晚期完工,为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凌鸿勋设计并监修。隧道和桥梁上都阴刻凌鸿勋三个大字,传世于今。</h1><p><br></p><h1> 1936年4月,株韶段比计划提前15个月完成,修了近四十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这是一条继詹天佑之后,第二条由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干线,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h1><p><br></p> <h1>  从一O七国道左拐进入原郴县邓家塘乡,这里原来有粤汉铁路的邓家塘车站。来到邓家塘原乡政府,由于近来撤乡并镇,统一归良田镇管理。原邓家塘还有当年的乡政府和供销社旧址尚存,邓家塘火车站也不知在何处了?</h1><p><br></p> <h1>  从廖家湾隧道北上,来到邓家塘附近不远的九树下站。一路走来,也许这是粤汉铁路车站保存最完好的。当然,这要得益当地村民买下这栋车站居住,不然早就成为一片废墟了。其实,当地有关部门要在此立块"粤汉铁路九树下站遗址"有效保护起来,干万别拆除了!</h1><p><br></p> <h1>  这是九树下车站,车站应该是民国时期建筑,粤汉铁路株韶段是在1936年通车,一栋简朴的平房,南方传统的人字屋架,外墙也是铁路统一的米黄色。</h1><p><br></p><h1> 站前的原铁路路基改成了乡村水泥路面。其实,粤汉铁路兴建时将原湘粤古道的石板路栏腰切断。谁会料想,多少年过去,粤汉铁路又成历史。</h1><p><br></p> <h1>  出了九树下车站不远,到达良田镇。粤汉铁路这一段非常顺直,一眼可望到良田上高速的路口。原铁路路基铺筑水泥路面,成了乡村道路,两台车会车还是有点不方便,终归就是原铁路路基宽度限制。路两旁不时看到残留的枕木,它可是当年粤汉铁路的见证。</h1><p><br></p> <h1>  该段铁路路基完全是从石岩中开凿而出,两侧徒峭的石璧上,至今还可见到当年打钢纤放炮的痕迹,印证过去修路工人之艰辛。</h1><p><br></p><h1> 回想粤汉铁路株韶段施工时,最多时每天有十八万工人在沿线二十一个工段同时施工,以死亡3400多人为代价的株韶段工程,终于在1936年4月28日接轨。沒有任何庆典,凌鸿勋捡起最后一根道钉,用力打进廖家湾的铁轨里……</h1><p><br></p> <h1>  来到良田老街,幸好有友黄炎祯当向导,很快来到原良田老火车站。只见一栋残留站房还在,询问当地老者得知,这栋平房就是当年的良田火车站,左侧进门为候车室,右侧进门为售票处。车站后的山坡还有几排生活区住房。</h1><p><br></p> <h1>  良田火车站的铁路还残留在,铁路西侧还有一工厂旧址,看来早就沒正常生产了。再看老铁路东侧还有一条支线铁路,据说是前往某仓库的,该铁路还在使用。</h1><p><br></p><h1> 从良田镇原粤汉铁路位置布局,应该是在小镇穿城而过的107国道东边,该地形石山多不宜修铁路。为此,京广复线改从良田镇西边,地势平坦,也就从万寿桥处采用高架铁路绕过良田老街了。不过这样就留下大段的粤汉铁路遗址了。</h1><p><br></p> <h1>  随着文章内容将进入郴州市城区,鉴于本文内容甚多,将此美篇分为上、下两集,欲知详情,请看《话说粤汉铁路》下集。</h1><h1> 编制、摄影: 姚 宁</h1><p> 校 核: 燕 儿</p><p> 2020年5月22日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