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建于北魏晚期的皇泽寺,已有1500余年历史,原名“乌奴寺”,历经北周、隋、唐初的不断发展,渐成规模。武则天出生于利州(现广元),从小常随母亲来这里拜佛。称帝后,“赐寺刻其真容”,意为 “皇恩浩荡,泽及故里” ,故更名“皇泽寺”。这里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祭祀武则天的寺庙。</p> <p> 5月14日是我三游皇泽寺。</p> <p>特意在这里拍了这张大景照片,看看和上次拍照(下图)是不是一个角度。(下图照片:2014.10.19)</p> <p>2014年10月去九寨沟,路过广元小住一晚,下午时间专门去了皇泽寺。那次很有趣,汉中还没出发时,就捡了一对西安的同龄夫妻,汉中到广元的大巴上又捡了一对北京的大哥大姐,九寨沟独行变成了5人小团队。🤗</p> <p>第二次游玩皇泽寺,五人团队在皇泽寺门口合影留念(2014.10.19)。第一次是1985年年初的寒假,和两个同学去广元游玩,那时的皇泽寺在我记忆里似乎不要门票,在嘉陵江边沿着小路就能上去。</p> <p>第二次的5人小团队游览完皇泽寺,返回火车站宾馆途中,下到嘉陵江边玩耍。</p> <p>这次是带着两位闺蜜发小一起游玩这里,每次来皇泽寺,都会有新的收获与感悟。</p> <p>进入景区,就是二圣殿。</p> <p>二圣殿,《舆地纪胜》中“利州”记:皇泽寺有“唐高宗、则天真容”,据此记载恢复。大堂中央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侧为高宗、武周时九位著名大臣。</p> <p>二圣殿后面的大佛楼(三层)、迎辉楼(二层)和则天殿(一层)</p> <p>则天殿里供奉的是武则天真容石刻像,像高180公分,整块砂岩雕琢而成。武则天头戴高宝冠,冠中饰坐佛,颈配项圈,胸饰璎珞,披帛自双肩而下垂绕体侧,双手于腹前做禅定印。此像表现的是武则天老年时期的形象,其寓意是弥勒佛转世及晚年登基做皇帝,这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尊武后真容石刻像。因有玻璃罩着,正面反光无法拍,只能侧面拍照。</p> <p>大佛楼南侧的中心柱窟,开凿于北魏,是皇泽寺现存最早的石窟,窟室三壁开龛,中心柱由塔基、身、顶三部分组成。此窟雕刻精细,结构巧妙,是不可多得的早期石窟艺术精品。</p> <p>“大佛窟”位于大佛楼最上面,是皇泽寺石窟中开凿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的龛窟。成窟于初唐。大佛窟为马蹄形平面穹顶式窟,窟壁上下刻满了浮雕。</p> <p>南侧(左侧)菩萨脚下有一小小供养人,单腿跪地。这个头戴唐制官帽的人在全国佛窟找不到相同的面孔,在大佛足下显得卑微而渺小。此小小雕像是谁,颇有争议。张大千考证认为,是被废后的中宗李显,为取悦母后武则天正为其母祈祷。另一说法,是被废为庶人的太子李贤,奉令监造皇泽寺时,令石工将自己的像雕于大佛脚下以示惭悔请罪。还有一说,可能是此窟的开窟者,其身份可能是利州刺史或过往此地的高级官员。这座石窟的精美和故事让人游览的同时又浮想联翩。</p> <p>大佛楼上拍侧景</p> <p>嘉陵江水在皇泽寺这里转了个大弯</p> <p>高不能攀的崖壁上的佛窟。景区里现存北魏至唐代的石刻摩崖造像57窟,很多都在崖壁上无法上去直接细看。</p> <p>清道光年间的 “神” 字碑(公元1832年),为益州名家所写。“神” 字苍劲有力简约大气,笔走龙蛇,其直竖一笔而下,观之若流星天外而来直抵大地,颇具神韵。</p> <p>这处原本露天的群塑,现在已经无法与塑像合影了。</p> <p>广元府记碑,为元代遗存(公元1289年)。碑文记录了元代广元府的设立,以及广元的建制和沿革,为后人研究广元地方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碑体上留有几处大小不一的洞,我猜测的给发小说 “这些洞洞或许是哪个朝代的练功人所为? ”</p> <p>南宋墓葬出土的精美石刻,是广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考古重要收获之一。