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丽江市广播电视台建台30周年的日子,是全台职工乃至全市广电人喜庆的日子。我作为丽江电视台的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任台领导受到了电视台的邀请,从昆明回丽江协助拍摄“我们三十年”大型台庆专题节目并参加台庆活动,有机会与过去的同事和台里现在的年轻人接触交流,并参观了位于丽江城外12公里的丽江市广播电视台台史陈列室。 丽江市广播电视台的发射中心位于丽江城外12公里的黄山垭口,这里有一个对全台200多号年轻员工进行爱岗敬业教育的台史陈列室,我抽空去参观了这个陈列室。<br> 丽江广播电视发射中心虽然离城里的广电大楼不远,但因为高海拔和缺水的原因条件比较艰苦,这里的每一滴水都得用车运过来。机房所在地海拔为2629米,山上冬天严寒干燥,夏天蚊虫叮咬,生活条件比我们当年在市中心的狮子山老台上班要艰苦许多。<br> 在这里常年累月坚守着一批任劳任怨的年轻广电人,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为了丽江的广播电视事业他们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每天24小时他们通过无线电波不间断的向全市人民发射着十几套广播电视节目并担负着国家应急广播电视播出保障任务,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我先到发射机房参观,现在的广电发射设备比我们那个年代先进多了,不仅全部固态化体积小巧而且很少出故障,所有发射机都是一备三,只要电力供应正常可以做到全年零秒停播。 我与陪同我去参观的丽江市广播电视台工会主席和继军合个影,这个台史陈列室就是和继军一手操办的。和继军是少数民族人文学者,也是丽江电视台“说吧”栏目的节目主持人,在丽江是家喻户晓的名人。 台史陈列室位于发射机房大楼一楼,因为刚运到一批器材,把半个门给挡住了。 台史陈列室有三个房间,分别陈列了从1978年到2014年期间反映丽江广播电视台发展历程的照片,实物,文档等珍贵资料,因为时间关系(和继军患重感冒中午要去输液)我们在这里只待了个把小时,我抓紧时间翻拍了几张老照片。 先简单介绍一下丽江电视台的历史: <br> 1978年由丽江地委宣传部广播科(丽江地区行政公署广播电视局前身)牵头,在工程师姚璐老师的带领下在丽江文笔山二台坡(峰顶下的一个垭口)设立了丽江第一个10瓦电视差转台,从此丽江部分群众看到了黑白电视,这些是当年建台的照片。<br><br> 1982年经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并由省财政厅下达了17万元的资金开始筹建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的丽江狮子山电视发射台,建设丽江电视发射台从选址到基建到设备安装调试,动用了全区广电系统的主要工程技术人员。<br> 同年五月我从丽江地区五交化公司无线电修理组以干部身份正式调到地委宣传部广播科(之前我借调到这里断断续续协助他们工作了5年)加入到了丽江电视发射台筹建队伍中,从一个无线电修理员成为了一个电视工作者。<br> 当时的广播科只有5个人,高富林任科长,姚璐任秘书,其它三人蒋松、和元庆和我是技术人员(科员)。<br> 1984年位于丽江狮子山的1000瓦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建成开始转播彩色电视,从此丽江城和周边地区的电视收看效果有了极大的改善。<div> 同年根据地委行署的决定在原地委宣传部广播科的基础上成立丽江地区行政公署广播电视管理局(正处级),我们几个地委宣传部广播科的人顺理成章的成了地区广电局和电视发射台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姚璐老师被任命为丽江地区广电局的第一任局长。</div> 建台初期的条件极为艰苦设备极为简陋但任务极为紧迫,我们一伙广电人就这样凭着事业心没日没夜不计任何报酬的干。 1988年3月国家广电部正式批准成立丽江电视台,从此丽江电视发射台升格为丽江电视台可以合法的自办电视节目,同年11月我被组织上任命为丽江电视台第一任副台长主持全台工作(姚璐是局长兼台长)并被1993年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所记载。<br> 89年我离开电视台去北京广播学院“电视节目制作”培训班进修一年后回到了台里,后来我一直在台里从事采编和管理工作直到93年调到地区广播电视局(当时局台已分设)为止。 上图是丽江电视台的部分创始人(从左到右),高富林副局长,王炳武副局长兼总编(已故),多人的那张照片左下角是丽江广电事业的奠基人姚璐。 走进实物陈列室,在这里我居然见到了从84年开始我使用过的这台摄像机。<br> 我用这台摄像机拍摄了十几部电视专题片和无数条新闻,其中一部记录残疾人歌舞表演比赛的专题片获得了国家民政部颁发的“民政系统优秀电视节目摄像奖”,这是丽江电视台获得的第一个电视类节目全国奖。那些年我拍的新闻在省台、中央台播出了几十条,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用了7条。<br> 需要说明的是拍摄制作播出一条电视新闻是电视台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成绩归功于集体。 丽江电视台的第一台背包机(当年外出采访用的广播级专业录像机)也陈列在这里。 <br> 那时的一台摄像机重7、8公斤,一台背包机重4、5公斤,一台金属脚架加云台重10来公斤(当时还没有碳纤维脚架)带着这些笨重的设备外出拍摄一天,对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这台古老的6401计算机的作用是在电视画面上叠加字幕,86年局领导派我去北京提货并学习这台机器的使用,我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学了DOS语言和简单编程,基本上掌握了使用方法,回到丽江后我们的电视画面上就出现了由这台计算机添加的字幕(之前是手写后拍摄,效果极差)。<br> 在计算机这个行业,这台机器可以算文物。 这是我们当年使用过的新闻灯,那个年代中国的电子工业极为落后,只能生产一些简陋的电子设备,电视台的采编设备全部是进口货,这种新闻灯是记者外出采访所携带的唯一国产设备。 下面是一组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电视台各部门的工作照。 上面的照片中有丽江电视台第一批员工平丽珠、陈鹰、蓝立天、和岁武,周弗定(已故国画大师周霖先生的儿子)、赵春华等。 上图中背录像机的女士是丽江电视台播音组组长郭琳(国家二级播音员),郭琳后来还担任了丽江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扛摄像机的女士是总编室编辑赵重合,赵重合后来担任了丽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的制片人。这两位女士在业务上都是能人,她们为丽江的电视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br><br> 三十年过去了,当年三五个人一条枪(摄像机)的丽江地区电视台与如今的丽江市广播电视台已是今非昔比。如今台里有200多位员工,有几亿的资产。每天不间断的制作和播出(并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两个自办频道电视节目和两个自办FM立体声广播节目,并可以为各种大型活动提供电视高清现场直播和立体声广播直播,同时还24小时的转播中央电视台和省台的十几套广播电视节目,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大型主流媒体和当地党和政府的喉舌机构。<div> 上图我在高清电视转播车内工作。</div> 我当年的年纪比我小的同事、徒弟都走上了台里的各级领导岗位。<div> 多年来丽江市广播电视台为宣传丽江,促进丽江的经济发展,稳定丽江的社会治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br> 图中二人是我当年的徒弟,右边的是丽江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和岁武(纳西族),左边的是播出中心主任和文选(纳西族),我与他们在播控中心合个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