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雅舍谈吃》探寻窝头的美味

水果阿兰(美篇内无事不私信)

<p>题记:人,享得了清福,还要吃得了苦。过惯了苦日子的人,现在虽然很幸福,还是忘不掉曾经受过的苦,只有这样,才知道幸福来得不容易,才更能体会到今日的甜。</p><p><br></p><p>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甚至于七十年代的人,对“窝头”二字应该不陌生吧?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实行供给制,粮食不富裕,家家户户吃窝头是常见的事情。</p><p><br></p><p>从我记事起,特别清楚,母亲蒸一锅窝头,专门找窝头眼大的,你们猜为什么?对于现在很多年轻人,肯定猜不出来。</p><p><br></p><p>那时候青菜少,油也少,炒菜吃算很奢侈的事。所以,挑窝头眼大的,是为了往窝头眼里放红糖,咬一口窝头,一点点红糖,不舍得大口吃红糖,如果一大口把红糖吃没了,就得白口吃窝头。所以吃一大口窝头,只是吃一点点红糖而已,不用吃菜,就这样吃,觉得蛮好吃的,边吃边慢慢咀嚼那个味道,别提多香了。那个味道,至今还没有忘记。</p><p><br></p><p>过去的玉米面很粗糙,真的能吃出玉米味,香中带甜,有的时候拿出去跟小伙伴们一起显摆。有的小伙伴是往窝头眼里放加了盐的大油渣,说这个肯定又有人不懂了。</p><p><br></p><p>什么叫大油渣?就是过去买肉受限制,按照家庭人口,每个人发放一定数量的肉票,家里人口多的还行,人口少的就惨了。那个时候都愿意买肥肉,哪像现在一样都不喜欢吃肥肉。买肥肉干嘛呢?就是为了把肥肉切下来,再切成小丁丁,放在锅里熬油,熬出的油放在一个盆里,留着炒菜用,把熬油剩下的油渣拌一点盐,当菜吃。或者包饺子时,把油渣放到馅里当肉用。所以那个时候有的人往窝头眼里放红糖,有的人就往里面放油渣。这回听懂了吧!</p><p><br></p><p>我们一些小伙伴们就这样拿着同样的窝头,里面放不同样的食材,吃着可香了。感觉到很知足,也很快乐,真没把它看成有多苦。</p> <p>一,《雅舍谈吃》唤起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p><p><br></p><p>最近几天一直在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刚好读到了“窝头”这一辑。他在开头说:[窝头是北方平民较贫苦者的一种主食。贫苦出身者,常被称为啃窝头长大的。]</p><p><br></p><p>刚一看,有点不舒服的感觉,因为我们小时候有几个没有吃过窝头?他凭什么这样说话,没错,我们就是吃窝头长大的。再一琢磨,这本《雅舍谈吃》应该是民国时期写的,都是他对北京小吃和美食的一些回忆。</p><p><br></p><p>在我清楚记事起,应该是七十年代了,那个时候白面也是供给制,家家白面都不多。我还记得,我家里经常做玉米面和白面两种面混合一起的发糕,上面码一层大枣,蒸熟后,将发糕切成菱形块。萱萱软软,掺杂着大枣的味道,可好吃了。</p><p><br></p><p>今天,我为什么想起来小时候吃窝头的事情了?主要还是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里面专门有一辑写的是窝头,所以勾起了我的回忆。</p> <p>梁实秋先生“窝头”一辑,把什么样的人吃窝头,什么样的人被比喻成“窝头”脑袋,说得很形象。</p><p><br></p><p>那个时候,家家都是这样,能吃到白面和玉米面混合蒸的发糕就已经不错了,反正我小时候也不喜欢吃青菜,吃发糕感觉很知足。我母亲讲话,那个时候你家有钱也买不到你想要的东西。</p><p><br></p><p>梁实秋先生在“窝头”中还提到了北海仿膳的窝头,确实仿膳中的窝头掺了栗子面,我也吃过,没有感觉那里的窝头有多香,反而觉得自己家里蒸的窝头更香,现在想一想,很长时间没有吃过蒸窝头了,不如趁这机会做一次。</p> <p>二,跟着《雅舍谈吃》蒸几个窝头</p><p><br></p><p>大家都知道玉米面有营养,首先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粗纤维。属于低脂、低糖食品。可以改善消化功能,适合糖尿病患者和肥胖人群。无论是煮粥还是蒸窝头,都是非常好的健康食品。</p><p><br></p><p>食材:玉米面,小苏打,白糖,开水。</p><p><br></p><p>制作步骤:</p><p>一,玉米面中放一点点小苏打和白糖(蒸出的窝头宣和)慢慢地倒入开水,搅拌。</p><p><br></p><p>二,将玉米面揉成团,分成若干个小团。</p> <p>三,将一个小玉米面团握在手中,用大拇指按住,出来一个洞,其余攥在手中旋转,使窝头成型。</p><p><br></p><p>四,蒸锅里面放水,水开后,将窝头码放其中,蒸15分钟左右即可。</p><p><br></p><p>蒸熟了的窝头,翻过来看看窝头眼大不大。</p> <p>《雅舍谈吃》中说有人吃窝头,再配上一个大肘子,想着都觉得香,窝头是蒸着吃的,蒸熟后黄澄澄的,喷香。梁实秋先生虽然没有亲自蒸过窝头,他却把窝头的营养价值和玉米面的好处写得很透彻。</p><p><br></p><p>他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家里人为了不忘当年吃苦的经历,特意在住宅的院子里砌一个一尺多高的大灶,放一只头号大铁锅,春暖花开的时候,便烧起柴火,在笼屉里蒸窝头。</p> <p>“窝头”是作者的一篇回忆文,详细介绍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劳苦大众主要吃的一种主食。在今天看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吃一顿窝头显得很奢侈的事情,至于搭配什么吃,好像五花八门,因为现在市场食物种类实在太多,可选择的余地也很丰富,搭配肘子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再配一些青菜,一顿完美的大餐就成席了。</p><p><br></p><p><br></p> <p>三,由“窝头”引伸出的话题。</p><p><br></p><p>《雅舍谈吃》中提到的窝头,说的是民国时期,北方的穷苦人以窝头当主食。其实,过去吃粗粮是为生活所迫,可供选择的也少,所以人们以主食为主,副食为辅。</p><p><br></p><p>那时人们的劳动强度大,每顿饭吃半八两的粮食跟玩似的。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机械化工作代替了手工作业,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普通百姓家的餐桌上鸡鸭鱼肉随处可见。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越来越重视科学饮食。</p><p><br></p><p>粗粮又重新回到了百姓家的餐桌,虽说不是顿顿吃,起码大家对粗粮的认识有了新的概念。所以说,过去吃粗粮是生活所迫,现在把粗粮当成一种健康理念。梁实秋说:“难怪北方劳苦大众几乎个个长得比较高大粗壮,吃粗粮反倒得福了。”这句话概括出了吃粗粮的种种好处。</p><p><br></p><p>粗粮不仅仅只有玉米面,高粱粉、大豆等都应该是粗粮范畴。今天在《雅舍谈吃》中“窝头”一文,让我对美食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所谓美食,不都是山珍海味,只要是喜欢吃的、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烟火的味道,都有自己所熟悉的味道在其中。所有的味道都有满满的回忆。</p><p><br></p><p>如今再吃窝头,意义就跟从前大不相同了。我今天边写此文,边蒸窝头(这也是我自出生以来第一次蒸窝头),看看我蒸的窝头还可以吧,真是香甜可口,再配几道小菜,那味道,鲍鱼、鱼翅都不换。</p>