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里是我走入工作岗位的第一站——巩义市小关镇第一初级中学,这里留下了太多太多永远难忘的点点滴滴……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五日,在好朋友的陪伴下几经转车来到了小关镇孙寨村路边,坐上了专程接送的车(副校长丁明志老师乘坐丁烟村委的小轿车),感觉无比激动和兴奋,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校园。被安排了自己的房间,当时是寝办合一。从此开始独自磨炼成长,独自安排生活,独自为人处世……</p> <p> 这栋标着3号的楼是当时教师办公楼,四楼自西向东第二间是我的房间,在那里办公和居住,度过了春夏秋冬。冬天生起煤球火,我学会了包红萝卜鸡蛋饺子,自制烩面等。备课上课之余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有意义!</p> <p> 深刻地记得每天早晨五点半准时下楼到操场和同学们一起跑操,缺一次扣五角,满勤发二十元,那时候二十元可是不少了,月工资才二百多,所以经常是迅速起床边系扣子边下楼,有时扣子系串门了也没人发现,跑完操回来再洗漱。</p> <p> 这是我们办公楼一楼,曾经反复经过的地方,我专门在此停留片刻,找回些许当初的感觉。二楼楼梯西边是校长丁东皎老师办公室,那时候在我心目中,丁校长更像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辈。曾记得给我们新分配的五名教师第一次开座谈会时,每人送了一个厚厚的硬皮笔记本,首页是寄语,送给我的寄语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见面时经常问及的是我们在学校伙食满意否,生活上有没有困难,有啥需要帮助的?……满满的都是温暖!一楼楼梯东边第一间是总务主任李宏伟老师的办公室,我心目中的李老师为人忠厚实在,做事认真负责。九七年暑假后我从小关一中调走了,工资关系没调走,有一次李老师来市里办事,想把社保本捎给我,那时没有手机无法联系,李老师到我工作的学校听说我到另一学校听报告,他又到另一学校找到我,亲自把社保本交给我。直到今天想起依然满满的感动。虽然时过境迁,小关一中搬走了,里面的同事大都退休了,但小关一中的精神,小关一中的人和事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p> <p> 这栋楼是我们的教学楼,当时我教的七年级四个班的生物,教室在三楼。刚走上讲台,教学经验不足,好多次处理同学们的问题时方式都不妥当,给后来写教学反思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p> <p> 教学楼一楼中间是我们的教导处,记得教导处办公的是马老师,马老师不善言辞工作认真负责,里面有个固定电话,经常去那里打电话。</p> <p> 餐厅还是老样子,当时做饭的师傅和蔼可亲,做的饭菜非常美味,特别是那油条炸的特别好,炒的菜很好吃。现在还能亿起他那微笑的面容。还有那个相对年轻点的阿姨。谢谢你们热情周到的服务。</p> <p> 这里是我们的会议室,每周日晚上开会,全体教职员工参会(包括伙房员工),记得总结教学上的事情总是简单明了,说的最多的是后勤服务的事宜。记得有一项是让老师说说有没有吃剩饭菜现象。领导总是把师生的生活放在第一位,人性化管理体现的淋漓尽致。元旦让老师们即兴表演,我唱了一段戏,校长给表演的老师都发了一根庆祝香港回归的金色钢笔;五四青年节,校长派会计到镇上叫车把年轻教师带到镇上娱乐!学期结束,在学校餐厅摆席会餐……</p> <p> 现在标着‘综合楼’的是我们的实验楼,我经常到二楼取送生物标本,那里的仪器和标本非常齐全,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p> <p> 这里是我们师生跑步的操场,在此跑过了数百次无数圈早操,身体锻炼的棒棒哒,记得那时候同事中几乎没有体胖的。</p> <p> 这栋楼是男生宿舍楼,记得曾经到楼上查过寝。也是一进校门最先看到的建筑。楼前就是操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