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经常往返于寿阳和阳泉之间,总会不经意地看到棕色的银圆山庄指示牌,丝毫没想到它会有什么特别之处。</p><p> 一个偶然的机会, 一个风和日丽、天蓝云白再好不过的日子,我们来了。</p> <p> 下了阳泉高速口,沿主路途径赛鱼向左拐,用不了半个小时,银圆山庄就到了。参观银圆山庄是需要门票的,27元,想要真正了解山庄,导游费20元是必须出的。</p> <p> </p><p> 这就是银圆坡,由此进入银圆山庄。</p><p> </p> <p> 爬坡途中,我们讨论一个银元一块石头应该不是脚底大小不一的滚石,而是路沿的齐整方石,见到导游,方知底细。</p><p> 银圆山庄这一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张家大院兴盛的时候。民国九年华北大旱,平定县责成官沟张家筹办西乡赈灾事宜,张家第八世张士林为了让赈济的几千块银圆真正分到受灾人的手里,就想出一个以工代赈的办法,决定出资整修入庄的南北坡。因为这是一次赈灾的举动,身体强壮的工钱自然不低,老幼体弱的工钱也不能少,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救灾款就真正发到了群众的手里。事后结算,南北坡上的整修石料平均每一块折合大洋一块。度过饥荒的人们感念张家的恩德,就把这道坡叫成了“银圆坡”。</p><p><br></p> <p> 银圆山庄的名气应该不大,游人寥寥无几。从简介得知:银圆山庄始建于清代中叶约康熙39年(1700年)前后,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整个山庄依山而建,建筑整齐,错落有致,由11套院落组成,从底到高分上下巷两级通道,共有125眼窑洞,185间房屋,地上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p> <p> 导游说这里有着“ 山西 小布达拉宫”之称。前段时间刚刚去过大汖古村,也是被称之为“山西的小布达拉宫”,看来山西的布达拉宫还不少呢。</p><p> 与大汖古村不同, 银圆山庄是由当地张姓家族几代人营建而成的北方民居建筑群,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大院。大部分建筑保存完整,建筑雕刻精美,有部分建筑雕刻为现代弥补,其雕刻技巧真是相差甚远,一看便知。</p><p> 山庄的各个院门都上了锁,钥匙在导游手里,跟着导游才会一一开各院的院门然后给逐一介绍,不然对于整个大院还很难了解个大概。</p><p> </p><p><br></p><p><br></p><p><br></p> <p> 第一层有个小窗户,透过小窗口可以看到入村的道路,类似瞭望口。室内的墙上挂着银圆山庄的全貌图。</p> <p> 通往二层的楼梯。</p> <p> 第二层是小学堂,从这个小学堂走出了不少人才。</p> <p> 兴学助教、扶危济贫的爱国志士,百年争矿运动的发起人张士林。</p> <p> 1938年任寿阳县委书记,1940年4月5日在寿阳县温家庄乡崔家垴村,被日军包围,突围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张梅林。</p> <p>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张恒寿。</p> <p> 在张家这座十层建筑的上院下房、明窑暗洞里,窑连窑、洞连洞,纵横交错,如“地道战”一般,深不可测。表面上是一座座普通宅院,关上院门就是一处严实的城堡。</p> <p> 左下角有个方洞,蹲下进去又是一间隐秘处所。遇到特殊状况,地道就是最好的逃生路线及藏身之处。导游讲:张梅林烈士在抗战时期正是藏身于这个暗窑里才躲过了日军的搜捕。</p> <p> 银圆山庄每座分院的建筑都是中轴对称排列,前庭后舍,左右配房。屋顶的龙脊兽头、飞檐斗拱、砖雕石刻,栩栩如生。门前都有砖雕的照壁是新修的,雕刻技巧逊色许多。门楼上门侧的上马石和门墩上的石狮大部分已在文革中遭到损毁。</p> <p> 上山的路,连串起错落有致的院落。</p> <p> 站在上层院,就是下层顶。</p> <p> 据导游介绍:银圆山庄山后的山头,是张家祖坟。与我们寿阳的风俗正好相反,老辈的墓在前在下,晚辈的墓在后在上。人住在山坡,鬼住在山顶,整个山庄形成了“人背鬼,老背小”的风俗。</p> <p> 在山后,有一处大花园,树林茂密,环境幽静,有观音庙、泉水池和围廊,附近还有不少耕田。导游告诉我们,过去大花园是家族聚会、纳凉、聊天的地方。你们可以上去喝或者带点这里的观音泉水,清凉甘甜。导游不再作导,我们便沿着石头路悠然前往。</p> <p> 泉水就是从这个新修的观音小庙里流出的,泉水不冲,一股涓涓细流。遗憾的是没带水杯,只能掬手而接,一饮而下,甘之如饴。</p> <p> 碰见有个人拿着两个大塑料桶,在观音庙前先虔诚朝拜,才转身到水管处接水。</p> <p> 观音庙两旁挺立着松柏、榆树、核桃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沐浴在这静谧幽深的张家后花园里,惬意至极。</p> <p> 泉水池里无泉水。</p> <p> 因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去山庄对面远观银圆山庄,网上找一张照片弥补遗憾,留着下次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