内容有“二十四孝”几个故事,还有反映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乐舞和戏剧,以及石榴牡丹等花卉图案,雕刻技法也多样。</p> <p>清光绪年间的 “嘉陵留香” 石刻碑(1908年),马履安绘画,正反两面精雕细刻了24幅形态各异的兰花图,绘出了“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因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的意境。</p> <p>武氏家庙</p> <p>《桑蚕十二事图》由十三块碑石组成,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楚北京山曾逢吉任广元知县时所画,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用石刻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古代培桑养蚕的经验及方法的一组图画。整幅图采用阴刻手法作画,人物姿态各异,构图精美,极富浓郁的生活气息。</p> <p>逐片细览桑蚕图</p> <p>郭沫若所题的“广元皇泽寺”碑</p> <p>景区小景</p> <p>吕祖阁</p> <p>摩崖石刻书法碑文</p> <p>女皇文化陈列馆,里有几大展厅,历史故事丰富,内容比6年前增加了不少。</p> <p>威风凛凛霸气十足的武则天塑像</p> <p>陈列馆楼上展馆外面的平台,也是一处观景好地。</p> <p>用时三个多小时游览完皇泽寺,出景区打车直奔市郊的千佛崖。</p> <p> 千佛崖是第二次来,上次是游玩九寨沟返回到广元时(2014.10),利用半天时间来这里参观游览。</p><p> 金牛蜀道上嘉陵江边的千佛崖,历史悠久,雕刻技艺精湛。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止于清。历经千余年,形成了一座佛崖长388米,高45米,造像950余龛,7000余尊的佛教石刻艺术宝库。</p> <p>去景区路上小景</p> <p>博物馆里展出的,1902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考察千佛崖时拍的照片“千佛崖前的金牛道”。</p> <p>现在崖前的金牛道遗迹</p> <p>多宝窟里的佛造像(唐代)</p> <p>右侧立佛 “持莲观音”,体态婀娜,雕刻精美,被誉为“东方美神”。</p> <p>多宝窟左上侧石壁上的精美浮雕</p> <p>大佛窟,最早的佛窟,北魏时开凿。右侧立佛保存完整。</p> <p>大佛窟,精美立佛局部(北魏)</p> <p>满崖佛窟层叠分布,密如蜂巢。</p> <p>千佛崖全景</p> <p>睡佛</p> <p>大云古洞(唐)</p> <p>大云古洞</p> <p>韦抗,京兆万年县人,唐玄宗开元三年,以益州大都督长史的身份路过千佛崖,在千佛崖开窟造像和修凿道路,以做功德。韦抗为官清廉,及終,丧事不能自给。韦抗窟里留下的摩崖刻字最多。</p> <p>初唐盛唐时期的佛窟最多</p> <p>金牛道遗迹</p> <p>苏颋龛(唐)。苏颋,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朝有名的文学家。他在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路过千佛崖时,捐资开凿了苏颋龛,并写有《利州北佛龛记》。</p> <p class="ql-block">这次莲花窟因为维修没有开放,这两张照片是我2014年第一次来时所拍。(此窟始于北魏晚期,改凿刻于唐武周时期)</p> <p>结束千佛崖游览,基本到了公交车快收班的时间,一天时间两个景点感觉时间很紧凑。虽然两处都是重游 ,但还是有新鲜感,尤其是看着千余年前精美的佛造像,总有种看不够的感觉,站在崖壁上看着远处嘉陵江对岸那不时驰过的高铁,还有眼前那不停流去的江水,身后是千余年的佛龛,想想千余年来有多少信徒在这里顶礼膜拜,又有多少匆匆行走而过的旅人在这里发出人生感慨。只有千佛不语,唯有涛声依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