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如果说没有探寻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沈从文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则告诉人们,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值得骄傲。带着对这个自谓为“乡下人”文坛奇才的极大好奇,追风五班的莘莘学子翻开《湘行散记》,走近湘西,走入作家笔下的世界……</p> <p> 沈从文(1902~1988)出生在湖南湘西叫做凤凰的偏僻小城一个将门之家,他身上流淌着苗族祖母、土家族母亲的血液,小城异常秀美的山水,造就了他自然之子的品行。沈从文为人及为文始终“不逃避当前社会做人的责任”,热情的呼唤人的尊严、价值与权利。曾有评家把沈从文与美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鲁迅相比,其实任何一种比较都是有局限性的,沈从文就是沈从文,他和他最出色的作品,使生命渡口的守望,成为现代文学中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p> <p> 1934年初,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阔别十多年的湘西。路途漫漫,船行长河,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感,后收入《湘行书简》。根据这些素材,沈从文再度创作,这就是《湘行散记》。散记中的12篇作品展现出湘西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湘西这片神秘的土地,从此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于中国大地。</p> 邹瑞泽 <p>【寻章摘句】一双发光乌黑的眼珠,一条直直的鼻子,一张小口,从那一槌小锣声中重现出来。我忘了这份长长岁月在人事上所发生的变化,恰同小说书本上角色一样,怀了不可形容的童心,上了堤岸进了城。城中接瓦连椽的小房子以及住在小房子里的本城人民,我似乎与他们都十分相熟。时间虽然已经过了17年,但我还能认识城中的道路,辨别城中的气味。 ——摘自《老伴》</p> <p>【如是我读】这一片段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17年前作者在家门前的一些事,一些人,给作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回忆,17年后再回到这座城中,城里的熟悉的景象,触动了作者回忆的琴弦,让作者认识了城中的道路,辨别出了城中的气味。让作者感叹了时光的流逝。</p> 路知遥 <p>【寻章摘句】我很满意那个桥头,那是一个社会的雏形,从那方面我明白了各种行业,认识了各样人物,凸了个大肚子胡须满腮的屠户,站在案桌旁,扬起大斧擦的一砍,把肉剁下来后随便一秤,就向人家贯去,那神气真够神气,平时以为这人极其凶横蛮霸,谁知他每天拿了猪脊髓过回生堂来喝酒时,竟是个异常和气的家伙! ——摘自《滕回生堂的今昔》</p> <p>【如是我读】作者在那个地方感受到了社会的大概模样,深切的体会到了各行各业,长了见识,其中详细的描写了屠夫的外貌特征,形象,如果继续往后看,可以知道,这个看起来凶神恶煞的屠户,实则和气友善。我读到这里,得到了一些领悟,凡是不能看表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长期的相处才能使对方更加了解自己。</p> 夏铭圻 <p>【寻章摘句】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摘自《小船上的信》</p> <p>【如是我读】水乡的特色就是乘船出行的惬意,就是随时都可以在朦胧中感受水流的声息,那丝丝不断的流水声,似乎像是无声却又是那么的清脆!听后是使人那么的心旷神怡。所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也是如此的真切!</p> 刘缔暄 <p>【寻章摘句】听到其他水手的辱骂,我方明白那个快乐多情的水手,原来得了“我”赐他的苹果后,并不即返船,仍然又到了吊脚楼人家去了。他一定把苹果献给那个妇人,且高速她这苹果的来历。说来说去,到后又自然轮着来听妇人说的痴话。 ——摘自《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p> <p>【如是我读】结合上下文,总体是“我”机缘凑巧从他身边经过,浮满笑地给他打了一声招呼。他的反应令我很意外。他笑着举起棕衣口袋请“我”吃核桃。后来,“我”为报答他,送他四个烟台大苹果。他因拖延时间而被同伴骂哑了嗓子。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丝毫客气,突出了的宽容大度,表达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p> 李赫 <p>【寻章摘句】(一)我出到舱外去站了一会儿,天已亮了,雪已止了,河面寒风逼人。眼看这些船筏各戴上白雪浮江而下,这里那里扬着红红的火焰同白烟,两岸高山则直矗而上,如对立巨魔,颜色淡白,无雪处都作一片墨绿。奇景当前,有不可形容的瑰丽。 ——摘自《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p><p>(二)天既放晴后,小船快要到目的地时,坐在船舱中一角,瞻望澄碧无尽的长流,使我发生无限感慨。16年以前,河岸两旁黛色庞大石头上,依然是在这样晴朗冬天里,有野莺与画眉鸟,从山谷中竹簧里飞出来,在石头上晒太阳,悠然自得的啭唱悦耳的曲子,直到有船近身时,又方始一齐向竹林中飞去。