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新晴野望 》</b></p> <p> 每一个都市人,都有一个田园梦,渴望返朴归真,远离喧嚣,退却浮躁,走进田园,做回大自然的孩子,找寻回归本心的归宿与栖息地。司马光小镇就是这样一个满足人们田园生活梦想的地方。</p> <p> 司马光小镇又名司马故里,是司马光儿时经常游玩的地方,定位为司马光童年乐园。这里自然生态优美,水泽富庶,农耕文化底蕴丰厚,人们顺天时而为,接地气而作,弘扬司马光文化,传承农耕文明是小镇的魅力所在。</p> <p>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p> <p> 人们常常在工作和生活的闲暇之余来到小镇,体验农耕文化,感受田园生活。</p> <p>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自古以来,在农耕活动中,我们寻觅万物生长规律,习得宝贵经验财富,收获丰富粮食蔬果..... 起源于中国的水稻是东方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p> <p> 5月23日是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到人民中去”是文艺志愿者的服务宗旨。正值小镇插秧季,在司马光小镇升辉农业农林专业合作社和司马光童年乐园剧组的共同策划下,剧组的部分儿童走进小镇,与当地群众一起见闻挂铃仪式、上工习俗等,并与老农一起下田体验插秧活动。</p> <p> 孩子们挽起裤腿,光脚走在疙疙瘩瘩的田埂上,提着秧苗一路歪歪扭扭走向秧田,一脚下去又软又暖,他们与土地亲密接触时发出阵阵欢笑。 </p> <p> 赤脚踩在湿润的泥田中,手拿着嫩绿的秧苗,将秧苗一束束插在泥土中,用指尖碰触泥土的刹那变得神奇又激动,成为愉悦而生机满满的能量。</p> <p> 只有亲身体会了才知道,原来插秧不如想象地诗意,得要实实在在地踏在泥土里、要烈日下的挥汗如雨,可能才会收获。在与老人的交流中,孩子们纷纷感叹传统农耕里蕴藏的智慧和科学很深奥!</p> <p> 土地于乡亲们来说是熟稔的,祖辈们看似重复简单的经验里,处处都是对天气、土壤、植物特性的观察和顺应。撒入多少肥料,入水浸泡多长时间,什么光景开始犁地,什么时候插秧安排的都很精准。</p> <p> 原来插秧也只是种水稻过程中的一小步哦,前期有犁田、泡田、育秧苗,后期还有保水、除草、收割、打谷等众多活计呢</p> <p>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齐声背起了《悯农》 </p> <p> <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i></p><p> 司马光一生爱民重农,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p> <p> 走进司马光小镇,参与一场农事劳作,是弘扬司马光文化,传承农耕文明的具体实践。特别是青少年能从中体会播种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从小感受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懂得小小米粒来之不易,要尊重和珍惜大自然资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p> <p><b>文字| 青帝福源@张静翔</b></p><p><b>图片| 叶继斌 史霞 青帝福源@张静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