16年来竹林里的鸟雀,那份从容处,犹如往日一个样子,水面划船人愚蠢朴质勇敢耐劳处,也还相去不远。——摘自《辰河小船上的水手》</p> <p>【如是我读】(一)通过对“白雪”“红红的火焰”“白烟”“淡白”“墨绿”等的色彩描写,使景色更生动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景色十分美丽生动。</p><p>(二)从十六年间不变的树林中从容的鸟和水面上质朴勇敢的划船人中能感受到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p> 王芃欢 <p>【寻章摘句】倒茶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白脸长身头发黑亮亮的女孩子,腰身小,嘴唇小,眼目清明如两粒水晶球儿,见人只是转个不停 。</p> <p>【如是我读】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写出了倒茶的女孩子的外貌特征。用比喻修辞和动态描写写出了眼睛的明亮,灵动。</p> 许博涛 <p>【寻章摘句】家中外祖母听从佣妇、挑水人、卖炭人与隔邻轿行老夫人出主意,于是轮流让我吃热灰里焙过的“偷油婆”、“使君子”、吞雷打枣子木的炭粉、黄纸符烧纸的灰渣,诸如此类药物,还逼我诱我吃了许多古怪的东西。 ——摘自《滕回生堂的今昔》</p> <p>【如是我读】这篇文章写我小时候由于身体的原因,认了一个干爹,他聪明能干,有一种武学精神。但是当我后来回到阔别十八年的地方,才发现干爹死了,他的孩子生活很贫困,战争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痛苦。因此我感受到生在新社会,要学会珍惜。</p> 李嘉恩 <p>【寻章摘句】(一)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了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妖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地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棍尚依然好好地搁在木梁上。</p><p>(二)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 ——摘自《箱子岩》</p> <p>【如是我读】我知道了,在箱子岩生活的人,15年前非常和睦,去划龙舟过端午节,一起过年,而现在生活在那的人非常麻木,迷失了正确的方向,退役的军人居然走私卖烟土,人们已经分不清是非好坏。我感受到:作者感到非常失望,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人们的麻木。</p> 李典雨 <p>【寻章摘句】(一)一躺在尚有余温的泥土上身贴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闪放蓝宝色光辉的萤火虫匆匆出处飞过头顶,沿河是细碎人余生蒲扇拍打声,与烟杆儿剥剥的敲打声。半夜后天空有流星曳了长长的光明下坠,滩声长流如对历史有所埋怨。</p><p>(二)石头成恰日落一方,雉堞于城楼皆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每一个山头仍然镀上了。满河是橹歌浮动。——摘自《老伴》</p> <p>【如是我读】文章在宁静的叙述中,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人情,其中透露出的人世沧桑深感惆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爱之情,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污秽深感痛心,深含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p> 徐明泽 <p>【寻章摘句】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飘渺快乐的橹歌。河中心走,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惆怅? ——摘自《老伴》</p> <p>【如是我读】新的东西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糟粕,作者在过去、现在、未来,在新与旧的对照中,深感惆怅与焦虑。既希望家乡有所变化,受文明的熏陶,但又不希望变成像老伴赵开明那样,麻木、健忘、衰老。同时,又不希望像赵开明的女儿一“承”不变,安于现状。这都是基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所以他会忧愁,焦虑。</p> <p> 沈从文没有高学历,只有高小毕业,但是沈从文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非常高,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并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在文学上能有如此高的成就,最能体现的是学历不等于能力,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要在所从事的行业里有所建树,靠的是真才实学,不是花拳绣腿,即“唯本事吃饭,靠能力立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